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君是明末秦淮河上著名的歌妓,也是清代戲劇家孔尚任的名作《桃花扇》傳奇中的女主人公。
香君本是秦淮河上媚香樓妓院主人李貞麗的假女(養女),生得“溫柔纖小”,“宛轉嬌羞”,她多才多藝,美麗聰明。年方十五、六歲,就師從著名的唱曲藝人蘇昆生(原名周如松)學唱戲,能唱大戲劇家湯顯祖所作的“玉茗堂四傳奇”,即《紫釵記》、《還魂記》(《牡丹亭》) 、《南柯記》、《邯鄲記》,“尤落落有風調” (侯方域《答田中丞書》)。李香君性格早熟,關心國事,與復社領袖張溥(天如)、夏允彝(彝仲)也有交往,并得到他們的贊賞。她的老師蘇昆生就是不愿做閹黨阮大鋮的門客,而決然從阮家出走的。在這些人物的影響下,香君具有強烈的正義感,對敢于同閹黨斗爭的復社文人十分傾慕。作為一個歌妓,香君處于被壓迫、受蹂躪的卑賤地位,身世飄零,孤苦無依,因此產生了要求擺脫這種生活處境的強烈愿望,憧憬著幸福的未來。她一出場就陳敘了對風塵生涯沉悶而憂郁的感受,當她的假母李貞麗要她溫習新腔時,她皺著眉頭說: “有客在座,只是學歌怎的?”當時她雖已出來陪客飲宴,但還沒有開始接客。當侯方域前來梳櫳她時,她竟一見傾心,這固然由于青春年少的兒女私情,更主要的是出于她對復社文人的傾慕。在侯方域身上,香君寄托了自己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香君與方域的結合,是由當時的政治斗爭形勢促成的。因為阮大鋮在受到復社文人譴責和抨擊的形勢下,想籠絡、收買在復社享有盛名的侯方域,于是出資促成了侯、李結合,以期討得侯方域的歡心,來為自己排除困境。侯方域在阮大鋮、楊龍友的巧言利誘之下,在政治上表現了動搖,幾乎喪失氣節。香君這時卻表現出了非凡的見識。新婚燕爾之際,她并不為兒女濃情所陶醉,而清醒地向前來賀喜的楊龍友提出了妝奩之事: “俺看楊老爺,雖是馬督撫至親,卻也拮據作客,為何輕擲金錢,來填煙花之窟?在奴受之有愧,在老爺施之無名;今日問個明白,以便圖報。”這一席話,清楚地表現了香君不甘受人恩祿、寄人籬下的獨立人格。楊龍友被逼得只好說出真情。香君得知妝奩是阮大鋮所送,就毅然拔去簪子,脫去羅裙,把滿頭珠翠丟棄一地,堅決退回妝奩。當聽到侯方域見利忘義要為阮大鋮分解時,香君就挺身而出,怒斥侯方域: “官人是何說話?阮大鋮趨附權奸,廉恥喪盡,婦人女子,無不唾罵。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處于何等也?”她正言規諫方域: “官人之意,不過因他助俺妝奩,便要徇私廢公;要知道這幾件釵釧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她豪邁地表示; “脫裙衫,窮不妨;布荊人,名自香”,表明了她鮮明的政治態度和剛直的品質。她對阮大鋮之流深惡痛絕,對侯方域所表示的動搖也并不姑息,而能責之以大義。其勇敢、崇尚氣節、明辨是非等都遠非侯方域所能及,因此使方域深為敬佩,不僅使他免于失節辱名,從而成了他的知音與畏友,也贏得了復社文人的尊敬,陳貞慧便說:“李香君不受阮胡子的妝奩,竟是復社的朋友”,“香君卻奩一事,只怕復社朋友還讓一籌哩”,親切地稱呼她為“老社嫂”。
“卻奩”一事,使李香君卷入了政治斗爭的激流之中。阮大鋮得知李香君“卻奩”,老羞成怒,向馬士英誣告侯方域修書勸左良玉不可興無名之師是有意引左兵進京,迫使侯方域辭院出走。方域留戀燕爾新婚,難舍香君,而她盡管預感到“離合悲歡分一瞬,后會期無憑準”,但她還是“且將恨忍”,規勸方域: “官人素來以豪杰自命,為何學兒女子態”。這就揭示出香君既柔情如水又俠骨冰霜的性格。她自方域離開后就立志守節,不肯下樓, “洗粉黛,拋扇裙,罷笛管,歇喉唇”,過著“空樓寂寂含愁坐,長日懨懨帶病眼”的日子。不久,時局發生劇變,明王朝覆亡,弘光政權成立,阮大鋮之流重新上臺,他們把持朝政,忙于爭權奪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阮大鋮的同黨田仰遣媒欲以三百兩銀子來覓香君做妾,香君聞之寧拚一死,決不屈從,斬釘截鐵地說: “這題目錯認,可知定情詩紅絲拴緊,抵過他萬兩雪花銀”。她認為方域的定情詩象紅絲一樣把她倆緊緊地拴在一起,因此堅決抵制這種無恥的利誘和收買。她公開聲稱: “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門”,堅決維護作為人的尊嚴,忠于建立在共同思想基礎上的愛情。然而,奸賊的魔爪也沒有放過李香君。阮大鋮恨李香君卻奩一事,慫恿馬士英差人為田仰登門強娶香君,他惡毒地說: “當年舊恨重提起,便折花損柳心無悔。那侯朝宗空空梳櫳了一番,看今日琵琶抱向阿誰?”由此可見,馬、阮之流對李香君的迫害,不僅是個人恩怨的報復,也是對復社進步力量的打擊。同樣,李香君的反抗,不僅是為個人的自由和幸福而斗爭,也是對邪惡勢力的抗爭。當阮大鋮命人去強搶香君送給田仰時,香君堅決表示: “便等他(侯生)一百年,只不嫁田仰”,因為“阮、田同是魏黨,阮家妝奩尚且不受,倒去跟著田仰嗎?”于是,她“持扇前后亂打”, “一柄詩扇,倒像一把防身的利劍”。因為這把扇子是方域贈給她的定情之物,愛情和正義給了香君無窮的力量,她發誓: “奴家就死不下此樓”,不惜以死殉情,她倒地撞頭, “竟把花容碰了個稀爛”,“血噴滿地,連這詩扇都濺壞了”。香君以這種不屈服淫威的剛烈行為,不但保持了自己的氣節,而且大大地反擊了馬、阮之流借此進行報復的卑鄙行徑。這一把濺有香君血跡的扇子,經楊龍友就著扇上的斑斑血跡,添些枝葉, “竟是幾筆折枝桃花”。象征著香君不幸的身世和痛苦的命運,也是香君唯一的希望的寄托,正如她所說:“奴的千愁萬苦,俱在扇頭”。她把扇子交給蘇昆生,托他去找侯方域,表現了香君的深情與期待。
邪惡的勢力對香君不斷進行迫害,反而使香君的性格在斗爭中愈來愈堅強,把她對愛情的堅貞與對邪惡勢力的斗爭統一起來了。不久,當馬士英、阮大鋮飲酒賞雪,拉香君去唱曲侑酒時,她頓時義憤填膺,置個人生死于不顧,乘唱曲的機會,怒斥奸賊荒淫無恥,置國家安危于不顧: “堂堂列公,半邊南朝,望你崢嶸。出身希貴寵,創業選聲容, 《后庭花》又添幾種, 把俺胡撮弄,對寒風雪海冰山,苦陪觴詠。”她公開宣稱自己站在東林黨和復社一邊: “東林伯仲,俺青樓皆知敬重”;斥責馬、阮之流是閹黨的“干兒義子”、 “魏(忠賢)家種”,剝下了奸賊的丑惡嘴臉,弄得他們丑態畢露。馬、阮一怒之下,下令把她按倒雪中,但她仍然昂揚地唱道: “冰肌雪腸原自同,鐵心石腹何愁凍。吐不盡鵑血滿胸。”一個風塵女子,面對著生命危險,仗義執言,大義凜然,憂慮著國家的安危,再一次體現出香君剛烈的性格。
后來,李香君被迫選入內庭當歌妓,在清兵逼近南京時,她在混亂中出逃,仍念念不忘侯方域: “便天涯海崖,十洲方外,鐵鞋踏破三千界,只要尋著侯郎,俺才住腳也。”她隨著師父蘇昆生與畫師藍田叔來到棲霞山,在白云庵偶遇侯方域。兩人久別重逢,對著桃花扇各敘別后相思。但在張瑤星道士“堪嘆你兒女嬌,不管那桑海邊”的一番指點下,香君領悟到: “回頭皆幻景,對面是何人” 最后也跟著卞玉京到北海之北修真學道去了。李香君選擇了隱遁的道路,并非是出于對道家的虔誠,看破了紅塵,而是憤慨于現實社會的黑暗,深感國破家亡的悲痛,是理想破滅后的最后歸宿。這不僅是李香君個人遭遇的不幸,也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李香君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個光彩奪目的婦女形象。在中國文學史上,不乏塑造成功的婦女形象,然而,像李香君這樣既忠于堅貞的愛情,又具有強烈的正義感,以一個“娼女之賤”憂慮國事,義無反顧地參預一般女子所不敢過問的政治斗爭,敢于與邪惡勢力挑戰的獨特的婦女形象,在《桃花扇》以前是不常有的。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創造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突出的藝術成就。
上一篇:《李隆基(二)》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李香香》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