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小宇比你強多了,一放學就把作業做了!”
“多學學人家小莉,她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得那么干凈整潔!”
“說你兩句你就哭哭啼啼,你啥時候看見小明哭過?”
“人家小蘭每周都去游泳,你可好,就知道睡懶覺!”
“小潔回回考試拿第一,你回回考試在班上墊底!”
“真丟人,你怎么老是被老師罰,我怎么沒見小越被罰一回!”
……
當父母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優秀,往往會恨鐵不成鋼,在羨慕別人家孩子的同時,他們就產生了“我家的孩子能不能也像人家那樣”的想法。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媽媽為了激勵孩子,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去跟同齡的孩子相比較,然而把比較后的結果告訴孩子。殊不知,這種做法非但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促使其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反而會讓孩子感到自卑、委屈,從而嚴重破壞親子關系。
數學單元考試的試卷發下來了,一臉喜悅的剛剛回到家里,一踏進屋里,他就興高采烈地對媽媽說:“昨天我們班數學單元考試,今天試卷發下來了,您猜我考了多少分?”
“猜不出來,你到底考了多少分?”媽媽問。
剛剛有幾分得意地說:“82分,比上次單元考試的成績高出10分呢。”
“哦,你知道鄰居家的涵涵考了多少分嗎?”媽媽又問。
“大概是90分吧。”剛剛滿臉不高興地回答。
媽媽似乎并沒有察覺到孩子臉色的變化,接著說道:“你這次怎么又比她考得差呢?你還得努力追趕人家才行啊!”
“您憑什么說我沒有努力呢?我這次考試成績比上次提高了10分,老師都表揚我進步了,而您總是不滿意,永遠都不滿意!”剛剛生氣了,他提高嗓門沖著媽媽大聲地喊起來。
“你怎么這么不懂事,我這么說也是為了你好。你看人家涵涵,每次都考得那么好,哪像你,時好時差,也不知道爭氣。”媽媽喋喋不休地說。
“我怎么不爭氣啦?您嫌我丟您的臉是不是?人家涵涵好,那就讓她做您的女兒好啦,省得您總是嘮叨。”說完,剛剛怒氣沖沖地走進自己的房間,“砰”的一聲把門關上了。
“就知道分數、分數,您關心過我嗎?您知道我內心的感受嗎?我都煩死您啦!”就這樣,母子間的爭吵又開始了。
孩子在學習上有了進步,做媽媽的本應該好好地夸獎孩子一番,讓孩子以自己的進步為榮,以后更加努力地去學習。可是,故事中的媽媽卻一直無視這一點,她盲目地拿孩子跟別人相比,最后嚴重地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感覺自己事事不如人,長此以往,必然會打消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讓母子之間的關系惡化。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一個人的心理成長過程中,和別人對比較往往具有兩種重要的功能:第一是認識自己,每個人都是在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認識自己的。第二是確立目標,每個人都是在與別人進行對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但是,如果老是拿孩子的缺點去與別人的優點進行對比,就容易對孩子造成傷害。
因此,作為母親,我們要學會欣賞自己的孩子,欣賞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只有這樣,孩子才會獲得進步。即便孩子身上有缺點,我們也不要拿他們跟別人對比,而是要不斷引導孩子“自己跟自己比”“今天跟昨天比”“這次跟上次比”。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不足之處,某方面不行,并不代表其他方面都不行。如果我們經常拿自己孩子的弱項與別的孩子的強項比較,就會使孩子失去自信。除此之外,孩子會認為,在我們的眼里,自己總是不如別人,我們似乎喜歡別的孩子更多一點,所以,他們會有意做出很多過激行為來吸引我們的注意,而我們則會更加認為自己的孩子頑劣叛逆,不值得疼愛,最后造成惡性循環,影響親子關系。
這并非危言聳聽。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總被母親拿來跟別人比較的孩子,往往覺得別人才是好的,自己是差勁的、不被接受的、不被重視的、不被愛的。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不僅很難接受自己,也很難有耐心去接納別人,從而迷失前進的方向。他們常常會犯的錯誤有:把目標設為贏得競爭、超過別人,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辦法讓別人犯錯,把自己的成功建立在別人的失敗和痛苦之上;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挑別人的毛病,等等。
印度思想大師奧修曾說:“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是的,每一位媽媽都必須明白一個事實,那就是:由于家庭背景、成長經歷、教育環境等原因,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認知能力、生活經驗、性格特點、學習方式等都是不同的。換句話說,孩子天生就有差別。所以,我們首先要承認這個差別,然后在孩子原有的基礎上去幫助孩子取得進步。只要孩子從我們這兒得到了認可、贊賞和鼓勵,他們就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好。
上一篇:陪伴孩子的時間永遠不嫌多
下一篇:尊重孩子,讓他為自己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