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情女子負心漢”是流傳在中國民間的一句俗語。這句看似平淡的俗語,反映了在男性為中心的古代封建社會,成千上萬善良、多情的女性所遭遇的愛情、婚姻悲劇。如《琵琶記》中的趙五娘、《瀟湘夜雨》中的張翠鸞、《王魁負義》中的敫桂英、以及《鍘美案》中的秦香蓮等等,就是這種善良、多情女性的代表。而上述劇作中的蔡伯喈、崔甸士、王魁、陳世美等人物,則是在變泰發(fā)跡以后,另覓新歡,遺棄結發(fā)妻子和兒女的薄幸負心男子的典型。社會廣大民眾對前者無不予以無限的同情,而對后者,則給予異口同聲的唾棄和譴責。
而本文所要賞析介紹的“馬前潑水”故事,卻一反以上中國古代愛情、婚姻故事的傳統(tǒng)慣例,敘述了一個薄情女子不能忍受家中的貧窮困頓生活,與自己志向遠大的丈夫離異分手的故事,這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朱買臣休妻的故事。
薄情女難耐貧窮朱買臣被迫休妻
“馬前潑水”是根據(jù)歷史上的真人真事敷演出來的愛情婚姻故事。據(jù)《漢書》記載:這一故事的主人公朱買臣字翁子,吳(今江、浙一帶)人。他家境貧寒,但喜好讀書,不治產(chǎn)業(yè),以砍柴賣薪補給衣食之資。他對讀書簡直愛好到了入迷的程度,在擔柴叫賣途中,經(jīng)常是一邊走,一邊大聲吟誦詩文。他的行為,經(jīng)常引來路人的嘲笑和議論。他的妻子和他一起賣柴,也經(jīng)常同遭嘲笑,所以深深為此感到羞恥。她數(shù)次勸止他,他不但不聽,反而在路途中更加放聲吟誦起來。其妻在無法忍受之余,乃向他提出離異要求。朱買臣笑著說:“我到五十歲時命當富貴發(fā)跡,現(xiàn)在已經(jīng)四十幾歲了。你跟我過了這么多年的辛苦日子,等我富貴以后,一定會報答你的功勞?!彼钠拮影l(fā)怒說:“像你這個樣子,遲早要成為路邊臭水溝中的餓死鬼,你如何能富貴起來呢?”“買臣見其妻執(zhí)意求離,無法挽留,乃聽任其離去。以后,他一個人砍柴為生,仍不改行路間放聲吟誦的積習。一次,他挑柴路過一片墳地,遇到離異妻子正與新夫上墳祭奠。其妻見其饑寒可憐,難忘舊情,乃“呼飯飲之”。
如果事情就到此為止,二人分離以后就不再發(fā)生干系,這件事也就不會有什么文章可做,更不會成為既有史籍記載,又在舞臺敷演、又在民間流傳千載的膾炙人口的生動故事。俗話說“天下無巧不成書”,巧妙的是:朱買臣后來并沒有像他妻子調侃怒罵的那樣窮困餓餒而死,身填溝壑,而是應念了朱買臣自己的予言:幾年之后他果然應報泰來,發(fā)跡富貴,飛黃騰達起來,衣錦榮歸故里,而且“冤家路窄”,二人竟然再度相會。
據(jù)《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的變泰發(fā)跡,完全是憑借一次意想不到的機會。朱買臣與妻子離異以后,不久就以“明當世之務,習先圣之術”,被當時專門為朝廷羅致人才的“上計”署發(fā)現(xiàn),并搜羅推薦。他隨上計吏到長安詣闕上書,但有關部門卻長時間不作答覆。朱買臣因行囊竭盡,只好以行乞度日。這時候,他可以說是已經(jīng)身處絕境了。卻不料,此時他竟意外地受到正在京城擔任中大夫要職的同鄉(xiāng)嚴助的知遇,并把他直接推薦給漢武帝。他在漢武帝陛見之時,“說春秋,言楚詞”,大大地展現(xiàn)了一番才華學問,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和器重,乃被拜為與嚴助并肩的中大夫之職。當時,正當漢武帝平伏東南不允,東越王心懷異志,屢有反復。朱買臣又及時獻上平伏東越之策,于是,又被拜授會稽太守之職。
當朱買臣拜受這一職務時,漢武帝對他說:“富貴不歸故鄉(xiāng),如衣繡夜行。”所以,這一次朱買臣衣錦還鄉(xiāng),給了他一次改變自己過去在家鄉(xiāng)窮愁潦倒形象、炫耀自己富貴顯達的絕好機會。不過、朱買臣終歸是一有才有德的讀書人,他并沒有像市井之中得志小人那樣,籍此衣錦榮歸之際,趾高氣揚,躊躇滿志地招搖過市、濫施威風,而是不事聲張地“衣故衣、懷其印綬,步歸郡郡”當他回到原來推薦過他的“上計”衙署時,署中的吏員們的正在聚集飲酒,對他的到來并未予以理會。少頃,署中的看門人看到朱買臣懷中的會稽太守印綬,并報告給上計椽吏時,椽吏竟醉酗酗地大呼“妄誕耳!”可見朱買臣原來在人們的眼里是多么微賤和不值一提。等到念明朱買臣所持果真是會稽太守印綬時,就引起一陣慌亂:“座中驚駭……相推排陳,列中庭拜謁”,“長安廄吏乘駟馬車來迎……會稽聞太守且至,發(fā)民除道,縣吏并迎送,車百余乘?!睂Υ粋€人的前后兩種不同態(tài)度,真有如冰炭之分,天壤之別??梢姺饨ㄉ鐣賵鰧θ酥畱B(tài)度,完全是從勢利的眼光出發(fā)的。
也就是在朱買臣被隆重迎歸會稽任所的途中,他又意外地與其舊妻相遇。據(jù)《漢書·朱買臣傳》記載:買臣“入?yún)撬迹娖涔势蓿薹蛑蔚?。買臣駐車,呼令后車載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園中,給飼之?!币援敃r朱買臣所居太守顯赫地位,他在受到夾道歡迎的途中,看到早已離異、另適他人的舊妻,本來可以陌如路人、佯裝不見,昂然過之,但他卻不僅停車寒喧,而且還呼令后車載其夫妻,同回太守府中,置居后園,并供給衣食,這或者就是朱買臣在實踐當日他對其妻所說“待我富貴報汝功”的諾言。以此看來,朱買臣并不是那種寡情薄義、富貴相忘貧賤之交、不守信約的勢利之徒。
不過,事情的結局卻頗為出人意料:買臣的舊妻并沒有能夠心安理得地享受前夫對她的“恩板”。她在太守府后園居住僅僅一月,就“自經(jīng)”(自縊)而死。這大概是由于:朱買臣不忘舊日夫妻恩義和信守當日所許的報恩諾言,可能更使其妻對自己目光淺短、薄情寡義的行為感到無限悔恨、羞愧。從而一直處在失去心態(tài)平衡的狀態(tài)之中。墮入痛苦深淵不能自攏所產(chǎn)生的結局。其妻自經(jīng)后,“買臣與其夫錢,令葬之”。歷史上朱買臣休妻的故事本事,情況大致如此。
懸罄苦難移青云志羞墓亭永記薄情羞
本文所以說朱買臣先妻之死,是由于她對自己目光淺短、薄情寡義的行為感到悔恨、羞愧所致,并非出于毫無根據(jù)的推測,而是以有關史籍、方志記載為佐證的。據(jù)《嘉興府志·古跡》(卷14)記載:
羞墓亭,杉青閘北一里,有死亭灣,又北十五里運河西有羞墓,即葬處。又有羞墓亭、羞墓橋。
又《太平寰宇記》記載:
嘉興縣北七里有死亭灣,即未買臣為內史,衣錦還鄉(xiāng),其妻羞死于此,故號曰死亭灣。
另外,江蘇省《吳縣志》卷二十三“輿地考·古跡”也記載:
死亭灣……在閶門外七里。朱買臣妻恥而自縊處也。
本文引述以上幾則方志、史籍記載,并非要考證朱買臣妻究竟是死于嘉興還是吳縣,只不過是籍此說明朱買臣休妻故事流傳范圍之廣罷了。另據(jù)《國色天香》卷七《買臣記》的記載,漢代以后民間流傳的朱買臣故事,與《漢書》的記載有所不同:一是買臣妻向買臣提出離異,不僅僅是為他賣柴途中大聲吟誦招致路人物議而感到羞恥,而且更認為買臣一味讀書終究不是辦法,并勸他早日改行。這樣,二人離異的原因就不僅是一個在大路上吟誦招羞的表層問題,而是染上了對于人生走什么道路的重大分歧的色彩。另外是其妻離異后另覓的新夫為杉青閘吏人,其地位僅僅是一個看守水閘的小小吏員,其地位和身份也低的可憐,與朱買臣相比較也強不了許多。買臣以太守征為丞相長史,過杉青閘時遇到了前任夫人,其妻乃感到無比羞悔,當場投河而死。買臣乃把她葬于亭灣,名為羞墓。相比之下,《漢書·朱買臣傳》的記載比較概括,不如民間傳說的情節(jié)具體、詳細。也許后者的情節(jié)更接近于事情的本來面目。
宋、元時期所流行的南戲戲文《朱買臣休妻記》,所描寫的故事情節(jié)大致與民間故事傳說的內容相同。此劇本今已不傳,僅在近人錢南揚先生輯《宋元戲文輯佚》中有佚曲四支。其中一支寫朱買臣入山采樵時山中景色:
〔仙呂過曲〕 〔木丫叉〕步入寒林數(shù)里,嵐陰杳靄,蒼屏翠碧。森森見古木云齊,聽觸石潺潺響澗水。只見辭柯風慘慽,望前村歸鴉接翅飛。一樹孤松,正傷情緒,聽鶴唳聲聲猿又啼。
曲中描寫朱買臣伐薪的山林“嵐陰杳靄,蒼屏翠碧,森森見古木云齊,聽觸石潺潺響澗水”,寫出了山林古老蒼翠、景色幽靜深遠的景色;又寫是時“風慘凄”、“歸鴉接翅飛”、“聽鶴唳聲聲猿又啼”、“一樹孤松,正傷情緒”等等,聯(lián)系朱買臣當時窮愁潦倒的身世外境,給人以情景交融、生動貼切之感。另一支佚曲[正宮過曲]〔醉太平〕乃是寫買臣妻勸夫改行之辭。其妻唱道:“群須三省,看生涯冷落,空如懸罄。”“不忖,無謀醫(yī)得眼前貧,怎捱到晚年光景?”言辭中包含著對于家貧如洗、衣食無著,難想將來的困頓生活處境的擔憂。而朱買臣則回答說:“餐藜飯糗,終須鼎食鐘鳴”,“且休憂悶,粗衣淡飯卻是常情。”表現(xiàn)了他安于貪困,寄望將來,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精神。到其妻下堂求去時,朱買臣又唱了以下兩支曲子:
〔中呂過曲〕 〔石榴花〕琴書自有真樂衣年知,何須慮食和衣?勸隨緣安分耐鹽虀,也不妨被褐短,鬢垂絲。荊和布雖然滋味薄,何曾見孟光相棄?待我手五十須榮貴,那時節(jié)好風味。
〔仙呂過曲〕 〔解三酲〕你直恁的為人無所知,自古道顏如玉書中有花樣美。我讀書的真?zhèn)€所為皆依理,豈顧此便休棄。你如今到此一心要嫁別人,只怕他日思量,無路可歸。尋思起,割舍的把人直恁相虧。
對待妻子的離異要求,朱買臣先是以“何須慮食和衣“以及”隨緣安分”的道理開導,然后又用孟光·梁鴻“舉案齊眉”的故事進行啟發(fā)勸解。據(jù)《后漢書·梁鴻傳》記載:
同縣孟氏有女,狀肥丑而黑,力舉石臼,擇對不嫁,至年三十。父母問其故,女曰:“欲得賢如梁伯鸞者?!兵櫬劧钢?。要求作布衣、麻屨、織作筐、緝績績具。及嫁,始以裝飾入門。七日而鴻不答。妻乃跪床下請曰:“竊聞夫子高義,簡斥數(shù)婦,妾亦偃蹇數(shù)夫矣。今而見擇,敢不請罪?!兵櫾唬骸拔嵊煤种?,可與俱隱深山者耳。公乃衣綺縞,傅粉墨,豈鴻所愿哉?”妻曰:“以觀夫子之志耳。妾自有隱居之服?!蹦烁鼮橥器?,著布衣,操作而前。鴻乃大喜曰:“此真梁鴻妻也。能奉我矣!”字之曰德曜,名孟光……遂至吳,依大家皋伯通,居廡下,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于鴻前仰視,舉案齊眉。
朱買臣講給妻子的以上道理,是符合《論語》所講的“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那一套儒家道理的。在今天看來,在生活方面過多地追求,也會分散實現(xiàn)遠大志向的精力和思想。朱買臣舉出梁鴻、孟光“舉案齊眉”的例子,也是希冀妻子能像孟光那樣,能與太夫隨緣和順,安于貧困,同德同心,為實現(xiàn)夫貴妻榮的理想而共同奮斗。但他的妻子卻不理解他的一番苦心,不能忍受眼前貧困的生活處境。這樣,不管朱買臣如何表白自己“所為皆依理”,如何告誡妻子“只怕他日思量,無路可歸”,但他的妻子已經(jīng)是“吃了秤錘鐵了心”,一心一意地要與他分道揚鑣,另嫁別人。所以,朱買臣只好聽任妻子離異而去了。
從以上幾段遺存的南戲戲文《朱買臣休妻記》的曲文內容來看,在民間故事傳說基礎上所產(chǎn)生的“買臣休妻”的故事,顯然比《漢書》的記載更為細膩、生動,更富于生活氣息。所以,可能更接近于當初這件事情的本來面貌。而且,它們的思想傾向,都在于譴責其妻的嫌貧棄夫,同情心都在暫時困頓的朱買臣一邊。
假乖張激夫上進獲團圓大慰民情
繼宋、元南戲《朱買臣休妻記》以后,在元代雜劇鼎盛繁榮時期,敷演這一故事的戲曲作品又出現(xiàn)了庾天錫的《會稽山買臣負薪》(巳佚),以及無名氏的《朱太守風雪漁樵記》。在明人臧晉叔編《元曲選》所收《漁樵記》第四折末尾,有“方知是皇明日月光非遍,天恩雨露沾還淺”的句子,可以看出此劇乃是元末明初完成的作品。因為劇名中“朱”字有犯“朱”明皇帝之忌諱,所以此劇曾一度改名為《王鼎臣風雪漁樵記》。在這個劇本里,買臣休妻故事的思想內容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故事的結局也與過去大不相同。
一個變化是:朱買臣的發(fā)跡,由《漢書》所記的他隨上計吏為卒,赴長安淹留日久,困頓行乞,遇同鄉(xiāng)大司徒嚴助薦舉,見武帝得官,改為大司徒嚴助奉圣命巡行天下,采訪文學之士,羅致人才,發(fā)現(xiàn)買臣。這一改動,既使封建王朝免于“埋沒人才”之罪名,又把“羅致人才”的功德記到了皇帝名下,可以說是改得非常巧妙。不過,這樣一改卻違反了歷史的真實。劇本寫嚴助巡行天下,在會稽城外,與在風雪中賣薪吟讀的朱買臣相遇。嚴助見他身為樵夫,但手中卻持書吟誦,看出他是一個貧困書生,乃問他為什么不去進取功名,而要在布衣隊中負薪為生,甘受貧窮。朱買臣見嚴助謔其貧困,乃回答他貧窮并不丟人,并且口若懸河地向嚴助列舉了一系列“先賢受窘”的事例:傅說曾以版訊為業(yè),后被殷高宗封為大宰;倪寬曾經(jīng)抱鋤鐘田,后成為漢武帝朝中御史大夫;寧戚少年時曾經(jīng)牧牛,叩角而歌,后被齊桓公舉為上卿;韓信曾以釣魚謀食,后被漢高祖封為三齊王;白起是軍中小卒出身,以后成為秦國大將;蘇秦田無半垅,幾乎凍餓而死,以后卻拜為六國宰相;公孫弘少時家貧,曾經(jīng)牧豬海上,后來出任漢朝宰相;灌嬰曾經(jīng)販履,后成為漢朝將軍;姜子牙曾在朝歌市中為屠,蟠溪水上釣魚,直到八十多歲才得到周文王的知遇,……。朱買臣舉出如此眾多的當時深受人們稱頌的人才事例,一方面表現(xiàn)出他的博學多才,一方面又顯示出他的志遠才高,雖然目前困頓受窘,但絕對不是無德無才的市俗庸徒。嚴助聽了他的回答,深為嘆服,知其為飽學之士,乃下馬相拜,并且許諾把朱買臣的萬言長策轉呈給皇帝,來手開科取士時,保舉朱買臣為官。以上情節(jié),很明顯是無名氏在創(chuàng)作此劇時敷演虛構出來的,但是,這些夸張描寫很符合朱買臣的人物身份,使得這個人物的個性特色更為飽滿、生動。與《漢書》所記朱買臣見漢武帝時“說春秋,言楚詞”的記載相比,更充分地展現(xiàn)了人物性格,而且更顯得繪聲繪色、豐富多采得多了。
《漁樵記》的另一個重要變化,是把原來“買臣休妻”故事的結局,曲其妻的“自經(jīng)”或投河而死,改寫成其妻的行為是其岳丈幕后指使所為。而其岳丈指使其女要求買臣休離的原因,乃是他見買臣“偎妻靠婦”,戀著他家女兒玉天仙,不去進取功名,擔心他則管靠在山中砍柴度日,終久沒有個出頭的日子,所以設計女兒玉天仙向朱買臣索取休書,斷絕他的依靠,逼迫他去進京求官。不僅如此,買臣的岳丈劉二公還準備下白銀十兩,錦衣一套,暗使買臣的好友、漁夫王安道轉送給朱買臣,作為進取功名的盤費。這樣一改,玉天仙之逼夫休離就成了一片好心,這樣,事情的性質也就與原來的“嫌貧棄夫”改變?yōu)椤凹し蛏线M”,由應該受到譴責的過犯之人一變成為功臣。
不過,買臣卻對其岳丈與其妻的一片苦心一無所知,所以,當他榮任會稽太守回到家鄉(xiāng),其妻玉天仙前來求認時,演出了一場“馬前潑水”的鬧喜劇。
劇本寫朱買臣得官除授會稽太守,對親朋胡友有情有義,“不論大,不嫌貧”。其好友王安道為了讓朱買臣“不忘舊”,乃在曹娥江邊安排下酒席,請買臣赴宴。宴間,其舊日妻子玉天仙來見,買臣霎時怒氣沖天,斥責玉天仙說:“你道你正青春,正少年;你道你好描條,好眉面;善裁剪,善針線;無兒女廝牽連,別嫁取個大官員”,“你公日呵要團圓我不團圓”,“非是我自專,你把那長城哭倒圣人宣”。玉天仙要求買臣相認,買臣則命令手下侍從張千把她“搶出去!”這時,其岳丈劉二公也來認女婿,朱買臣斥責他是卓王孫一樣“不重賢”,“搬調的個文君女嫌貧賤”,應該為其女兒的“嫌貧棄夫”行為負責,堅決不與其父、女相認。他的好友王安道、楊孝先對他施加壓力,但也無濟于事。俗話說:“樹怕傷根,人怕傷心”,玉天仙當初嫌買臣貧窮困頓、逼寫休書的行徑,對朱買臣心靈的傷害,確實太深重了。所以,當玉天仙被迫發(fā)狠說:“朱買臣,你若不認我呵,我不問那里,投河奔井,要我這性命做甚么!”朱買臣卻表示:即使她投河奔井,也絕不相憐。他讓玉天仙把一盆水潑在地上,表示潑水難收,事情已經(jīng)無可挽回。戲劇的矛盾沖突,到這里發(fā)展到了最高潮。問題最后到底如何解決?二人最后能否團圓?故事的懸念到這里也發(fā)展到了極點。
就在看來故事已經(jīng)“山重水復疑無路”之時,事情卻又出現(xiàn)轉寰,呈現(xiàn)“柳暗花明又一這村”的前景:到此時,買臣好友王安道才把劉二公激發(fā)買臣進取功名,指使其女逼寫休書,暗中資助趕考費用的內幕情節(jié)如實端出。牛買臣這才感悟岳丈“原來是姜太公使機變,不釣魚兒只釣賢”的一片苦心,于是怨懟消解,頓釋前嫌,并對剛才自己對妻子和岳丈的冷漠無情態(tài)度感到“羞羞答答,閉口無言”,表示“如今意轉、性轉”,從而合家歡喜,相認團圓。戲劇的最后,大司徒嚴助奉圣旨前來,對朱買臣“若志固窮,負薪自給,雖在道路,不廢吟哦”,篤志于學的德行予以表彰,“特歲加二千石,以充俸祿”,使“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封建說教,終于變?yōu)楝F(xiàn)實。而對王安道,楊孝先、劉二公等人“并系隱淪,不慕榮進”、的行為,也予以獎勵,“各賜田百畝,免役終身”。對買臣之妻玉天仙,則說“其貌如玉,其舌則長,雖已休離,本應棄置,奈遵父命,曲成夫名,姑斷完聚如故”。于是各受表彰,各獲獎勵,夫妻團圓,皆大歡喜。
按照上述玉天仙在《漁樵記》中的表現(xiàn),并且考慮她在激發(fā)丈夫朱買臣發(fā)憤進取功名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作品中僅僅“姑斷完聚如故”對她實在有些委屈。玉天仙在回答張古為什么不同朱買臣“生則同衾,死則同墳”的責問時,就為自己辯解說:“他每日家偎妻靠婦,四十九歲全不把功名為念,我生逼的他求官去,我是歹意來?”她的反問確實有一些道理,不能視為強辭奪理。所以,對玉天仙逼夫休離、激發(fā)丈夫發(fā)憤求官的行動,似乎可以有更為比較積極一些的評價。
不過,話說回來,中國古代自漢朝董仲舒倡導“獨尊儒術”,就產(chǎn)生了在“男尊女卑”思想指導下的婦女生活標準。班胎在《女誡》中就宣傳“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父。故曰:夫者,天也。天故不可逃,夫固不可違也……故事夫如事天,與孝子事父,忠臣事君同也。”到了宋代后期,又盛行“程朱理學”,尤重婦女的“貞節(jié)”觀念,講究女子“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玉天仙逼夫休離、另覓新夫,無疑是嚴重“失節(jié)”的“不賢”行為,所以,買臣妻“自經(jīng)”后葬于“羞墓”之傳說方在民間廣泛傳播。到了元代,在異族統(tǒng)治的條件下,漢族傳統(tǒng)的儒家禮教觀念逐漸松馳、瓦解,《漁樵記》的作者能夠把買臣之妻自經(jīng)而死、葬于羞墓的結局改寫為逼夫休離乃是激夫上進,并使夫妻最后團圓,他能做出這樣的翻案文章,已經(jīng)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同情婦女的民主、平等,進步的傾向。所以,我們在對玉天仙行為評價高低間題上,似乎也就不應該苛求于古人了。
形象鮮明生動聲口爽脆潑辣
戲劇是通過語言和動作來展現(xiàn)人物性格和揭示戲劇沖突的藝術。一部戲劇作品的成功與否,一個劇作家創(chuàng)作成就的高低,都取決于能否運用顯淺、通俗,形象、生動的語言,去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感情,打動觀眾的心靈。可以說,在運用生動的個性化語言、揭示人物性格方面,《漁樵記》已經(jīng)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劇本成功地表現(xiàn)了朱買臣身為一介書生,處窮困而不墮青云之志的清高邈遠的性格特征。朱買臣招贅于劉二公家,靠砍柴為生。他雖然攻書數(shù)十載,滿腹才華,一心一意地追求功名富貴,但卻是半生蹉跎,老來不遇。他雖然胸有“贍天才”,卻沒有自己的“安身處”;他的才干雖然足配“在翰林院出職”,可在現(xiàn)實中他只能在“柴市里遷除”、“風雪混漁樵”、“每日家長嘆吁”。雖然如此,他仍然堅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皇天不負讀書人”。他堅信自己“雖不做真宰輔,俺可也伴著他播清名一萬古”。反過來,他對于會稽城中那一等富貴人家,雖然在風雪天皇擁有“紅爐暖閣,低簌氈簾、獸炭銀瓶、羊羔美酒、佳人伴唱、美人陪飲”,享盡人間富貴,但自己與他們卻“堅愚不并居”、“冰炭不同爐”。那些富貴之徒雖然可以“賣弄些好妝梳”,打扮成“峨冠士大夫”,但實際上他們“本下愚,假扮儒”,是“皮包草、腹中空”的庸俗之徒。從這些描寫里,我們可以看出朱買臣的品格是何等情高、何等孤傲!對那些無才無德、有錢有勢的富貴人是何等鄙視!這難道不是“處貧窮而不墮青云之志”嗎!
劇本也描寫了朱買臣發(fā)跡以后,富貴而不忘貧賤之交的高尚品格。他的鄉(xiāng)中伯伯張古是一個性格乖劣的貸即。他在進城辦貸途中,遇到縣里人正夾通迎接新任太守朱買臣,他便大聲呼喊朱買臣的名字,被官府侍從拿到買臣馬前。買臣一看是鄉(xiāng)中伯伯,滾鞍下馬便解,并親自敬奉皇封御酒三杯。同時把四村上下的姑姑姨姨、嬸子伯娘、兄弟姐妹都問訊一了遍。他對好友王安道、楊孝先更是舊情不減,一直牢記著當年所說的:“知恩報恩,風流儒雅;知恩不報,非為人也”的諾言。總之,劇本比較全面地揭示表示了朱買臣個性特征的各個方面,塑造刻劃是成功完美的。
不過,相比較之下,《漁樵記》中塑造的個性特征最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要算是朱買臣之妻玉天仙。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之處,又在于她的語言潑辣爽脆、生動尖銳,以及她的行為不受拘束,無所顧忌,充分表現(xiàn)了市井社會中潑辣婦女的個性特點。在劇本第二折,寫朱買臣從風雪中賣柴回到家中,玉天仙一聽見他叫門,心中就充滿氣惱,一開門,就打了朱買臣一記耳光。當朱買臣叫他取一把火來取暖時,玉天仙回答說:
哎呀!連兒盼兒,憨頭哈叭剌,梅鳥嘴!相公來家也,接待相公·打上炭火,釃上那熱酒,著相公湯寒!問我要火,休道無那火,便有那火,我一瓢水潑殺了!便無那水呵,一個屁也迸殺了!可那里有火來與你這窮弟子孩兒!
買臣說:“兀那潑婦,你休不知?!睍r,玉天仙說:
甚么福?是是是,前一幅,后一幅;五軍都督府;你老子賣豆腐,你奶奶當轎夫!可是甚么福?
像這樣巧妙地運用同音字與丈夫調嘴,胡攪蠻纏,一方面表現(xiàn)出玉天仙的不講道理,一方面也反映出這個人物的聰明伶俐。當朱買臣說:“有人算我明年得官也。我得了官,你便是夫人、縣君娘子”時,玉天仙進行了更激烈的調侃、嘲笑:
娘子,娘子,倒做著屁眼底下穰子!夫人,夫人在磨眼兒里!你砂子地里放屁,不害你那口磣!動不動便說做官,投到你做官,你做那桑木官、柳木官,這頭喘著那頭掀,吊在河里水判官,丟在房上曬不干!投到你做官,直等的那日頭不紅,月明帶黑,星宿?眼,北斗打呵欠;直等的蛇叫三聲狗拽車,蚊子穿著兀剌靴,蟻子戴著煙氈帽,王母娘娘賣餅料。投到你做官,直等的炕點頭,人擺尾,老鼠跌腳笑,駱駝上架兒;麻雀抱鵝彈,木伴哥生娃娃。那其間你還做不得官哩!看了你這嘴臉,口角頭餓紋,驢也跳不過去!你一世兒不能勾發(fā)跡!將休書來!將休書來!
這一段話,充分表現(xiàn)出玉天仙這一人物性格的潑辣和刁悍。不僅對丈夫的窮困僚倒進行辛辣的嘲笑諷刺,而且還運用排比的夸張語言,對丈夫的前程進行充滿惡意的詛咒。充分表現(xiàn)出他對丈夫朱買臣的無情無義。這樣的女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為數(shù)不多,可以稱為潑辣刁悍女子的典型,在中國古典小說、戲曲人物畫廊中,這樣的人物形象也極為罕見。可以說,玉天仙形象的塑造,率先填補了古代文學人物畫廊市井潑辣刁悍女性的空白。
玉天仙之所以要同朱買臣離異,根源在于丈夫的窮困。她對朱買臣說:
我恰才不說來,你與我一紙休書,我別嫁個人。我可戀你些甚么?我戀你南莊北園,東閣西軒,旱地上田,水路上船,人頭上錢?憑著我好描條,好眉面,善裁剪,善針線,我又無兒女廝牽連,那里不嫁個大官員!對著天曾罰愿:做的鬼到黃泉。我和你麻線道兒上不相見!則為你凍妻餓婦二十年,須是你奶奶心堅石也穿。窮弟子孩兒,你聽者:我只管戀你那布襖荊釵做甚么!
在這樣的妻子眼里,丈夫的知識和學問不值半文,而她自己苗條的身材和好看的眉面卻可以化為資本,以此去“嫁個大官員”!她的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不愛人才愛女色”的黑暗現(xiàn)實!從人物形象的語言色彩看,像玉天仙這樣伶牙利嘴、語言爽脆潑辣的女性,只有宋、元話本《快嘴李翠蓮記》中的李翠蓮,以及《金瓶梅》中的潘金蓮可以與之頡頏相比?,F(xiàn)在,我們不妨對這三個人物的伶牙利嘴程度進行欣賞比較。在《快嘴李翠蓮記》中,當李翠蓮因言語過多遭到夫家嫌棄時,她有一段話,頗能表現(xiàn)其剛直不阿的性格:
公休怨,婆休怨,伯伯、姆姆都休勸。丈夫不必苦留戀,大家各自尋方便??鞂⒓埬凸P硯,寫了休書隨我便。不曾毆公婆,不曾罵親眷、不曾欺丈夫,不曾打良善;不曾走東家,不曾西鄰串;不曾偷人財,不曾被人騙。不曾說張三,不與李四亂;不盜不妒與不淫,身無惡疾能書算。親操井臼與庖廚,紡織察麻拈針線。今朝隨你寫休書,搬去妾妝莫要怨。手印縫中七個字,“永不相逢不見面”。恩愛絕,情意斷,多寫幾個弘誓愿。鬼門關上若相逢,別轉了臉兒不廝見!
李翠蓮口齒伶俐,達到了出口成章的地步,而用她講的話,事事通情,句句在理,并沒有什么潑悍刁頑的成分。李翠蓮之受人非議,主要是由于“言多”,觸犯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制定的“婦道”約束。她實在是一個被損害被冤屈的無罪人物,正面的善良女性。再看《金瓶梅》中潘金蓮的語言,其犀利程度更不在李翠蓮、玉天仙之下。書中第二回寫武松在出差前向兄長武大郎辭行,并囑咐嫂嫂潘金蓮把定門戶時,潘金蓮馬上變了臉,指著武大郎罵道:
你這個混沌東西,有甚么言語在別人處說,來欺負老娘!我是個不戴頭巾的男子漢,叮叮當當響的婆娘,拳頭上也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馬,人面上行的人,不是那腲膿血搠不出來的鱉老婆。自從嫁了武大,真?zhèn)€螻蟻不敢入屋里來,有甚么“籬笆不牢犬兒鉆得入來!”你休胡言亂語,一句句都要下落,丟下塊磚兒,一塊塊也要著地!
每句話都運用了象征、比喻、夸張等手法,句句連排在一起,顯示出咄咄逼人的氣勢,這就是虛張聲勢、先聲奪人、說大話、嚇唬人的藝術。再看第二十回潘金蓮指桑罵槐地罵李瓶兒的一段話?
賊淫婦!我只說你日頭常晌午,卻怎的今日也有錯了的時節(jié)?你斑鳩跌了彈,也嘴答谷了。春凳拆了靠背兒,沒有倚了。王婆子賣子磨,推不的了。老鴇子死了粉頭,沒指望了!卻怎的,也和我一般!
“長舌”是這三個人物形象所共有的個性特征。從時間上看,李翠蓮形象出現(xiàn)于宋、元之間;玉天仙出現(xiàn)在元、明之際;潘金蓮則出現(xiàn)在明代中、后期、所以,可以看出這三個人物形象之間的繼承、發(fā)展關系是按照以上時間順序一脈相承的。從這三個“長舌”女性的品格等次和道德水準來看,李翠蓮的性格剛直、爽快,為人處事都有自己的準則,她不過是利用自己犀利的語言,堅決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罷了。而玉天仙的性格,已經(jīng)沾染上了不少市井女性的浮淺、庸俗色彩;而《金瓶梅》中的潘金蓮,則又等而次之,其性格中又添加上了不少嫉妒、刻薄、尖酸、惡毒的成份,從品格等次上更是每況愈下,淪入了淫濫潑婦一流。總之,這三個“伶牙利嘴”的女性藝術形象,是我國古代小說、戲曲人物畫廊中的一組有趣的組合,對這三個形象進行深入的思想、藝術分析,頗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
話說回來:從《漢書·朱買臣傳》所記載的朱買臣妻“自經(jīng)”而死,演變?yōu)樵s劇《漁樵記》中朱買臣與其妻釋怨團圓的結局,一方面是《漁樵記》作者有意迎合中國民眾希望人間事物“花好月圓”的美好愿望心理,一方面也是由于元代社會封建禮教傳統(tǒng)思想的束傅逐漸松馳,對于處在社會下層的廣大婦女命運同情的社會心理思潮逐漸上升的緣故。
繼《朱買臣風雪漁樵記》之后,以“買臣休妻”故事為題材的戲劇作品,繼續(xù)在明,清兩代舞臺上傳演不衰。其中有明代傳奇《露綬記》(殘本)、《佩印記》(佚)。從劇名看,這兩個本子都是以《漢書》的記載為張本,敷演朱習臣“衣故衣,懷其印綬,步歸郡邸”的情節(jié)的。又有佚名作者《負薪記》(殘);明代雜劇有陣貞貽《朱翁子》 (佚),清代傳奇有朱素臣《瑤池宴》(佚)、佚名作者《爛柯山》、《漁樵記》等。而上述作品中流傳下來的,只有收輯入《綴的裘》中的《爛柯山》殘本。
從《綴白裘》所收的《爛柯山》三出戲的情況看,該傳奇基本上都是出于元代無名氏的《漁樵記》?!稘O樵記》第一折,《爛柯山》改題為《北橋》;第二折,《爛》劇改題為《逼休》;第三折,《爛》劇改題為《寄信》、《相罵》。以兩者對照相比,《爛柯山》的基本情節(jié)與《漁樵記》無甚不同,但后者的曲辭卻不如《漁樵記》簡潔、凝煉,更接近于口語白話。這是由于明代語體文學以及傳奇唱腔發(fā)展的結果??偟目磥?, 《爛柯山》在思想性和藝術性方面都沒有什么超過《漁樵記》的地方,所以這里不再贅述。
上一篇:《月老紅線定姻緣》愛情文學賞析
下一篇:《柳耆卿淺斟低唱》愛情文學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