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的背后,其實是對自己的不滿
“今天的午餐真是太難吃了,根本不值二十塊錢!”
“憑什么她的工資比我多,職位比我高?”
“為什么別人能幸福,我卻遇不到真愛……”
這些話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是的,抱怨的話幾乎人人都說過,抱怨的人處處都有,被抱怨的事更是五花八門、雜亂不清。聽著這樣的言辭,讓人覺得生活簡直是一團糟,沒有順心的地方。更要命的是,抱怨者本身對于抱怨這件事秉持著孜孜不倦的態度,可以就某個話題無休止地抱怨下去!
那么,問題來了,抱怨真的只是控制不住情緒嗎?
抱怨的背后,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心理在作祟呢?
在這里,我想談談愛爾蘭現代主義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名作《等待戈多》,這是一部很有代表性意義的悲劇,也能帶給人不少的啟示。
故事發生在鄉間的一條小路上,兩個流浪漢在此等待戈多。至于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他,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在等待中,他們沒事找事,沒話找話,吵架、上吊、啃胡蘿卜……猛然傳來一陣響聲,兩人一陣驚喜,以為是戈多來了,卻發現是空歡喜一場。夜幕降臨,其中一個流浪漢提議離開,另一人也同意了,可兩人仍然坐著不動。
到了第二天,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兩個流浪漢再次相遇,開始重演昨天發生的事。他們重復前一天的言語和動作,沒完沒了地說話以打發時間。到最后,其中一個流浪漢又提議走,另一個人也答應走了,可他們依舊像昨天一樣,坐在原地不動。
這幕荒誕劇借助兩個流浪漢等待戈多,而戈多不來的情節,暗喻人生是一場無盡無望的等待。可把這個情節延展一下,放在抱怨者身上,卻發現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那就是所有的抱怨和批評,都沒有實質性的見解,也沒有采取要改變現狀的行為,只是站在原地不停地重復著同樣沒用的話。
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抱怨的背后隱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內幕。也許,最開始只是一種傾訴,為了減壓、排解苦悶,看似是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實則是對自己不滿,抱怨的背后是在說:“為什么我總是這樣?為什么我不能更好一些?”
帶著這樣的心理,勢必會生出一些焦慮,要通過抱怨的途徑來獲得他人的安慰。在抱怨者看來,整個世界都是灰色的,仿佛自己就是最不幸的那個人。事實上,聽者很清楚,這不過是夸張的描述,與現實不符,正因為此,聽得多了就會感到厭煩。
抱怨的人不停地責備外界環境或是他人,其實是在申訴自己內心的某種需要,但又不會通過其他方式來表達,就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抱怨和引人注意上。對于抱怨者,傾聽的人最初會采取給予建議的方式來對待,就像《等待戈多》里那個提出離開的流浪漢一樣,可時間久了卻發現,抱怨者只是用耳朵聽,根本不會服從,也不付諸行動,只是重復抱怨。
看到這里,你可能也明白了,抱怨的本質不在于某一件事,而在于抱怨者內心的軟弱和行動力的匱乏。就算他們抱怨的A事得到了解決,接下來他們還會為了B事和C事繼續抱怨,就像《等待戈多》里不斷重復的場景一樣。
作家六六在一篇文章中寫過這樣的話:“研讀馬云的人生,在前37年里,他的人生就充斥著兩個字:失敗。37歲后,他突然飛黃騰達了,秘訣就是四個字:永不抱怨。”
若說抱怨,馬云應該比任何人都有資格去抱怨,畢竟他失敗了那么多次,可他沒有那么做。相比之下,蕓蕓眾生中的大多數,又是怎么做的呢?
2013年一項涉及5000人的調查顯示,65.7%的人每天抱怨的次數在1~5次,13.8%的人每天抱怨6~10次;近八成人抱怨僅為發泄內心苦悶,九成人對自己的抱怨行為深惡痛絕。體制內的公務員抱怨禁令之下福利少了,工資太低;體制外的白領抱怨沒保障;年輕人以蟻族自嘲,抱怨“土豪”們占據太多社會資源;中年人抱怨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壓力大;老年人抱怨看病貴、看病難……
沒有誰的生活是容易的,你所看到的“幸福的人”,背后也背負著你不曾看到的辛酸。生活的本質就是不斷地去解決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對任何人而言絕無例外。記得劍橋有一本書里是這樣寫的:“我以為有錢人會過得比我們充實,我以為物質上都得到滿足就會沒有煩惱,我以為一切外在都擁有就不再憂愁,其實呢?原來并不是,他有一切讓人羨慕的東西,可是他卻從未有過開心快樂;他有錢有車有地位,卻沒有一個可以說話的朋友……”
抱怨這種事情就像一個無限循環的小數,即使將小數點后的數字重復一萬遍,也永遠無法達到1的目標。可軟弱無能的人,卻只想著重復這樣的無用功,白白地浪費時間。真正的勇者,會鼓起勇氣正視現實,用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去扭轉自己的命運。
上一篇:承認自己和他人都是會有情緒的
下一篇:抹得開面子,才能打得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