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出自:《論語》名言名句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譯文如下:
(學而)
這是論語最初的一章,“子”是先生的尊稱,此地指孔子,以下亦同。
對于所學習的功課,能夠運用時間反復練習,使這些知識真正成為自己的東西,永遠銘刻在腦海里。用這種態(tài)度來求學問,不是一樁很喜悅的事情嗎?自己默默下苦功鉆研學問,自然而然會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這些老朋友從遙遠的異鄉(xiāng)來探望你,朋友歡聚一堂,共同切磋,不也是一樁令人興奮的事情嗎?人生坎坷,世情難逆,你滿懷信心,抱負遠大,但始終懷才不遇,未能得人重視,而且甚至有人會誤會你,曲解你的心意。縱使遭遇了各種阻礙,而你還能知命安份,不怨天尤人,正正當當?shù)爻约旱哪繕耍峦鼻埃@種人才配稱是有成德的君子。
上一篇:《論語》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
下一篇:《禮之用,和為貴。》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