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學習(study)一指效法,二指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是一種生存與生活的實踐活動。我們從閱讀、聽講、研究、實踐中獲得知識或技能,掌握前人已經發現的豐富的知識,并運用這些知識去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學習也是伴隨我們終身的一個過程。活到老學到老,學習不是一勞永逸的事。
[析題]我們需要學習,因為學習是一把打開智慧之門的金鑰匙。通過學習,我們的智能不斷得到發展,腦筋越用越靈活。知識面越來越寬廣。從而我們的理解,認識,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學習,讓我們尋求真理,開拓創新的路越走越寬。在新的世紀,知識不斷更新的背景下,學習更是每一個人不可停止的腳步。只有不斷在學習中成長,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把握時代的脈搏。我們需要學習,固然因為學習是現代社會一個人生活、工作的前提,但同時,我們學習也是對自我的一個挑戰,一個提升。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能體會到戰勝困難的成就感,體會到探索未知世界的樂趣。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呢?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習需要循序漸進,打好基礎。心浮氣躁,投機取巧,是不可能收到好的學習效果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把學習落到實處。真正達到學習的目的。
[溫馨提示] “學習” 本身是一個很寬泛的話題。但在寫作過程中,我們很容易把學習的概念縮小。把學習等同于學校的學習,把學習等同于科學知識的學習。這些就束縛了我們的視野。實際上,學習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因為,生活處處是學校,人生處處是課堂。
思路導引
學習是什么?小學生可能要說,學習就是背著書包上學堂;中學生可能要說,學習就是打好基礎,走進大學的階梯;大學生可能說,學習就是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的橋梁。不管學習的定義是什么,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學習是從無知邁向有知,從陌生走向成熟的一個過程。學習是一種精神,一種為理想而奮斗的精神。
我們需要學習,對個人來說,只有通過學習,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間。對社會來說,只有整個社會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社會的和諧發展才有一個堅實的基礎。從整個人類來說,只有不斷更新、豐富學習資源,才能有助于推進人類文明的進程。
學習的列車,只有永遠,沒有終點,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學習的新起點。
學習就像陽光,它照耀的地方,沒有陰霾的籠罩;學習就像甘露,它滋潤的地方沒有枯萎的生命;學能治愚,它交付我們科學的知識,告訴我們處世的哲學,如果你不想成為一個愚昧的人那就努力學習吧!學能致遠,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選擇學習吧!
學習是一種能力。學習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同時也要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這樣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學習還需要堅持。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才能真正收獲未來。
論點集錦
1.學習是一種思想的啟迪。
2.學習是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
3.學習是一種能力。
4.學習是驅散無知的陽光。
5.學習讓我們更好地享受生活。
6.學習是我們成才的必由之路。
7.學習讓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8.事業的成功離不開學習。
9.學習能讓我們少走很多彎路。
10.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11.學習需要堅持不懈、日積月累。
12.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學習。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先秦)老子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 《禮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 《荀子》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 (晉)陳壽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
—— (宋)蘇軾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
—— (明)顧炎武
※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 (清)彭端淑
※巨大的建筑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不做這一木一石呢?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
—— 魯迅
※理想上的學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要幾乎無所不知,精深要幾乎唯他是尊。
—— 胡適
※扎扎實實地打好基礎,練好基本功,我認為這是學好數學的 “秘訣”。
—— 蘇步青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謙虛;見多識廣有本領的人,一定謙虛。
—— 謝覺哉
※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 郭沫若
※自學,不怕起點低,就怕不到底。
—— 華羅庚
※學我者生,像我者死。
—— 齊白石
※*我所收獲的,是我種下的。
—— 〔英國〕狄更斯
※有教養者的 “三大品質” :知識淵博、思維敏捷、情操高尚。
—— 〔俄國〕車爾尼雪夫斯基
※在攀登學問的高峰之前,先應該去學習它的ABC。
—— 〔蘇聯〕巴甫洛夫
※少小而學,及壯有為;壯年而學,及老不衰;老年而學,及死不朽。
—— 〔日本〕佐藤一齋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放馬,易放難收。
—— 對聯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
—— 俗語
[事實論據]
孔子學琴
孔子跟師襄子學琴。開始時,學了一支曲子,練了十來天,他還在不停地練。師襄子說:“差不多了,再學一支曲子吧!” 孔子說:“我才學會了譜子,還沒掌握技法啊!” 過了一些時候,師襄子讓他學另一支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體會出這支曲子所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感呢。” 又過了一段時間,他說還弄不清寫曲子的是什么樣的人,就又繼續彈練下去。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有一天,孔子興奮地跑來對師襄子說:“我已經了解曲子的作者了。黑黑的面孔,高高的身材,兩眼仰視,一心想著以德服人,感化四方。除了周文王,還有誰是這樣的呢!” 師襄子高興地說:“一點不錯。這支曲子,叫做《文王操》啊!”
*磨石成泥的齊白石
齊白石年輕時是個篆刻愛好者。一天,他向一位老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那時你的印就刻好了。” 齊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擔礎石回來,夜以繼日地刻。他一邊刻,一邊拿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起了血泡,也全然不顧,仍然專心致志地刻呀,刻呀,刻個不停。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淤積的泥漿卻越來越厚。最后,一擔礎石統統都化為了泥漿。
這一擔礎石,是齊白石篆刻藝術的基石;這堅硬的礎石磨礪了齊白石的意志,他的篆刻藝術水平也在磨煉中不斷提高。他治的印雄健、洗練,獨樹一幟。漸漸地,他的篆刻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什么成就了表演藝術家?
梅蘭芳是我國京劇藝術表演大師,享譽國內外。可是,他的先天條件并不好,小圓臉,眼皮下垂,性格靦腆,記憶力和樂感都不佳。這些都是舞臺表演的大忌,因而也受到一些老師和同行的恥笑。但是,梅蘭芳并沒有因為自己的先天條件不好以及別人的冷嘲熱諷而灰心喪氣。他每天起早貪黑,見縫插針地苦練基本功。為了訓練眼神,他特地養了一群鴿子。他把鴿子編成幾隊,然后分批放出去,眼睛盯著鴿群,在最短的時間內辨別出哪些鴿子是人家的,哪些鴿子是自家的,是第幾批放飛的。就這樣,數年如一日地練習,他終于使自己的眼睛變得靈活、有神,后來梅蘭芳成了杰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
“宏、約、深、美”
蜚聲中外的藝術大師劉海粟,他將蔡元培先生送給他的四個字 “宏、約、深、美” 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宏”,就是知識面要寬。 “約”,就是在博的基礎上加以慎重地選擇,吸收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因為人生有限,知識無窮,不能把攤子鋪得太大,以便學有專長。 “深”,就是有鉆研精神,要入虎穴,得虎子;鍥而不舍,百折不回。 “美”,就是達到的完美境界。這四個字,點出了劉海粟先生的治學奧秘。
李陽學英語
上大學時,李陽為了考英語四級,每天早上,他端著豆漿油條便去了教室。坐在那里,他每分每秒都在同意志作戰,為了能夠集中精力,他索性跑到學校烈士亭大聲 “背”、“喊” 英文。他驚訝地發現,在大聲喊叫中,他的注意力變得集中了。幾個星期后,他去英語角,別人很奇怪地問他:“咦,李陽,你的英語怎么一下說得好了許多?” 一語點醒了李陽。從此,每天中午他就去烈士亭瘋狂大喊英語。為了堅持下去,他讓班上最刻苦的同學監督自己。整整四個月,從冬到春,他以頑強的毅力高聲復述完近十本英文原版書。李陽順利地通過了四級考試,并一舉奪得全校第二名。不懈的努力,使他在千余名考生中脫穎而出,成為廣東人民廣播電臺英文播音員。他做同聲翻譯,游刃有余,像一部 “萬能翻譯機”。
“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
恩格斯的學識十分淵博,曾被馬克思譽為 “一部真正的百科全書”。恩格斯對哲學、政治經濟學、歷史、文學、語言學、軍事學都十分精通,此外,還廣泛涉獵了物理、化學、植物學和醫學等領域,同時,他還能用十幾種語言文字會話和寫作。其實,恩格斯不但沒有上過大學,連高中也未能畢業就被父親強迫經商,整天忙于處理商業信函和文書。但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晚上和假日,刻苦鉆研各門知識,一學便是好幾個小時,甚至通宵達旦,數十年如一日。1848年德國大革命期間,他親自參加并指揮了德國工人階級的武裝起義,在斗爭中掌握了豐富的軍事知識。大革命失敗后,他乘船到英國去,途中又抓緊時間記錄和研究航海知識,每天記錄太陽的位置、風向、海潮變化等數值。他在45歲時開始學習微積分學,后來又苦學挪威語。由此可見,恩格斯的淵博知識,是他在長期的斗爭生活和革命實踐中勤奮學習、點滴積累的結果。
“活剝” 與 “生吞”
唐代人張懷慶缺乏文才,卻喜歡附庸風雅,專門抄襲名人詩文,基本不加變化而公然據為己有。李義甫曾有一詩:“鏤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自憐迥雪影,好取洛川歸。” 張懷慶略加數字便視為己作:“生情鏤月居歌扇,出意裁云作舞衣。照鏡自憐迥雪影,時來好取洛川歸。” 他的這種行為為當時人所恥笑,嘲諷他是 “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墨守成規不可取
學習也好,科研也好,墨守成規和不敢越雷池一步,自然不可能發明新的東西。亞里士多德之后,西方熱心天文研究的人很多像希臘的托勒密、羅馬的尼古拉、意大利的諾瓦拉,甚至連達·芬奇也湊過熱鬧,這些人對天文學的研究雖各有所得,但總沒能跳出亞里士多德的圈子,因而在這數百年間天文學的研究并沒有出現質的突破,這一局面直到哥白尼和伽利略才告結束,而這兩人所具有的超越、創新精神,恰恰是上面這些人所缺乏的。
我只要第三層
一個富翁想同別的富翁比美,他要工匠為他仿造一幢三層樓房。當工匠給他動手修造第一層樓時,他卻固執地說:“我不要下面兩層之屋,只需為我筑最上層!” 工匠回答說:“沒有底層,就造不起三層樓房。” 富翁點著頭說:“反正我只要第三層樓房。” 工匠只好空著手走了。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狄更斯說過 “我所收獲的,是我種下的。” 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有才能的人,就看你去不去爭取這個機會。才能來自勤奮。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
要求:請以 “勤奮與學習” 為話題,寫一篇議論文,可以寫體驗、感受,也可以寫看法和信念。立意自定,題目自擬,不少于800字。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如果一個人很有成就,不是別人給予的,更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靠自己的努力、勤奮爭取來的。才能主要來自于勤奮學習是毋庸置疑的。
每一個人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奮努力得來的。比如說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高斯。他從小就酷愛學習,后業為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如果沒有他從小的勤奮學習,他也不可能成為著名的科學巨人。沒有勤奮努力的學習是不可能有成就的。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可以說每一位有成就的人都曾努力學習、努力探索過。學習的關鍵在于 “肯學” 和 “敢學”。如果你的愿望是成為一名有成就、有才能、讓人敬重的人,卻又不肯或不敢去學習,最終還是會一事無成的。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為了證明鐳的存在,千辛萬苦,冒著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險,最終提煉出了十分之一克極純凈的氯化鐳,并準確地測定了它的原子量,證實了鐳的存在。這一讓人驚嘆的發現,正是居里夫人的肯做、敢做的結果。因此,要想成為有才能的人,就要從小 “肯學” 、 “敢學”。
齊白石年輕時是個篆刻愛好者。一天,他向一位老篆刻家求教。老篆刻家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刻了磨,磨了刻,等到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那時你的印就刻好了。” 齊白石真的去挑了一擔礎石回來,夜以繼日地刻。他一邊刻,一邊拿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起了血泡,也全然不顧,仍然專心致志地刻呀,刻呀,刻個不停。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淤積的泥漿卻越來越厚。最后,一擔礎石統統都化為了泥漿。
這一擔礎石,是齊白石篆刻藝術的基石;這堅硬的礎石磨礪了齊白石的意志,他的篆刻藝術也在磨煉中不斷提高。他治的印雄健、洗練,獨樹一幟。漸漸地,他的篆刻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有些人說那些有才能、有成就的人從小就是 “天才” 、 “神童”,我們再努力又有什么用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天才、神童,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勤奮努力的學習。勤奮努力的學習是成為 “天才” 、 “神童” 的先決條件。經科學家研究,人的智力是有差別的,但僅僅是一點點差別而已。所以說,“天才” 、 “神童” 也是靠勤奮努力的學習造就的。
才能來自勤奮學習。牛頓、愛因斯坦、愛迪生、鄭板橋、白居易的事例都可以證明這一點。有許多偉人為了造福人類,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李時珍,走訪了許多地方,經過27年的艱苦努力才寫成了《本草綱目》這部巨著。
狄更斯說過 “我所收獲的,是我種下的。” 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有才能的人,就看你去不去爭取這個機會。才能來自勤奮。我們一定要努力學習。
經典點評
才能與勤奮,二者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文章開篇就明確地提出論點“才能主要來自勤奮學習是毋庸置疑的”。為什么這么說呢?接著,作者用高斯的例子初步證明了這一論點。接著,作者從正面突出了要成為一個有才能的人,就需要有 “肯學” 和 “敢學” 的精神。從反面批駁了那種持 “天才” 、 “神童” 論的人的想法是錯誤的。最后,文章得出 “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的結論就顯得自然了。
全文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有力,是一篇較為成功的議論文。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奉獻》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學習求知》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