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物外
取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需要兩個前提:一個是沒有重大社會危機,比如戰爭、革命;另一個是具有滿足生存必需的條件,比如基本溫飽的環境。
在發生了重大社會危機的時代,人無法超然物外,正如抗戰時期的一句流行語:偌大的華北容不下一張書桌。熱血青年除了奔赴抗日前線,別無選擇。在法國戰敗投降的日子,有良心的人也不得不參加地下抵抗運動,就連薩特這樣的大學者也不能超然物外。
在生存的必需品尚未滿足的情況下,人也無法超然物外。比如遇到大饑荒,人不得不為存活奮斗。即使到達了溫飽線,人還要有一個大致體面的物質生活水準,如果需要為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憂煩,那也仍舊無法超然物外。
在社會生活基本正常的時代(趕上這種時代的人真是幸運兒),就可以采取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了。別人的生存斗爭可以不是我的斗爭,社會上各種利益集團之間的斗爭和爭論,也可以不是我的斗爭。只要自己的生存和利益沒有受到損害,就可以采取一種超然物外的生活姿態。
福柯講過,所有的作用力都會遇到反作用力,但是反觀此言,如果沒有受到作用力,也就不必發起反制。那么,一些抽象的東西要不要去爭取呢,比如說民主和自由?要不要積極參與社會運動呢?我的想法是,只有感覺到具體的壓迫,才去反抗,抽象的就不必。例如,自己的言論被禁了,這時就批判對言論的鉗制,可是不必去參加目標寬泛的民主運動,因為不同社會中的政治機制有歷史的積淀傳承,有利有弊,比如集權的不自由是弊,有效率是利;民主的自由是利,無效率是弊,二者并非黑白分明,對錯并非不言自明。即使是絕對正確的原則,也有引入一個具體環境而變成錯誤的,比如在非洲國家引入民主制,導致的是部族仇殺。
綜上所述,在沒有發生重大社會危機的情況下,在生存必需可以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在沒有受到具體壓迫的情況下,人可以選擇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
上一篇:超凡脫俗的愛
下一篇:超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