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管理是高效人士必備的技能
小喬來找我要托福考試的資料的時候,她已連續考了三次托福。
我說她敗家,她還不承認。她說自己勤儉節約,至少比她那個圈子里的很多人好。對于包包,她不會見一個買一個,一般只要幾個品牌的經典款,對于衣服鞋子也是適當添加當季的新款,不一定每一頓都要吃山珍海味,時而在公司食堂對付一下也行。所以用這個維度去衡量她,花4500元錢考3次托福,平均分48分(滿分120分)好像也說得過去。
這次小喬來找我,不是問托福考試每一科目的學習方法。事實上,關于方法的問題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
詞匯是基礎,如果想準備自學托福,4級詞匯至少是需要掌握的。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配合學習托福核心詞匯及其他更高要求的詞匯。閱讀能力的提升不僅依賴于詞匯,還有語法和斷句能力。小喬讀書以來老師給打的語法底子還算不錯,幾類從句,幾種結構她都能掌握,所以我就只推薦了她一本比較好理解、易識記、不那么枯燥的語法書籍——《十二天突破英語語法》。在買書、買資料這件事情上,她還是很有熱情的,我說完第二天她就下單買了這本書。
但是她的閱讀成績還是不高,我跟她說,除了語法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要學會斷句,即能夠劃分句子結構,閱讀不同于口語表達,很多文字類的東西為了減少篇幅,是會刪減一些連詞,用更簡單的如插入語、同位語去替代原先完整較長的從句,這也導致了很多句子第一眼看過去找不到主干。我就聽說過GRE和GMAT的閱讀題目中,很多素材是來源于國外論文內容的,而論文原文通常篇幅很長,為了在有限的篇幅里完成信息的傳遞,出題人會把較長的句子簡化,能不用從句就不用從句,能用詞替換結構就一定不用結構。
所以為了盡快習慣和熟悉這種復雜句子,快速找準主干,我給小喬推薦了一本書《GRE&GMAT長難句分析》。這本書對于學習托福的人來說,是有點難的。可在學習這件事情上,我一直持這樣一個觀點,對于一門新手藝或者新技能,學習之前先摸清它的結構層級,找到金字塔頂端的構成,在條件基本滿足的情況下,可以選擇逆流而上先去啃最難啃的那一部分。因為這樣做下來雖然前段很難,但是只要能堅持,后面會越走越容易。
小喬還是聽話的,以上推薦的書籍和觀點她都接受了。但她這次來找我的原因是,她覺得時間不夠用,就像有什么無形的力量偷走了她的時間一樣。
她每天都會給自己制訂計劃,要完成哪些任務、精確到幾點、精確到完成的內容項。尤其是周末,她總覺得一下子有了完整的學習時間,于是會給自己制定一大堆宏偉的目標和計劃,甚至把所有的資料和書籍都抱回去。她也笑稱,當時心里就堅定地認為,自己只要按照這兩天制訂的宏偉計劃走,一定可以拿下高分。
然而事實卻是這樣子的:
她回到家后,先看看時間,已經6點了該吃點東西了。于是把一堆書放下就開始考慮是訂餐呢還是做飯,猶豫大概十多分鐘時間,她認為做飯會浪費時間,而訂餐不用洗碗,可以節省時間,于是她選擇了訂餐。
她首先選了A訂餐軟件,在里面搜索了半天,從西餐換到中餐,又從中餐翻回到西餐。好不容易,她確定了今天要吃一份西紅柿牛肉便當。還沒等她點擊確定下單時,她突然想起來好像在B訂餐軟件上還有10元優惠券沒有用,剛才說過了,小喬還是自詡為勤儉節約的人。于是她毫不猶豫地關掉A軟件,打開B軟件,這時半個小時已經過去了。她在B軟件找到同樣的餐品準備下單時,發現西紅柿牛肉便當不支持使用這張優惠券,于是她又在B軟件中,支持使用這張優惠券的餐廳里面挑選了半天,當她選完1個小時過去了。
關掉軟件,不自覺地打開了微信,開始刷朋友圈,等她放下手機,已經7點40了,她覺得很疲倦。
小喬來找我,是想問我有沒有針對浪費時間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另外,她想申請到我家來學習。
我果斷拒絕了。
我是這么回答她的,我家里有各種好玩的,游戲機、尤克里里、各種書、兩個Pad,還有一個愛說話的我。你如果自己在家都靜不下心學習,為什么就覺得到我這個環境就能學下去呢?
科學點來說這件事情,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本身我們強迫自己專注于一件事情,尤其是考試這種非主觀興趣推動的事情上,專注力本身在維持上就會大打折扣。在這個過程中,你會發現很多事情都有必要做。這些事情可能是,掏掏耳朵、吃吃水果、翻翻漫畫書、抱著琴撥弄幾下、刷刷朋友圈、剪剪手指甲。總之干什么都行,就是別讓自己看書,這種感覺我是體會過的。
我記得讀高中的時候,有一個老師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那時候一個班的學生很多,有60人,教室很小,所以坐著就是人擠人,說說小話,動一下旁邊都會明顯感覺到,是很明顯的“相互影響”。于是有一個女生就給老師提出要換座位,自己單獨坐到最后一排遠離其他同學的位置上去,這樣她就可以不受影響了。
老師說:“一個生物哪怕到了絕對純粹的真空下待著,都會面臨自爆的危險,那么世界上存在絕對無干擾、平靜的地方嗎?”所以,外界影響是一個常態。
偷走你時間的,不是書架里的漫畫書、電腦里的片兒、手機里的好友狀態,而是你訂立的計劃和目標。大部分人還是喜歡生產—鼓勵—生產的模式,一個不切實際的計劃,看上去會讓你覺得雄心滿滿,但實際做起來,只會讓你覺得越走越遠,一旦某個子計劃未達標,下一個時間點的計劃就會被延遲,計劃延遲一多,積極性和成就感就大打折扣,于是習慣性地就會選擇注意力轉移。
所以我給小喬建議,在制訂計劃時,比如托福學習上,可以采用“大小結合”的方式。
有一個宏觀的大計劃,今年內要完成100套題目。這不是一個短期內就可以完成和實現的內容,一定是長期的。同時,將這個大計劃映射到每一周,拆分成一個一個小部分,比如一個月需要完成8~10套。這樣每周、每天的對應需要完成數據就出來了。
長期堅持一個一成不變的計劃,會讓人覺得疲倦,所以需要給計劃增加一些佐料。即隨機計劃,比如今天狀態很好,對一個類型的寫作話題很感興趣,那么可以嘗試適當增加和延長這部分的訓練內容和時間。然后縮短其他原定計劃內容,這樣計劃就是有彈性的、有生命力的,而不是一紙白紙寫在那里的,跟你的實際狀態毫無關系。
如果一個計劃是沒有生命的,你感受到的就是它在不斷地占用和消費你的時間;如果一個計劃是鮮活的、有彈性的、有生命力的,那么你會感受到它在幫你完成使命。
我說完,給小喬遞了一本書——《一生的計劃》,心里嘀咕著不知道她這周學習效果會怎么樣。
希望新的建議和推薦的書籍對她有用,希望對你也是。
上一篇:旗鼓相當的愛情,方能天長地久
下一篇:是的,24歲那年,我在國貿開了家餐飲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