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青是旅美聶華苓通過努力探索、精心塑造的文學形象。這個形象來自作者最喜歡的長篇小說《桑青與桃紅》。桑青原先是位純真的少女,在時代發生巨大變遷的年歲里她顛沛流離,不斷逃亡,到了異國他鄉,她逐漸轉變為精神分裂的桃紅。桑青以她的心路足跡譜成一支沒唱全的浪子的悲歌,那強烈的旋律和層次豐富的和弦道出了海內外許多中國人的心聲,引起人們的理解共鳴。
抗日戰爭后期,亡命的日本侵略軍在湘西鄂北又發動大戰。純潔天真的桑青從家中出走,乘船沿長江西上逃亡。木船在四川瞿塘峽擱淺,他們被困在船上,絕望中調侃嬉鬧。進入青春期的桑青在艱難困頓而空虛的境地更深地感受到性苦悶和性的騷動,桑青覺得“我醒來時候兩個奶頭還是癢癢的”。船上的人們也時常談起戰爭年代的性的故事。桑青注意到同行的一位要去重慶參加遠征軍的流亡學生,他愛吹簫。在那夏季的深夜,睡了一覺又被簫聲驚醒的桑青,走到船艙外的甲板上,默默無語地和那位亮出又黑又壯的胸膛的打赤膊的流亡學生初次發生了性關系。
桑青這位十六歲少女的出走,帶有青春的反叛意識和對自由生活的朦朧的向往追求。但是她從家偷走并一路帶著玉避邪這個封建的象征物的行為,又帶有她對舊式家族的潛意識的依戀。正因為她長期以來受到中國傳統的封建禮教的深刻影響,以至當今后被不能把握的命運拋到迅疾變化的現代社會中的時候,她就像驚濤駭浪里一只失了舵的小船,難以駕馭自己的理智和感情。此后,桑青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地顛簸。
解放戰爭期間,解放軍包圍了北平,城內混亂而惶恐。在舊制度處于崩潰前夕,桑青遵奉母命,到北平與喜歡招花惹草的沈家綱結婚。這是桑青有過的唯一的丈夫。而沈家綱對其母親說,他愿意娶桑青的理由是,因為遠來的桑青與北方的女孩子不同,而沈家綱則在北平住得太久了。
解放大軍入城后,桑青和沈家綱一起逃離出城。在臺灣,桑青有了個女兒叫沈桑娃,她雖幼小但愛寫字畫畫。在臺北,桑青的丈夫沈家綱挪用公款,被臺灣當局通緝,全家終日藏匿在小閣樓上。桑青居住在這個老鼠橫行的可怖的環境中,用一大包火柴擺字和手抄金剛經來消磨時間,又寫起故事。過了兩年提心吊膽、惶惶不安的“閣樓人”的生活。以后,桑青的生活分成兩半,白天在閣樓,夜晚在醫院照顧一位熟悉的病人直至她故世。不久,沈家綱也去世了。
桑青到了美國。桑娃仍然居住在臺灣。她只身在美,是一個尚未獲得美國司法部移民局批準居留,受著無法擺脫的挑剔性審查的異鄉人。孤獨的桑青在洗澡的時候,感受到自己的依然旺盛的生命力,并沒有因顛沛流離、挫折打擊而失去。她成了一個有家室的華裔教授江一波的情婦,懷了孕,而在江一波的誘迫下不得不墮胎。面對無序而冷峻的現實,她借性的意識和體驗來傾吐她心中莫大的痛苦、憤恨和悵惘。她放縱自己,變成了縱欲狂桃紅。就這樣,她與砍樹人、江一波、小鄧等人隨隨便便地發生性關系,把中國的傳統觀念與道德標準拋掉,變成性變態的精神分裂者。她經歷著白熱化的精神折磨與痛苦、精神分裂與崩潰。而由桑青轉變為桃紅,是她精神上的一種自殺,陷入半瘋癲狀態的她已經沉淪到精神和理智的最低點,她恍惚迷離,思緒一片紊亂,幾乎不斷句的語句重復跳躍而且不合思維的邏輯。她徹底否定了過去的自己,穿著桃紅襯衫、光腿赤腳的她在接受美國移民局職員的調查質詢時說: “我不叫桑青!”“我是開天辟地在山谷里生出來的。女媧從山崖上扯了一枝野花向地上一揮,野花落下的地方就跳出了人。我就是那樣子生出來的。你們是從娘胎里生出來的。我到哪兒都是個外鄉人。但我很快活。這個世界有趣的事可多啦!我也不是什么精靈鬼怪。那一套虛無的東西我全不相信。我只相信我可以聞到、摸到、聽到、看到的東西。”她狂放無羈。當移民局職員請她莊重一點,把解開扣子的襯衫穿好時,桑青(桃紅)寓真實于荒謬中地說: “就是我穿著衣服,里面的身子還是赤裸的呀。”這話頗具魏晉風骨。
她振振有詞地說明“桃紅”與桑青的巨大差異: “就說些小事吧。桑青不喝酒;我喝酒。桑青怕血,怕動物,怕閃光;那些我全不怕。桑青關在家里唉聲嘆氣;我可要到外面去尋歡作樂。雪呀,雨呀,雷呀,鳥呀,獸呀,我全喜歡!桑青要死要活,臨了還是死了;我是不甘心死的。桑青有幻覺;我沒有幻覺。”“不管天翻地覆,我是要好好活下去的。”她潛意識地感覺到,過去桑青時代的思想依據和生活行為方式再也不能適應當今世界,而如何爭取更合乎理性的美好的生活,她又找不到答案,內心十分矛盾痛苦。有“根”的桑青與無“根”的桃紅互相糾合、離散,在她的心間開辟了一個勝負難定的拳擊競技場,喧囂混雜不堪,創造出人物主體中二重性格激烈搏斗的典范。
桑青在美國躲避移民局的追查通緝中,有時搭旅行人的車子,有時搭灰狗車,漫無目的的她永遠在路上。當她被美國遞解出境時,移民局官員問她愿意到哪兒去,她頹然回答說:“不知道。”一語道破現代流浪的中國人的悲劇,概括了長期漂泊在外,無家可歸,有國難投的流亡者的絕望心理和悲慘命運。
上一篇:《柳耆卿》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梁三喜》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