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
《老子》出自:《老子》名言名句
《老子》譯文如下:
《老子》一書分上下兩篇,別名《道德經》,也有把上篇稱為道經,下篇稱為德經者。至于篇章則有六十四、六十八、七十二等版本,如今流傳的八十一章,一般都認為是前漢末年學者劉向所分。
關于老子這個人,《史記》有以下的一段記載;老子,楚國苦縣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室的守藏史(管理圖書的職位,相當于今天的圖書館長。)
孔子曾經訪問老子,向他請教有關禮制的問題。后來,老子看到周室的衰微,于是立志隱遁,想要西出散關,可是被關所的官吏尹喜挽留。尹喜請求道:“如果你執意隱遁,帶著手上那本書又有何用,請你務必把它留下來吧!”老子接受了他的請求。所以,那本有關道德立言五千言的書,就是遺傳至今的《老子》。然而,《老子》書中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究竟是否寫過五千言的書,以及老子的姓名字和時代背景,也有很多可疑之處,目前無法得到確實的考證。盡管如此,《老子》這本書,在秦末漢初確已存在,他的學說,頗受世人重視,諸如主張師法自然,柔弱而謙下等等。老子的思想,是秦漢以來道家思想的主流。魏晉以后,成為道教的起源,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支配著中國;換言之,若想探求東方思想,《老子》是絕對必讀的一本書,這是無庸置疑。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無名天地之始。》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