墨子·文本篇·所染
子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①,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②。舜染于許由、伯陽③,禹染于皋陶、伯益④,湯染于伊尹、仲虺⑤,武王染于太公、周公⑥。此四王者,所染當(dāng),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⑦,舉天下之仁義顯人,必稱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⑧,殷紂染于崇侯、惡來⑨,厲王染于厲公長父、榮夷終⑩,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谷⑪,此四王者,所染不當(dāng),故國殘身死,為天下戮,舉天下不義辱人,必稱此四王者。
齊桓染于管仲、鮑叔⑫,晉文染于舅犯、高偃⑬,楚莊染于孫叔、沈尹⑭,吳闔閭?cè)居谖閱T、文義⑮,越勾踐染于范蠡、大夫種⑯,此五君者所染當(dāng),故霸諸侯,功名傳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長柳朔、王勝⑰,中行寅染于籍秦、高強⑱,吳夫差染于王孫雒、太宰嚭⑲,智伯搖染于智國、張武⑳,中山尚染于魏義、偃長㉑,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禮㉒,此六君者所染不當(dāng),故國家殘亡,身為刑戮,宗廟破滅,絕無后類,君臣離散,民人流亡。舉天下之貪暴苛擾者,必稱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生于染當(dāng)。故善為君者,勞于論人,而逸于治官。不能為君者,傷形費神,愁心勞意,然國愈危,身愈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國,愛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當(dāng)也。
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㉓,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㉔。其友皆好矜奮㉕,創(chuàng)作比周㉖,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刁之徒是也㉗。《詩》曰:“必擇所漸,必謹所漸”者㉘,此之謂也。
〔注釋〕①子墨子:我們的老師墨先生。第一個“子”,表示對自己老師的尊稱,《公羊傳·隱十一年》何休注:“稱子冠氏上者,著其為師也。”第二個“子”,是古代尊稱。②染:熏染,影響,沾染,染色。③舜:史稱虞舜,堯命他攝政,堯去世后繼位,選賢人,治民事,選治水有功的禹為繼承人。許由:堯時隱士,相傳堯要傳位給他,他逃到箕山隱居,農(nóng)耕而食。堯又請他當(dāng)九州長官,他到穎水洗耳,表示不聽。伯陽:堯舜時賢人。④禹:原為夏后氏部落領(lǐng)袖,奉舜命治水,通江河,興溝渠,治水十三年有功,三過家門不入,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后任部落聯(lián)盟領(lǐng)袖,其子啟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即夏朝。皋陶(yáo):傳說中東夷族首領(lǐng),舜任為刑法官,禹曾選其為繼承人,因早死未繼位。伯益:善畜牧狩獵,被舜任用,助禹治水有功。⑤湯:原為商族領(lǐng)袖,滅夏朝,建商朝。伊尹:湯妻有莘氏女的陪嫁奴隸,廚師,湯任以國政,助湯攻滅夏桀。仲虺(huǐ):湯的左相。⑥武王:繼承其父周文王遺志,聯(lián)合各族,率軍東征,牧野之戰(zhàn),大勝商紂王軍隊,滅商,建立周朝。太公:姜太公,姓呂名尚,字子牙,周初人,本姓姜,先祖輔佐夏禹平水土有功,封于呂(河南南陽西),子孫從封地姓呂。本是平民,窮困年老,釣于渭水,遇周文王。文王說,我的先君太公,盼望您已經(jīng)很久了。稱他為太公望,任他為太師(武官),與文王共謀修德,使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輔佐武王滅商,建立周朝,武王稱之為師尚父,封于齊,是齊國的始祖。呂尚的兵法、權(quán)謀和奇計,為后世兵家所推崇。兵書《六韜》是戰(zhàn)國時人假托。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弟,名旦,輔佐武王伐紂,滅商,建周朝。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東征平叛,分封諸侯,規(guī)定典章制度,七年后還政成王。⑦功名蔽天地:功蓋天下。蔽:覆蓋。⑧夏桀: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代的最后一位國王,居洛陽,暴虐無道,勞民傷財,修宮室臺榭,窮兵黷武。《書·湯誓》載當(dāng)時人民痛恨地說:“時日曷(hé)喪,予及汝皆亡!”(你這個太陽,還不快點完蛋,我們寧愿跟你同歸于盡)商湯攻滅夏桀,代之以商朝。干辛:夏桀諛臣。推哆:夏桀寵信的大力士,傳說能“生裂兕虎,指畫殺人”,活生生撕裂犀牛老虎,用手指比畫殺人。⑨殷紂:商朝都城多次遷徙。前14世紀中葉,商王盤庚,遷都于殷(河南安陽小屯村),商又因此被稱為“殷商”。紂是商朝末代君主,曾囚禁周文王,后被周武王攻滅。崇侯:商紂王佞臣。惡來:商紂王力士,傳說能“指畫殺人”,牧野之戰(zhàn)中被周武王擒獲。 ⑩厲王:西周后期暴君。厲公長父:周厲王佞臣。榮夷終:周厲王寵臣。⑪幽王:西周末代昏君。傅公夷:周幽王諛臣。蔡公谷:周幽王諛臣。⑫齊桓:齊國君,前685—前643年在位,共43年。任用管仲,改革富強,是春秋第一霸主。前667年,被周惠王賜命為侯伯,成為霸主。管仲:齊桓公賢相,尊為“仲父”,輔佐桓公強國稱霸。鮑叔:齊桓公賢臣,舉薦管仲為相。⑬晉文:名重耳,晉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前636—前628年在位,共9年。因驪姬之亂,在外流亡19年,飽嘗艱辛。即位后改革政治,發(fā)展經(jīng)濟,整軍備武。前632年,在城濮之戰(zhàn)中敗楚。被周天子冊封為侯伯,在踐土(河南廣武)會盟諸侯,成中原霸主。舅犯:晉文公舅父,輔佐文公稱霸。高偃:晉國大夫。⑭楚莊:楚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前613—前591年在位,共23年。孫叔:孫叔敖,楚國令尹,名相。沈尹:楚國沈縣大夫,曾將楚中軍。 ⑮闔閭:吳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前514—前496年在位,共19年。名光,用專諸刺殺吳王僚自立。前506年,用楚亡臣伍子胥和軍事家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有稱霸之勢。前496年伐越之戰(zhàn),被越大夫斬斷腳趾,吳軍后退7里,闔閭死。伍員:伍子胥,原是楚人,逃到吳國,助闔閭刺殺吳王僚,奪取政權(quán),擔(dān)任大夫,輔佐闔閭、夫差稱霸。文義:吳國大夫,闔閭尊為師。 ⑯勾踐:越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前497—前465年在位,共33年。前494年,夫差伐越大勝,勾踐派文種屈服求和。勾踐夫妻和文種入?yún)菫榕鼙M屈辱。三年后,被放回國,勾踐臥薪嘗膽,發(fā)憤圖強。任用范蠡、文種,十年生聚,十年教訓(xùn),轉(zhuǎn)弱為強。前473年滅吳,率師北渡淮河,與齊晉等會盟徐州,越兵橫行江淮東。周元王派使臣送祭肉,封勾踐為侯伯,成霸。范蠡:越國大夫,輔佐越王勾踐滅吳。大夫種:即文種,越國大夫,輔佐越王勾踐滅吳。⑰范吉射:春秋時晉國卿大夫,六將軍之一,與智氏、中行氏同為晉國最有權(quán)勢的大臣,范獻子士鞅的兒子,在晉卿內(nèi)訌中被趙簡子打敗。長柳朔:范吉射的家臣。王勝:范吉射的家臣。 ⑱中行寅:是春秋后期晉國中行氏的首領(lǐng),晉國大夫中行穆子的兒子,亦名荀文子,后被趙簡子打敗。籍秦:晉大夫籍游的孫子,中行寅的家臣。高強:本是齊人,逃到晉國做中行寅的家臣。⑲夫差:吳王闔閭子,吳國君。前495─前473年在位,共23年。前494年,在夫椒(浙江紹興北)敗越軍,攻破越都(浙江紹興),使越臣服。前484年,在艾陵(山東泰安)敗齊軍。前482年,夫差在黃池(河南封丘西南)會盟諸侯,爭當(dāng)霸主。因拒諫飾非,殺戮忠臣,連年興師,國力空虛,越王勾踐乘虛攻入?yún)嵌脊锰K,夫差返國求和。前473年,越軍圍吳都三年破城,夫差自殺,吳亡。王孫雒:吳國大臣。太宰嚭:即吳國太宰伯嚭。⑳智伯搖:即智襄子,春秋末晉國智氏首領(lǐng),掌晉國大權(quán),被趙、韓、魏三家聯(lián)合攻滅。智國:智伯搖家臣。張武:智伯搖家臣,教智伯搖奪取韓、魏土地,招致智氏滅亡。㉑中山尚:戰(zhàn)國時中山國君。魏義:中山尚大臣。偃長:中山尚大臣。㉒宋康:即宋康王,名偃,宋國末代國君,荒淫暴虐。《史記·宋世家》說他“淫于酒婦人,群臣諫者輒射之,于是諸侯皆曰桀宋”。前286年,被齊泯王攻滅。唐鞅:宋康王相,教宋康王誅殺無辜,后自己也被宋康王誅殺。佃不禮:即田不禮,宋康王大臣。墨子活動于前5世紀,發(fā)生在前3世紀的這些歷史事實,墨子不可能見到,應(yīng)是墨子后學(xué)的增益發(fā)揮。 ㉓淳謹畏令:淳樸謹慎,遵紀守法。㉔段干木:子夏弟子,魏文侯師。禽子:禽滑厘,墨子大弟子。傅說:原是受雇在傅巖操版筑墻的工匠,有才能,被殷高宗武丁任命為相。 ㉕矜奮:傲慢自夸,盛氣凌人。㉖創(chuàng)作比周:胡作非為,結(jié)黨營私。㉗子西:楚國令尹,信用白公勝,白公勝叛亂,被殺。易牙:齊桓公寵幸近臣,長于調(diào)味,善于逢承,烹子為羹,進獻討好桓公,桓公病故,與豎刁等作亂。豎刁:齊桓公寵幸近臣,為接近桓公,閹割自己,桓公病故,與易牙等作亂。㉘漸:浸漬,沾染,影響,逐漸滲透。
【鑒賞】《所染》篇的中心論點是,無論君主治國,還是士人修身,都應(yīng)該做到“知要”(把握重點),即選擇賢人智士,以得到良好的熏陶和積極的影響。篇中說:“不知要者,所染不當(dāng)也。”不知把握治國修身重點的人,不能做到選擇賢士,就會導(dǎo)致國家敗亡,身敗名裂。
篇中強調(diào)為官行事,要“行理”(合乎道理)。“行理生于染當(dāng)(熏染得當(dāng))”,即選擇賢士,以得到良好的熏陶和積極的影響。而“處官得其理”和“處官失其理”,即為官辦事是否合乎道理,正是士人熏染恰當(dāng)與否的區(qū)分標準。
《所染》篇用求同求異并用的歸納法和講道理的演繹法,列舉十九個正反兩面的典型事例,論證論點。正面事例,即虞舜、夏禹、商湯和周武王四位國王,以及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五位國君,都是因為“所染當(dāng)”,選擇了賢人智士的輔佐,使自己受到良好的熏陶影響,所以國家就能治理好,功名蔽天地,傳于后世。
墨子看到受教育的必要性和環(huán)境對教育影響的重要性。人受環(huán)境熏染,要有意識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以受到良好的影響,使自己的品行朝健康的方向發(fā)展。以好仁義的人為友,會熏染自己,成為好仁義的人,就像染絲,要謹慎地選擇染料浸漬熏染。
《所染》篇總結(jié)正反兩面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xùn)說,善于做國王君主的人,勞心費力地選拔人才,充分發(fā)揮人才的積極作用,就能輕松自如地為官治官,管理國家。這里,正確揭示了“勞于選人,逸于治官”一體兩面的辯證哲理。
《所染》篇列舉不善于做國王君主的人,有十個反面事例,即夏桀、殷紂、厲王、幽王四位國王,以及范吉射、中行寅、吳夫差、智伯搖、中山尚和宋康六位國君,都是因為“所染不當(dāng)”,沒有選擇賢士來輔佐和影響自己,所以盡管傷形費神,愁心勞意,其結(jié)果卻是國危身辱,成為天下所不齒的不義暴人。
《所染》篇的論說技巧,引人入勝。墨子游說論學(xué),善于運用譬喻。《所染》篇把染絲作為譬喻論證的素材,以染絲漸漬為比喻,說明國君治國,跟周圍環(huán)境的熏染有關(guān)。要想受到良好的熏陶,就必須善于選賢使能。
在《所染》篇開頭,墨子看到染絲工匠的染絲操作后感嘆說,染絲用青色染料,就變成青色。用黃色染料,就變成黃色。投入五種染料,就能染出五種顏色。投入的染料變了,絲的顏色也變了。所以,浸染不能不謹慎。《所染》篇末尾引逸《詩》說:“必擇所漸,必謹所漸。”即應(yīng)該正確地選擇染料,謹慎地面對染料的浸漬。
《小取》給譬喻式類比論證下定義說:“譬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染絲這個譬喻詞,即定義中的舉他物,是譬喻中的喻體。《所染》說:“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國有染、士有染,是定義中“而以明之也”的對象、主體,是譬喻中的本體。這種論說技巧,酷似于印度邏輯因明“宗因喻”的論證結(jié)構(gòu)。
由于《所染》篇創(chuàng)作內(nèi)容和形式的典范意義,秦國宰相呂不韋召集六國入秦的辯士(包括墨家學(xué)者)編寫《呂氏春秋》時,就直接搬用了《墨子·所染》篇的大部分文字,寫成了《呂氏春秋·當(dāng)染》篇。清汪中《述學(xué)補遺·呂氏春秋序》評論說:“《當(dāng)染》篇全取《墨子》。”
《呂氏春秋·當(dāng)染》與《墨子·所染》,兩篇前段大部分文字雷同,都是論述墨子用染絲來比喻環(huán)境的熏染作用。《呂氏春秋·當(dāng)染》篇在篇末才補充了一部分新意,論述儒墨兩家從屬弟子眾多,無數(shù)后學(xué)顯榮天下,并列舉了墨學(xué)傳授的譜系:墨子→禽滑厘→許犯→田系。
《呂氏春秋·當(dāng)染》篇補充墨子后學(xué)的這些新資料,足以證明《呂氏春秋·當(dāng)染》篇的寫作時間,應(yīng)該是在《墨子·所染》篇廣泛流傳以后。
《孔子家語本》記載孔子說:“藥酒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增廣賢文》表述為:“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墨子·所染》篇,列舉大量事實,從正反兩面總結(jié)中國歷史(從虞舜時期,到前3世紀宋國末代國君宋康王)的經(jīng)驗教訓(xùn),是治國安民的“忠言”,修身養(yǎng)性的“良藥”,對現(xiàn)代國家管理和個人道德修養(yǎng),都具有振聾發(fā)聵的教育啟迪作用。
上一篇:《墨子·名言篇·心無備慮,不可應(yīng)猝》鑒賞
下一篇:《墨子·名言篇·挈泰山越河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