虬髯客,名張仲堅,是唐人同名小說中的主人公,也是明代張風翼《紅拂記》傳奇中的“風塵三俠”之一。
在《紅拂記》中,虬髯客原是生長在東魯一帶的豪俠,因殺人避仇,移居西域。他看到隋朝統治者昏庸暴戾,百姓怨聲載道,天下大亂的局面業已形成,便萌發了逐鹿中原、推翻隋制、取而代之的雄心壯志。于是,虬髯客聯絡了知天機、善望氣的道士徐洪客,密謀策劃,準備伺機舉兵。虬髯客又是一個工于心計、有文韜武略之人,為了使自己創建基業的宏圖得以順利實現,他還“廣蓄貲財,規造繻卷”,做好一切物質準備。然而,徐洪客卻告訴他,天上星象顯示太原之地已有“異人”出世,天子之分將落在此人身上,不甘心就此罷手的虬髯客便趕赴太原, “以望王氣”。虬髯客作為亂世英雄的形象,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有典型意義。每每于政局動蕩、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鼎革之變的前夕,都有一批素懷大志的英雄豪杰或起于草莽,或在民間揭竿起義,在歷史的大潮裹挾之下向著封建帝王的寶座沖擊。虬髯客沒有多少正統皇權思想,以一介布衣而敢于窺視國家神器,這種大無畏的造反精神是令人敬佩的。然而他頭腦中的天命觀和對道術望氣的迷信,則使虬髯客成為一個功敗垂成的悲劇英雄。
虬髯客在太原得知所謂的“異人”,就是州將之子李世民。于是他與徐洪客、李靖一起訪問了他。席間徐洪客與李世民對弈,以決定天下的歸屬,然而徐洪客獲得慘敗。這時在一邊觀戰的虬髯客臉色驟變,認為自己沒有君主之份,郁郁王氣應在別人身上,便知難而退。他“低頭自忖,一腔豪氣塞滿乾坤”,感慨道: “動搖身死,一曲殘棋了半生,空余長劍氣凌云。”虬髯客把積蓄的家貲財產全部贈送給李靖,勸他扶佐真命天子李世民,自己卻與夫人攜手,飄然海外,退出中原逐鹿的競爭。顯然,在虬髯客的這種舉動中,反映了作者濃厚的天命思想,但撥開籠罩在這個形象身上的神秘色彩,可見虬髯客的悲劇在于他的迷信意識、他根本就沒有進行任何形式上的競爭就自甘服輸。在他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一代又一代農民起義領袖們的影子,這些人敢于反抗現實中的貪官污吏,甚至皇帝,但對于某些思想觀念卻無能為力,往往成為封建迷信的俘虜,釀成悲劇。
但是,虬髯客還是極其豪放不羈,極其有個性的。他寧愿把自己圖王的一切物資轉贈給李靖,也不愿向所謂的“異人”伏首稱臣。他的行動格言是: “大丈夫寧為雞頭,毋為牛后。”抱著悲壯的決心,到海外去尋求霸業,一切從頭開始,終于在十年之后,虬髯客率眾攻占了“主昏亂,民心久離”的扶余國,自立為王,南面稱孤。后來他又協助李靖掃平高麗國叛亂,親手活捉高麗偽王,獻給唐朝天子。虬髯客的這些英雄業績,洋
著浪漫主義奇幻色彩。
《紅拂記》在塑造虬髯客形象時,主要采用濃墨重彩的粗線條勾勒的方法,但作者也注意某些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細節刻畫。如第十二出《同調相憐》寫靈石旅店“風塵三俠”相聚的場面。虬髯客出現就不同凡響。他意氣昂揚的推門而入,又旁若無人地凝視紅拂對鏡梳發,與鎮定從容的紅拂攀談兩句后,便斷定這對夫婦同為豪爽之人,聽說他們正在煮肉,就說: “我已饑了,可取些酒與胡餅來吃。”毫無做作扭捏之態,使人感到英氣逼人。酒酣耳熱之際,虬髯客突然說: “我也有些下酒之物,取出來下酒如何?”原來是一副人首和心肝,虬髯客曾追蹤此負心人十余年,終于手刃了這個惡棍。虬髯客重然諾,輕生死,他與李靖、紅拂結為刎頸交后,便全力以赴幫助這對夫婦。
在我國古代文學中,虬髯客堪稱為“怪杰”。這一藝術形象的出現,寓著人民的美好理想,是作者貢獻給文學人物畫廊的又一典型。
上一篇:《蓮香》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裴少俊》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