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女人說好話
說話要講究態(tài)度
三毛是一位優(yōu)秀的華人作家,雖已過世多年,但她的作品卻一直暢銷不衰,她的作品陪伴許多人做過迷惘的青春時期。就是這樣一位優(yōu)秀的作家,年幼時,也被老師粗魯的話語深深傷害過。
三毛小時候語文特別好,數學卻天生短腿。每次考試,數學都不及格。為了不讓父母和老師失望,三毛把數學課本里所有的練習題全背了下來,在一次數學測驗中,三毛出人意料地拿了滿分。數學老師無論如何都不相信這是三毛的真實成績,不屑地說:“數學蠢材怎么可能一下子成了數學天才,肯定是作弊了!”三毛直言不諱地回答道:“作弊對我來說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師,也不能這樣侮辱我。”老師氣壞了:“好啊,既然你是這么厲害,我倒要看看你的能力!”于是,老師單獨發(fā)了一張沒講過的方程式試題給她,結果可想而知,三毛當場吃了鴨蛋。
這件事情對三毛傷害很大,從此,她休學在家,自閉了七八年,并且因此養(yǎng)成了悲觀、敏感、孤獨的性格。
中國有句老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三毛就是“禍從口出”的受害者,試想,如果那個老師說話前能夠多加考慮,或許這件事就不會在三毛心中留下陰影,不會使三毛的性格里悲觀和敏感的成分占了大部分。
所以,一個人說話,一定要講態(tài)度講方法,沒有好的態(tài)度,再好的口才,也不會得到認可。
一個說話態(tài)度良好的人,往往更能展現個人的魅力和氣質,也更能贏得傾聽者的好感。人際交往中,一個人與人談話時的態(tài)度往往決定了這個人的受歡迎程度,和顏悅色、謙遜友善的人總能打動人心,處處受歡迎;傲慢無禮、冷漠虛偽的人常常被人反感。
美國前總統(tǒng)華盛頓競選時遭到了佩思的反對,華盛頓說了一些不敬的話,生氣的佩思一拳將華盛頓打倒在地。部下見狀,準備幫長官出氣,卻被華盛頓制止住。第二天一早,佩思收到華盛頓的便條,約他在一家酒館見面。佩思以為華盛頓要找他決斗,就欣然前往,到那里才發(fā)現,華盛頓準備了酒水當場向他道歉。華盛頓說:“佩思先生,我知道昨天我是不對的,你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滿足。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解決的話,那么請握我的手——讓我們交個朋友吧。”華盛頓的真誠打動了佩思,兩人緊緊握手。從此,佩思從華盛頓的反對者一下子成為華盛頓的支持者。
華盛頓無疑是一個聰明人,他低姿態(tài)的言語,真誠的態(tài)度,使佩思感到自己很有顏面。華盛頓由此多了一個有力的支持者,可見,說話時,態(tài)度和善,不僅能夠化敵為友,而且可以使自己從中受益。
客家人有句老話,說“人情留一線,日后好相見”。說得很在理,日常生活中,很多尷尬的局面往往就是由于我們自己不講究說話態(tài)度,咄咄逼人造成的。不給別人留有回旋的余地,一下就撕破對方的臉皮,也徹底斷了雙方交往的后路,這絕不是明智的做法。無論何時,我們說話的時候都要提醒自己,要給自己留余地,使自己可進可退,這好比在戰(zhàn)場上一樣,進可攻,退可守,使自己處于主動有利的地位。
明代著名語錄集《菜根譚》中講道:“御事而留有余,不盡之才智,則可以提防不測之事變。”意思就處理事務時留有余地,就可以冷靜地應對無法預料的變化。待人辦事如此,說話更是如此。
例如,一位中學生,在外玩了一整天,突然意識到這樣做是不應該的,于是暗下決心:回家后一定好好學習,以后不這么瘋玩了。誰知,剛進家門,還沒來得及開口,母親便劈頭蓋臉一頓訓斥:“你又到哪里野去了?你看看都幾點了?數學考那么差還不抓緊用功!還站著啊?還不快去復習數學,看你將來還考得上大學!”
“哼,上大學,上大學,我就不信不上大學就混不出人樣!”
受逆反心理驅使,一氣之下,兒子又跑出了家門,母親的幾句話換來的就是這樣的結果。
誰都知道,母親是愛孩子的,但怎樣才是真正愛孩子,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上面例子我們看出來,這個母親也是愛兒子的,愛得很深。她擔心孩子考不上大學,而在現有的一考定終身的背景下,考不上大學就意味著孩子沒前途,所以母親著急地讓孩子趕緊去做功課,可惜,這個媽媽只想到了自己如何關心孩子,卻沒想到自己孩子也有覺悟和悔改的心。這種情形在很多媽媽身上都出現過,她們把自己孩子當成不懂事不明理的孩子,卻忽視了自己也有不明理的時候。以致不等孩子開口,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勢,幾句吃了炸藥一樣的言語,使孩子無法接受,賭氣出走。
要知道,克制是一種涵養(yǎng),無論你多生氣,在說話前,一定要想想,自己話一旦出口,可能引來怎樣的后果。如果你是站在挑釁者的角度,那這番話盡可能還是不要說出口。雖然有時候實在克制不住,說了一些不該說的話,能夠及時彌補,但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很難一下子收回,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把對方內心的怒火熄滅;因此,我們在生活中,即使是自己占理的時候,也不要咄咄逼人,那樣會給人得理不饒人的印象,很難做到讓人心服口服。
學會做個會傾聽的女人
所有的女性,都喜歡“說”,為什么喜歡說?因為女性都愛嘮叨,都有交流和傾訴的欲望,我們渴望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為、自己的成績,得到別人的好評、社會的贊賞。既然連我們自己都喜歡“說”,那么要想學會說話,就要先學會傾聽,因為先學會了傾聽,才能吸引聽眾,才能讓我們的交流對象,有站在我們的對面,和我們說話,聽我們說話的意愿。
而且,要學說話,肯定先要聽別人說話,只有聽多了,才會知道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各種話該怎樣說。一個好的學習者,應該是一塊海綿,學習說話也一樣,要不斷地汲取別人談話時的優(yōu)點,拿來主義的用來完善自己的話語。
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倉庫里,幾個人把一塊手表掉了,大家竭力尋找,卻怎么也找不到,后來……后來一個小孩,在這幾個人休息的時候,來到了倉庫,他趴在地下,找到了那個手表,因為他用耳朵聽到手表滴滴答答的聲音。
早在1924年,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一個很有名的心理實驗。由研究委員會的心理學家及各方面專家組成的研究小組,以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為研究對象,開展了一系列的“談話試驗”。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雖然這個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yī)療制度和養(yǎng)老金制度等,但員工仍然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很不理想。研究小組的研究課題就是:生產效率與工作物質條件之間的關系,研究方法中較為重要的步驟就是“談話試驗”。這個課題開展了兩年多,在這兩年多的時間里,專家們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余人次,并規(guī)定在談話過程中,專家們必須耐心傾聽工人們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并做詳細的記錄,而且,對工人的不滿意見,不準反駁和不準訓斥。
這一“談話試驗”看起來未免有些偏頗,然而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量大幅度提高。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工人們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種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諸多不滿,無處發(fā)泄,而“談話試驗”,讓他們的這些不滿,都發(fā)泄了出來,從而是他們感到心情舒暢、干勁倍增。后來,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霍桑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霍桑效應”普遍存在,如果你能做到認真地傾聽別人的傾訴,別人自然會對你抱有好感,進一步向你袒露心跡。只有這個人愿意向你坦誠不公地交談,你才能夠真正成為他的交談對象,進而通過談話,促進你們之間的情感交流,最終達到談話的目的。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在難過的時候,想找人嘮嘮嗑;我們在開心的時候,想找人分享,就是因為我們是群居動物,我們需要傾聽者,讓我們的心理得到滿足。
很多心理醫(yī)生都說,其實病人來看心理疾病,最想得到的并不是心理治療,而是傾訴對象。大部分病人上來就條理不清喋喋不休地說,這個時候,不要試圖打斷他們,因為他們來看病,就是來看他們堆積在內心的那些垃圾,那些傷害,讓他們把這些對心靈無益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倒掉,也就會慢慢清醒起來、開心起來,心理疾病也就不再成為影響工作和生活的疾病了。
在對話中也一樣,如果在對方試圖講話的時候時經常打斷他們,哪怕是接過話茬講述與對方談話內容類似的情形,也容易打消對方的談話欲望。對方會認為自己得不到理解,產生交流上的孤獨感。
所以做一個傾聽者,是學說話的前提,“霍桑效應”存在于各種不同的談話對象的交談中。心理學家通過研究表明,每個人在說話時,都有首位心理定勢,即每個人都有首先要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完的心理需求,直到他把自己的事情滔滔不絕全部說完,他的首位心理定勢得到了釋放,他才會轉而聽取你的意見。所以,假如你想讓對方接納自己的意見,就必須先學會傾聽對方講話。當對方的首位心理定勢得到了釋放和滿足,他就會在潛意識里認為你尊重他的意見,進而產生想和你繼續(xù)溝通的欲望。
最會說話的人,都是最會傾聽的人,當年舌戰(zhàn)群儒的諸葛亮,在他的意見遭到反對時,在別人故意激怒他時,總是耐心地聽對方把話講完,然后進一步請教對方重復其談話中的某些觀點和理由,接著還會詢問對方是否還有別的什么事情要說。等對方全部說完之后,才逐字逐句地反駁對方,這樣,就能夠消除對方的抵觸情緒,也才能夠讓對方心服口服。
千萬別哪壺不開提哪壺
如果留心觀察,我們會發(fā)現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女性朋友,她們說話張口就來,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可是做自己和沒有禮貌往往就是一線之差,如果哪壺不開提哪壺,凈說一些別人不愛聽的話,就會撞到“火山口”上,引起諸多麻煩。
想要把話說好,就千萬不能哪壺不開提哪壺,因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特別敏感的話題和不遠示于人前的傷口,如果觸碰到了這些話題,會出現許多意想不到的惡果。
首先,會在有意無意中傷害到別人。比如有這么一個事情,說是有位長得較胖的中年婦人走進一家服裝店,促銷小姐對她說:“大娘,你太肥了,我們這里沒有您可以穿的衣服。”這位太太正想反駁,小姐又加了一句:“其實老了還是胖一點好。”然后這位夫人氣得拂袖而去,并且把這件事告訴了身邊的朋友,從此都不再光臨這家服裝店。人到了中年經常會發(fā)福,故事里的中年婦人也許正為此而不愉快,卻偏偏被促銷小姐這么一說,可不是被傷害到了愛美之心,氣不打一處來嗎?
其次,會給別人留下粗俗而且沒涵養(yǎng)的印象。不提那壺不開的水,本身也是對談話對象應有的尊重。有些人愛好八卦,喜愛傳播些小道消息,成天東家長西家短,通過揭露他人的缺陷隱私來博得關注。《論語·雍也》里有一段話,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可見說話過于直率了就是粗俗野蠻。我有個男同學,第一天上選修課,發(fā)現旁邊的女生很漂亮之后就像與人搭訕,于是就拿正在上課的教授來調侃,和對方說:“這個教授的口音真奇怪,肯定是從哪個窮鄉(xiāng)僻壤來的。”對方看了他一眼,滿臉漲紅的丟下一句“他是我爸爸。”然后立刻換了座位,遠離了他。雖說我這位同學說的是實情,但是用教授的口音來調侃,不但沒有和美女搭訕成,還碰了一鼻子灰,可謂是吃到了不會說話的苦頭。
最后,這也可能失去別人的信任,對長遠的人際關系產生負面影響。人際交往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如果連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說明這個人容易沖動,喪失理智,那么別的事情也一樣管不好。同時也會因此得罪一些人,到頭來被別人給小鞋穿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被你說話冒犯的那個人有一天也許就會站到你的敵對面,伺機報復你。如果你有位正在鬧離婚的女同事,你卻和她聊:“你先生很好吧?”那么無論是有心還是無意,你都觸到了別人的底線。若是不知情,還有可能從此成了這位同事眼中的討厭鬼,自己卻還茫茫然不得要領。因為她或者以為你是在可憐她,或者以為你在嘲諷她,或者以為你了解到了她家里的什么比較私密的實情。總之,你給她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不論是對人或對事都讓人受不了,于是你們的人際關系就出現了阻礙,她會不再想和你來往。
對于這些,有的人可能會拿我就是直率,說話比較直,大大咧咧來當作自己的借口。誠然,就心理學來說,直率是人性中最為本質的部分,孩子的天真也表現為他們的真實、不做作,所以會有童言無忌一說。但是另一方面,作為成年人,直率往往是不容易被接受的。因為成年人都經歷過世俗的熏染,別人會認為你說話做事都是偽飾過的,是口蜜腹劍的。
許多事情,你仗著自己性格耿直,直接就說了,雖然實話實說并沒有錯,但問題是我們說話要考慮很多,包括時間、地點及對方的接受能力等等,若是說話不經大腦,就容易禍從口出。因為這類人說話時往往只看到了表象,只為一吐而快,從而忽略了別人的心情、立場和苦衷,按照臺灣的說法這類人就是“非常誠實有點毒”,非常容易傷到人,十分讓人頭痛,總是無意中傷害別人,把人弄得下不來臺卻毫無察覺,怪他吧,他是無意;不怪他吧,又屢次讓人惱火。比如年輕的女同事化了妝來上班,這類人會直接說這里不該化成這樣,那里不該弄成那樣,弄得人家心情大壞。買了新衣服來高興地詢問大家的意見,他會說款式太過時,害得別人失去了穿新衣服的好心情。所以別說你“性格直率”,也別說你“口無遮攔”,直率并不是你口無遮攔的理由。
上一篇:聰明女人會裝扮
下一篇:認清自己的位置,及時開始夢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