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出來的糖尿病
說到糖尿病,筆者想起臨床中遇到的一個“特殊”案例。
張女士55歲了,已經有了個小孫子,本來應該含飴弄孫,過幸福的日子了,但家里要拆遷,因為拆遷款和房子問題跟兒媳婦鬧起了矛盾,兩人基本上天天都“橫眉冷對”的。一天張女士吃完飯后就帶著小孫子出門遛彎了,路上突然感到口干舌燥、心悸、渾身出虛汗,她眩暈跌倒在鄰居家門口。小孫子的哭聲引來了鄰居和家人,急忙把她送到醫院,檢查顯示張女士得了糖尿病。檢查結果讓大家都很吃驚:“平時看著好好的,什么都正常,怎么就得了糖尿病?”了解到張女士近期的狀況,筆者告訴張女士的家人,她的糖尿病是“氣”出來的。雖然這有“嚇唬”他們的成分,但是二者確實有著密切相關性。
心情不好?中老年人是易感人群
生氣也能“氣”出糖尿病?你別不信。我們的身體很復雜,基本上是一環扣一環,這個出問題了就會影響到另一個的功能。這就是中醫說的“整體觀念”,身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任何部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包括情緒。就拿糖尿病來說,它的發病與胰島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對不足有關,而胰島素的分泌除了受內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影響,人體自主神經功能的波動也會影響它的分泌量,現代醫學還證明其中有很多更為復雜的機制。
還有我們的情緒,大腦的邊緣系統就是它的調節器,而大腦邊緣系統又有調節內分泌和自主神經的功能,也就是說,心理因素可以通過大腦邊緣系統和自主神經系統這兩座“橋梁”來影響胰島素的分泌。不過這種影響分好壞,筆者這里要說的就是壞的影響——當人總是處于緊張、焦慮、恐懼、受驚嚇或者抑郁之類的情緒時,交感神經就像打了雞血似的保持興奮,直接抑制胰島素的分泌。另外,交感神經跟腎的關系不錯,它可作用于腎上腺髓質,使腎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而腎上腺素的分泌會抑制胰島素的分泌。
看了上面這段文字,是不是覺得這里的彎彎繞繞很多,都看迷糊了?其實,總結下來就一句話,一個人若長期處于不良情緒當中,很可能影響胰島素的分泌,導致糖尿病。同樣的道理,這些不良情緒總是“陰魂不散”,還會使得糖尿患者病情隨著心情的好壞反復或加重。
在臨床中,筆者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不良情緒對胰島素分泌的影響比較青睞中老年人。其實想想也不奇怪,青年人身強力壯,身體的修復能力相對較強,而中老年人的身體在走滑坡路,分泌功能減退,胰島B細胞數量逐漸減少、功能下降,很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半年一體檢,防患于未然
跟肥胖、血糖高等誘發的糖尿病不同,情緒因素導致的糖尿病,平時看起來并不嚴重,或者有的人就像張女士一樣,基本上沒有癥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會“爆發”。所以,對年輕人來說,為人子女,應盡量避免讓老人生氣,以免把老人“氣”出病來。不僅如此,還要多關愛老人,陪老人聊天,幫他們排解孤獨和苦悶。家里老人脾氣比較暴躁的,可以幫老人培養興趣愛好,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變得不那么“爭強好勝”,變得淡定起來。家里有條件的,最好是每半年給老人安排一次體檢,血糖、血壓、血脂的檢查必不可少,要知道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癥可“喜歡”老人這個群體了。
血糖想要“逆襲”?你需要正能量
關于糖尿病,本書的主題圍繞“心”,那就從“心”出發,說說我對于“逆襲”糖尿病的一些心得。
都說“心情好,病就好了一半”,這句話也適用于糖尿病患者。為什么呢?一是心情不好本身就是糖尿病病發的“導火索”之一,二是身體上的不適會讓人變得煩躁、焦慮或者恐懼,三是會給患者帶來比較大的精神壓力。那么,問題來了,糖尿病患者怎樣才能從不良情緒中逃離出來呢?筆者推薦一個方法——從相反的方向思考問題。這個方法在心理學上稱為反向心理調節法,聽起來很高深的樣子,其實很簡單,就拿筆者以前看過的一個寓言故事舉例。
兩個工匠去賣花盆,路上發生了事故,大部分花盆都打碎了。一個工匠很傷心很郁悶,說:“完了,完了,打碎了這么多花盆,真是倒霉透了!”另一個工匠卻說:“還好,還好,還有不少花盆沒有打碎,還可以拿到集市上賣,真是幸運!”看,同一件事情,從不同的方向來思考,心情卻截然不同,這就是“境由心生”!
說完這個故事,筆者不得不再“說教”一下:得了糖尿病,與其唉聲嘆氣、惶惶不安,不如反向思考,告訴自己還好發現得及時,癥狀還不是特別嚴重,讓心情由“陰”轉“晴”。要相信,好的心情能讓你變得更有戰斗力!
下面還有一些方法,對糖尿病患者恢復好心情、獲得正能量也很有幫助,可以試試:
“活到老學到老”。買一些有關糖尿病的書,上網查查相關的知識,或者參加糖尿病知識講座、學習班,多跟病友交流各自的經驗體會,既能獲得知識,又能多交朋友、消除孤獨感,一舉兩得。值得強調的是,一定要閱讀專業權威書籍,獲取專業的知識,不能輕信一些網上的小偏方等,要認識到糖尿病是一個終身疾病,治療不可能一蹴而就,沒有任何藥物可以讓糖尿病一下就治愈了。
放松放松再放松。打打太極拳,練練瑜伽,或者是在公園的小路上散散步,跟老伴兒在廣場上跳跳舞……這些放松運動,都能讓你的心情變好。還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或者是想做但以前沒有時間做的事情,讓自己的心情變得舒暢起來。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人情緒比較敏感,生病之后可能走不出壞情緒的陰影,出現抑郁、焦慮、失眠、神經衰弱等情況,必要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吃一些穩定神經或有助于調節心情的藥物。注意,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切忌自行盲目服藥!
D型性格的人得了糖尿病怎么辦
在上面的小節里,筆者提到了反向調節法,鼓勵大家從好的方向去認識糖尿病,但在臨床上也常遇到一些非常“糾結”的人,其中一位老大爺給筆者的印象特別深刻:這位老大爺確診糖尿病有幾年了,剛開始出現并發癥時表現出來的癥狀是足部水腫,其他指標都正常,但他覺得自己的病情非常嚴重,堅持要住院。在住院期間,他看到有的病友足部都潰爛了,還有的病友眼睛看不見東西,還聽病友說有的人因為糖尿病病發腦出血沒搶救過來,等等。這些“遭遇”讓他非常驚恐,吃不下睡不著,總想著自己會不會也變成這樣,身體上一有不舒服就說自己是不是快完了。他不敢自己待著,要求老伴和孩子每天都陪著他。即使診斷結果顯示他恢復得很好,他還是孩子氣地認為自己病得很嚴重了,不愿意出院。
老大爺這種情況其實是典型的D型性格。D型性格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壓力環境下過度反應,容易緊張、焦慮,沒有安全感,依賴性強,而這些都可引起高水平的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對糖尿病的恢復是非常不利的。人的性格很難改變,特別是像老大爺這樣年紀大的人。那怎么辦呢?沒有什么特別神奇的方法,一般做法就是人為干預。
人的情緒容易受到外在事物和環境的影響,當外在的事物和場景發生變化時,人的情緒也會發生改變。筆者了解到老大爺喜歡打太極拳,就給他開了一個“方子”——每天至少打30分鐘的太極拳,然后交代他的家人天氣不錯的時候帶老大爺去醫院附近的公園里打太極拳。在公園里,同齡人的積極樂觀感染了老大爺,再加上專心投入地打太極,使他不知不覺中放下醫院里的“糟心事兒”。老大爺去公園打了幾天太極,加上家人和公園里大爺大媽們的勸說,他“動搖”了住院的想法,最后“半推半就”就出院了。
糖尿病患者不論是哪種性格的,除了保持好心情,還要注意生活上的細節,比如注意天氣變化,預防感冒,因為感冒發熱容易使血糖、尿糖升高;飲食控制要合理,每日主食根據勞動強度、體重控制在5~7兩(250~350克),不要吃高糖分、高脂肪、高鹽分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不要熬夜,等等。要注意的方面實在太多,我再啰嗦一下——一定要保持好心情!
管住嘴邁開腿,心情跟著High起來
我們都知道,對于需要控制血糖的人,應該管住嘴邁開腿,人是身、心合二為一的整體。適當運動不僅能使人強身健體,還會對人的心理產生影響,起到健心的作用。研究表明,加強鍛煉有助于改善人們的心理健康,而且能改善焦慮和抑郁癥狀。而且,運動是消耗過多血糖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千萬懶不得。
經常參加各種運動,能使人精神愉快、心情舒暢、充滿活力,克服對快節奏生活的抵觸、怨煩、恐懼和焦慮等心理障礙,穩定心理情緒,抑制身心緊張;運動能培養人的意志,參加體育運動有助于培養人勇敢頑強、堅持不懈的作風,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與機智靈活、沉著果斷的品質,還能使人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比如跑馬拉松除了鍛煉身體,更多的是磨練意志,戰勝自我。體育運動能培養合作與競爭意識,而合作與競爭是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體育運動是在規則的要求下,使雙方在對等的條件下進行體能和心理等方面的較量。如果參加的是競技比賽,在比賽中能夠鍛煉沉著冷靜、機智果斷、結構健全的心理。
世界衛生組織和英國國家健康和保健醫學研究所也提出,建議在抑郁癥的標準治療中加入體育鍛煉。一項研究綜述發現,在一個人沒有尋求任何其他治療方法的情況下,鍛煉對抑郁癥癥狀的積極影響尤其明顯。目前的分析結果表明,與各種類型的對照因素相比,運動是一種有效的抑郁癥干預手段。運動作為一種獨立治療的手段效果是非常明顯的,與不干預的情況相比,效果尤其顯著。
鍛煉為何有助于減輕抑郁和焦慮呢?有證據表明,可能鍛煉有益于我們的免疫系統和整體健康。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可以解釋的原因來支持,研究人員并不完全確定其中的具體機制。這也可能是因為運動會促使我們的大腦釋放會使我們感覺良好的神經化學物質,比如內啡肽。
運動能夠提高你的自我評價,多做運動使你的身體健康,這反過來又有助于保持你的心理健康。當做一些事情來使自己變得更好時,你對自己的評價也會提高。
帶來更優質的睡眠。有規律的運動有助于我們調控關系睡眠質量的兩個主要機制——晝夜節律和體內平衡節律。所以更有規律的運動意味著更優的睡眠,而更優的睡眠又意味著更好的心理健康。
運動可以增加社交互動,雖然鍛煉不一定非得是一項社交活動,但如果你參與其中,也會從其中的社交互動中受益。
選擇一種健康的解壓方式,應對生活中的壓力有很多方法,而運動絕對是健康的方法之一。它能讓你在不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情況下更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挫折。
除了常見的慢跑、爬山、球類等運動外,大家還可以考慮一下中醫傳統運動,比如太極拳。目前中國文化被全世界所關注,太極拳已經不是老年人的養生專屬了,年輕人如果能夠行云流水般地打一套太極拳,也是非常酷的。太極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形體語言,歷史悠久。太極拳將意、氣、形結合成一體,使人體精神和悅、經絡氣血暢通、臟腑機能旺盛,達到形神兼修、平靜內心的作用。
糖尿病藥膳食療
糖尿病的患者多飲多食,非常容易口渴,那么可以用以下的方子,幫助控制血糖并改善口渴等癥狀。
糯米桑根茶:糯米(炒黃)、桑根白皮各30~50克,水1大碗,煮至半碗,渴則飲用。可以有效滋陰,改善口渴。
枸杞粳米粥:枸杞子20克,粳米50克,同煮粥食用。
山藥粥:山藥50~60克(鮮品100~120克),粳米60克。山藥洗凈切成片,同粳米煮成粥。供四季早餐食用,用于多食易饑餓。
南瓜湯:南瓜1000克切塊,加水適量,煮湯后隨飯飲用。南瓜富含維生素,是一種高纖維食物,雖然不能直接降低糖尿患者的血糖,但富含的粗纖維能增加飽腹感。
敲膽經好處多
閑暇時還可以敲擊膽經進行保健。因為肝氣太旺還得靠膽經來疏泄,肝膽二經互為表里,敲膽經能促進肝的疏泄功能。而且,敲膽經能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消化。每天在兩大腿外側沿膽經循行路線用力敲打即可,時間可在10分鐘左右。持之以恒還有瘦腿的功效。
控制血糖,練練易筋經也是極好的選擇
中醫認為,經絡者,處虛實,調百病,決生死。人體的諸多毛病,皆因經絡不暢所致。而做好導引,能疏筋骨,通經絡,讓氣血正常運行。
易筋經小孩子練習可以助力筋骨發育,中老年人練習可以解乏。易筋經動作簡單易學,只要2平方米的地方就可以。坐久了站起來拉伸一下肩頸,放松一下腰背,經常做,能非常有效地預防頸椎、腰椎的病痛。此外,很多人工作壓力大,容易產生抑郁情緒,在壓力大的時候,可以通過吐氣等動作進行調節。
和太極拳相比,易筋經只有12個動作,每個動作難度系數也不大,只要“伸伸胳膊,扎個馬步”就可以了,做一遍大約20分鐘,身體能微微出汗,不受場地限制,活動地盤不大,看電視、聽廣播時就能練。具體動作不在這里贅述,大家可以通過各種網絡資源找到一些教學視頻,簡單的動作,就可以起到有效疏筋骨、通經絡的作用,對提升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功能,對控制血糖,與對提高平衡能力、柔韌性和肌肉力量有很好的效果,除此以外,還對鍛煉者的情緒產生積極影響,可以降低焦慮和抑郁程度,是一種非常好的門檻比較低的中醫養生運動。
上一篇:每天一個幸福的理由
下一篇:氣得胃痛?原來都是“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