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天下之大不韙(wěi)是什么意思
《左傳·隱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弱小的息國與新興的鄭國發生爭執。息國國君發兵攻打鄭國。鄭軍與息軍于鄭國境內交戰,結果息軍慘敗而歸。當時有識之士由此料定息國必將滅亡,因息國進攻鄭國,冒犯了天下公認的“五大不是”:鄭莊公賢能,而息國君卻不考慮進攻鄭國是否有理;息弱鄭強,息國自不量力;息與鄭為同姓之國,而息不與鄭友好;對雙方爭執的是非曲直不加分析;不知自己輕舉妄動、攻擊鄭國的錯誤。“韙”:是,對;“不韙”:不是,不對。
引用義:干常理公認的大錯事。[例]如果他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就不會有好下場!
上一篇:入木三分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凌云健筆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