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與墨家·墨學的歷史地位
墨子是公元前5世紀末中國具有獨創(chuàng)精神的偉大思想家。他對勞動者有著深切的關懷,對那些不顧人民死活、窮奢極欲的王公大人的腐朽享樂生活提出了嚴正的抗議。他對于破壞生產(chǎn)、殘殺百姓、掠奪民財?shù)募娌?zhàn)爭深惡痛絕,并提出了兼愛、非攻的主張。他一生為改善小生產(chǎn)者和勞動者的物質生活、提高他們的社會政治地位而斗爭。他提出極有價值的認識論和思想方法。他還創(chuàng)立了艱苦力行、求真理、愛和平、有組織、有紀律的學派。在墨子的影響下,形成了后期墨家。后期墨家進一步發(fā)展了墨子哲學的精粹,完善了中國古代的邏輯科學,并且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一些突出成果,代表了那個時代最高的科學認識水平,成為鼎盛于戰(zhàn)國中后期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特別是有關科學技術方面的成果閃耀著其他學派難以企及的光彩。
墨學今天之所以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主要因為它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開始覺醒的小生產(chǎn)者的要求和愿望,以及他們的局限。但是歷史的發(fā)展表明小生產(chǎn)者這一階層不是新的生產(chǎn)關系的體現(xiàn)者,他們沒有條件取代世襲貴族走上政治舞臺。墨子和他的學派的命運,也和他們所代表的階層的命運一樣,在當時和后世不得不陷于悲劇性的結局。
在先秦,墨學屬于顯學。墨子在社會上有很好的形象。《淮南子·道應訓》篇說:“孔丘、墨翟,無地而為君,無官而為長,天下丈夫女子,莫不延頸舉踵而愿安利之者。”《呂氏春秋·不侵》篇說:“孔、墨,布衣之士也。萬乘之主,千乘之君不能與之爭士也。”這種評價,反映了當時墨學的顯赫地位。
在秦漢之前,儒墨并稱顯學。秦漢之前對于墨子學派的評價大體上有三種看法:
第一種持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對于儒墨兩家不加褒貶。比如說:
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淮南子·修務訓》)
孔子弟子七十,養(yǎng)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淮南子·泰族訓》)
第二種看法也是儒墨并論,但對雙方都不贊成。這一觀點可以韓非子、莊子為代表:
《韓非子·顯學》篇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者之葬也,……世主以為儉而禮之。儒者破家而葬,……世主以為孝而禮之。夫是墨子之儉,將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將非墨子之戾也?”實際上,韓非對儒墨都不贊賞,他另有主張。
《莊子·齊物論》說:“……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實際上,認為墨家、儒家都不能作為是非標準,莊子又有莊子的是非。
第三種看法是對墨子采取堅決攻擊的態(tài)度,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推孟子與荀子。《孟子·滕文公下》說:“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孟子的批判帶有學派成見,很難服人。
荀子的批評說理的成分多些,他在《非十二子》中說:“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慢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墨翟、宋钘也。”荀子認為,墨子雖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但墨子的理論是錯誤的,只能淆亂社會,欺惑群眾。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意見都未涉及科學問題。這一現(xiàn)象既說明當時的人們對于科學知識不重視,沒有認識到科學的價值;同時也表明了墨子對科技的造詣,遙遙領先。
近代英國人李約瑟認為:“墨家思想所遵循的路線如果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可能已經(jīng)產(chǎn)生歐幾里得的幾何體系了。由于《墨經(jīng)》只有凌亂而殘缺的版本流傳下來,我們確實不能肯定地說他從來未超出這個范圍。但是,即使他們未曾超出這個范圍,他們的演繹幾何學也始終只是一特殊學派的秘密,幾乎沒有或者完全沒有影響到中國數(shù)學的主流。”這種情況實是中國科學史的不幸。
墨家學派在先秦勢力極大,與儒家并峙,漢以后,即趨于消沉,幾乎從思想界消失。為了說明這一重大變化,必須考察其社會原因。
秦漢以后,2000多年間,中國是一個中央集權、高度統(tǒng)一的大國。在高度集權的中央政府的統(tǒng)治下,消彌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列國紛爭,墨子兼愛、非攻的主張已失去宣傳對象。墨子主張尚賢,反對貴族世襲特權,漢以后建立了官吏選拔制度,不再有世襲貴族的地方政權;墨子主張尚同,集中統(tǒng)一的愿望已經(jīng)實現(xiàn)。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手工業(yè)者自由活動的余地較大,在列國紛爭中,他們?yōu)榱俗约旱睦妫瑯O力宣傳、推行墨家學說(如許行,由楚國轉到齊國),墨家學派的一些人得以在楚、秦、宋等國家受聘用。秦漢全國統(tǒng)一以后,手工業(yè)者生活在大一統(tǒng)國家,國君只有一個,地方政府無權制定政策。在中央,秦代是法家思想占主導地位,在漢代,特別是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儒家思想定于一尊。墨家無法獨樹一幟,逐漸失去活動的空間。
秦漢完成全國統(tǒng)一以后,社會的主要矛盾是政治上的高度集中和經(jīng)濟上的極端分散。如何協(xié)調好這一對矛盾,使封建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得到平衡發(fā)展,成為秦漢以后中國思想界所要考慮解決的主要問題。儒家思想代表中央集權的要求;而小農(nóng)思想反映在道家身上,他們主張政府對農(nóng)民少干涉,給小生產(chǎn)者以較多的自由。比起戰(zhàn)國時期,秦漢以后手工業(yè)者沒有顯著的發(fā)展,大規(guī)模的手工業(yè)生產(chǎn)集中在采礦、冶煉、紡織、陶瓷以及茶鹽等業(yè),這些行業(yè)大都受到國家的直接管制,由政府統(tǒng)一經(jīng)營。集中生產(chǎn)的產(chǎn)業(yè),政府盡量使用奴隸、罪犯勞動,他們不是自由手工業(yè)者,只有勞動的義務,沒有政治發(fā)言權。農(nóng)民小私有者的發(fā)言權寄托在道家。儒、道兩家都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墨家不具備儒、道兩家的條件,全國統(tǒng)一以后,墨家勢力趨于衰落,是可以理解的。
秦漢以后,墨學不再是顯學,但墨學的影響一直流傳著,并未消失,它成為一種在野的、流行于社會下層的思潮。秦漢以后,社會上不斷出現(xiàn)“游俠”、“任俠”一流人物,他們提倡扶弱濟貧,見義勇為,吃苦耐勞,重信義,集體中成員之間友愛互助,這類思想和價值觀一直受到人民的稱贊。這類民間團體歷代未曾中斷,顯然與墨家有較深的淵源。這種民族性格特點,北方人特別是山東(魯)人表現(xiàn)得更突出一些。
我們正在建設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文明,要有氣魄繼承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化。墨學重視科學、提倡親自動手操作、不尚空談、以實力反抗強權的欺凌以及集體互助的精神等,都為先秦時期其他學派所不及,是很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發(fā)揚光大。
上一篇:墨子《尚同》鑒賞
下一篇:《墨子與墨家·非攻和兼愛》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