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龍去是什么意思
【典源】《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髯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睗h·劉向《列仙傳》:“黃帝自擇亡日,與群臣辭,至于卒,還葬橋山。山崩,柩空無尸,唯劍舄在焉。”
【今譯】 黃帝采掘首山之銅,鑄鼎于荊山之下。鼎鑄成,有龍來垂下胡須迎接黃帝。黃帝騎上龍,還有后宮及群臣七十多人也隨之乘龍,龍飛升上天,其余小臣也扯住龍髯想隨著升天,因為人多龍髯被拔脫,小臣們墮下,黃帝的弓也墮地。百姓仰望升天的黃帝,抱著遺弓及龍髯悲號。后世將此處稱為鼎湖,稱其弓為烏號。《列仙傳》又說黃帝死葬于橋山,后山崩,發現棺內空空,沒有尸身,只有黃帝的劍和鞋子。
【釋義】 后以此典表現追念帝王去世; 或以“鼎湖”、“橋山”等借指帝王諸侯的葬地。
【典形】 乘龍出鼎湖、從龍、鼎湖弓劍、鼎湖龍去、墮弓、墮烏號、弓墮、號弓、黃帝登仙、劍鼎、劍舄、龍湖鼎沒、龍舉、龍髯、攀龍、攀髯、捧弓號、橋山弓劍、遺弓、乘龍髯、泣龍須、云暗鼎湖、鼎湖龍髯、龍湖墜下人,鼎氣成龍、太息烏號、墜地號弓、抱遺弓、遺弓淚、龍髯絕、泣龍髯、鼎湖龍、橋山、鼎湖悲、哭鼎湖、扳龍髯、冠劍閉橋山、哭橋陵、烏號厭世弓、先帝弓劍、吾皇騎龍、鼎湖飛龍。
【示例】
〔乘龍出鼎湖〕 三國·曹植《仙人篇》:“不見軒轅氏,乘龍出鼎湖?!?br>
〔從龍〕 宋·張炎《塞翁吟》:“看流水,意俱遲。且淡薄相依。凌霄未肯從龍去,物外共鶴忘機。”
〔鼎湖弓劍〕 宋·王安石《英德殿上梁文》:“已葬鼎湖之弓劍,將游高廟之衣冠?!?br>
〔鼎湖龍去〕 唐·杜甫《驪山》:“鼎湖龍去遠,銀海雁飛深。”
〔墮弓〕 明·曹學佺《泰昌皇帝挽歌》:“雨泣將填巷,攀髯或墮弓?!?br>
〔墮烏號〕 唐·元稹《奉和浙西大夫李德裕述夢》:“未陪登鶴駕,已訃墮烏號?!?br>
〔弓墮〕 清·王士禛《鼎湖原》:“軒轅鑄鼎此荊山,弓墮龍髯不可攀。”
〔號弓〕 唐·李紳《趨翰苑遭誣構四十六韻》:“墜劍悲喬岳,號弓泣鼎湖。”
〔黃帝登仙〕 魏·阮籍《清思賦》:“昔黃帝登仙于荊山之上,振咸池于南岳之岡。”
〔劍鼎〕 明·李東陽《中元陪祀山陵有述》:“天遺劍鼎神靈宅,地識河山表里形?!?br>
〔劍舄〕清·朱彝尊《南鎮》:“千載六陵余劍舄,帝鄉魂斷不堪招?!?br>
〔龍湖鼎沒〕 北周 · 庾信 《擬連珠》:“治身紫府,問政青丘。龍湖鼎沒,丹灶珠流?!?br>
〔龍舉〕 明·皇甫涍《雪山歌奉寄彭太?!罚骸褒埮e空悲劍舄藏,海南漠北俱蕭瑟。”
〔龍髯〕 唐·劉禹錫《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挽歌》:“虹影俄侵日,龍髯不上天?!?br>
〔攀龍〕 唐·李白《送魯郡劉長史遷弘農長史》:“軒后上天時,攀龍遺小臣。”
〔攀髯〕 明·夏完淳《細林夜哭》:“烈皇乘云御六龍,攀髯控馭先文忠?!?br>
〔捧弓號〕 唐·劉禹錫《浙西李大夫示述夢》:“仙成脫屣去,臣戀捧弓號?!?br>
〔橋山弓劍〕 清·王夫之《得安成劉敉功書》:“故國衣冠涕淚殘,橋山弓劍不重攀。”
〔遺弓〕 宋· 陸游 《孝宗皇帝挽詞》:“訪藥三山遠,遺弓萬國悲。”
上一篇:黔婁安貧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龍伯釣鰲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