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至三公是什么意思
【典源】《三國志·魏書·荀或傳》裴松之注引晉·張璠《漢紀》 曰:“ (荀)爽字慈明,幼好學,年十二,通《春秋》、《論語》,耽思經典,不應征命,積十數年。董卓秉政,復征爽,爽欲遁去,吏持之急。詔下郡,即拜平原相。行至苑陵,又追拜光祿勛。視事三日,策拜司空。爽起自布衣,九十五日而至三公。”《后漢書·荀爽傳》亦載。
【今譯】 后漢荀爽字慈明,幼年好學,十二歲即讀通《春秋》、《論語》,鉆研經典,不應征召,治學十余年。漢獻帝時董卓專權,又征召他,荀爽想逃避,但當地官吏看住不讓他走。詔書傳到,即拜為平原相。上任走到苑陵,又加拜光祿勛。剛上任三天,又加拜司空(三公之一)。荀爽從平民開始,才九十五天即登上三公之位。
【釋義】 后以此典指官員升遷迅速。
【典形】 白衣作三公、百日屢遷、百日至三公、九十五日至三公。
【示例】
〔白衣作三公〕 宋·蘇軾《朱壽昌郎中少不知母所在》:“不羨白衣作三公,不愛白日升青天。”
〔百日屢遷〕 唐·駱賓王 《疇昔篇》:“十年不調為貧賤,百日屢遷隨倚伏。”
〔百日至三公〕 清·唐孫華《閑居寫懷》之六:“荀爽起布衣,百日至三公。”
上一篇:白龍魚服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看朱成碧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