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慢一點
載第一次來美國的朋友到曼哈頓,到一交匯路口,另一條路上的車都不約而同放慢車速等著我們先過。朋友不由自主感慨:“紐約人真耐心呀!”這話聽著讓我有些詫異:“紐約人耐心?不會吧?在美國,紐約人可是出了名的急躁,尤其是開車,爭先恐后得很呢!”朋友一聽,不慌不忙指著那些正在讓行人先過的車輛,說:“你看,沒有紅綠燈,司機也安靜地讓行人先走,這還不耐心么?”
朋友的“紐約人耐心論”一直讓我頗不以為然。直到后來回國工作,才逐漸明白為什么她會有如此結論。國內的司機無論男女,多像賽車手出身,車技倍兒高(東超西趕),車速倍兒快,別說禮讓其他車輛,即使斑馬線上的行人走慢幾步,也會被“逼逼”大喇叭催個不停。最初以為只是手握方向盤的人急躁,后來發現用腳走路的人也沒那么耐心。車輛綠燈行駛時與車輛搶行者比比皆是;寧冒生命危險橫穿馬路,不肯多花額外一點時間走過街天橋或地下通道的人也大有人在。
若是套用范偉那段關于幸福的小段論調:“什么是幸福?我餓了,你手里拿個肉包子,你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個坑,你蹲那兒了,你就比我幸福。”顯然,紐約人的耐心也是比較級,跟美國南部和其他地區那些特別禮讓的人相比,就急躁得一塌糊涂;跟爭分奪秒的中國人相比,又耐心得相當可以。當然,紐約人的耐心不單局限于開車和走路,排隊與乘電梯相對中國人也遲緩不少。
金玉梁言:
★“慢”是一種生活情趣和生活態度,可協助人們做內向關注,找到生活和生命的平衡;
★學著篩選輕重緩急,不要總讓事情牽著你的鼻子走;
★每天比既定時間提前15分鐘出門,永遠給自己留下稍充裕的時間;
★如果塞車不妨聽聽音樂或看看光景,享受一下塞車的樂趣。畢竟交通順暢與否不是以你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慢”可以助修養和教養一臂之力。尤其女人,說話慢點、行事穩點、動作慢點會更有女人味,更招人喜歡;
★“慢”使女性更美麗、更魅力。學著慢進食、慢呼吸、慢起床、慢運動、慢閱讀、慢開車、慢消費、慢享受,美麗和魅力會慢慢地與日俱增;
★沒有必要像強迫癥一樣一進電梯就搶按關門鍵。讓電梯自動關上,看看到底會怎樣?
★“有些來不及是不必要的,是一種對自己的啃噬和傷虐。我們都在趕時間。不過,我們究竟在趕的是誰的時間?”試著學會享受當下,日子會更輕松一些;
★慢是快的基礎,學會“慢”可避免自己在紛繁中迷失和錯失生活生命中的美好與精彩;
★“欲速則不達”,“快時代”更需要“慢生活”,“慢生活”更需要“慢心境”。
最近幾年,因工作需要輾轉國內機場多了些。旅行奔波一般都好說,只要一個人讀讀書、睡一睡就可以輕松搞定。關鍵是排隊,或許是習慣了紐約節奏,我常顯得“遲緩”而遭人詬病。在紐約,大家都會自覺站在一米線以外等著前一個人辦理完畢再上前;而在中國,人們好像見不得前面太留空或動作太“慢”,不是有人“見空插針”,就是有人好心提醒你再貼前一些。倘若你提出異議,就會招來白眼,或者諸如“你早干嘛了?誰讓你動作那么慢了?”的指責。很多人也很喜歡“貼身防守”,排隊時恨不得緊貼著你的后背,好像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刻不容緩的緊迫感,才能迅速安然趕上飛機。
不知何時,“與時間賽跑”儼然成為許多中國人秘而不宣的座右銘。以至于爭分奪秒到搭乘電梯這樣的小事。一些人在等電梯時,手會不停按動“啟動/上行或下行”鍵;進入電梯時,則會不時按住關門鍵。大家都顯得特別珍惜那1秒或者0.1秒的時間,幾乎每一個進入電梯的人做的第一件和必做的事就是去關電梯,仿佛被神奇的力量催了眠或設定了“關門”程序。尤其早晚高峰時節,有人會持續按動甚至不停拍打開關鍵,仿佛瞬間失明失聰,看不到門是否會夾到別人身上、聽不到別人正在追趕的腳步聲和呼喊聲,似乎不馬上關門就是在浪費生命。
而在紐約,沒有人會一進電梯就去按關門鍵。即使早晚高峰,也不會有人沒好氣地狂按關門鍵,在別人鼻子或眼皮底下若無其事地將電梯門關上。相反,進入電梯的人都會習慣性按住開門鍵或扶住門刻意地等人。離電梯最近的那個人甚至還會主動承擔起“電梯員”工作,詢問和幫助其他人按動樓層鍵。上下電梯時,人們也會遵照“先出后進”的原則,不會因為節省短暫的1秒或1分急不可待地一擁而入。
當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習慣背后是國情、思想、文化和傳統,無所謂高低貴賤,只有差異與不同。俗話說,“存在就是合理”。獨特的“中國速度”確實令我們得到經濟物質的飛速滿足,但在如此“疾風驟雨”中,我們也丟失了很多。如今的中國人被稱為“最不耐煩的地球人”,越來越煩躁,越來越浮躁。等不及紅燈,等不及排隊,等不及長談(看看流行的微博和短信)。每一天上班,每一次出門,我們就像吹著號角去沖鋒陷陣。成人們要為名利去拼搶,孩童們要為仕優去追趕,就連沒出世的胎兒都要在娘胎里為贏在起跑線而接受胎教。如此匆忙緊張中,那種叫“信任、尊重、情趣、愛好和從容”的東西亦漸行漸遠。而其實,只要我們稍稍慢下來,就不難發現只追趕“物質成就”的生活是多么狹隘和短視。相對于“快”,我們更需要“慢”的調節。而紐約人的那種緩慢和耐心無疑會讓人感覺到更輕松、更舒心,因為世上好像還沒有人不喜歡被尊重、被禮遇。
當我們開始慢下來,從禮儀禮節中開始理讓、謙讓,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和理解就會越來越多;雞毛蒜皮、瑣碎小事引發的針鋒相對、劍拔弩張就會越來越少。因緊張、急躁帶來的壓力與負荷就會極大舒緩、心情就會更加愉悅、精神就會更加放松。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慢下來,開始學著緩減、放松,就可以去重拾遺失在忙碌生活中的優雅、重享散落在緊張工作中的天倫、重思失落在勞碌生存中的價值。
《金剛經》有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既然世間事息息流變,萬有世界,不離當下,我們何苦要匆匆追趕?何不從此刻開始,放慢心率、放慢思想,放慢行動。“慢”并不代表停止、停滯拖延或懶惰,而是以一種平和、從容的心態去對待他人和自身;真實、珍惜和享受每一個片刻和當下。“慢”有些像多米諾骨牌效應,最終慢下來的不是那個表面上的行動或結果,而是源自內心、精神甚至靈魂的選擇,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上一篇:識出恭入敬才是真優雅
下一篇:請推翻命運的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