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感恩,珍惜生命賜予的一切
民間有句俗話,叫作升米養恩,斗米養愁。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他人遇到危難的時候,如果你給他小小的幫助,他一定會萬分感激。而如果你給他很大的幫助,那么他就會索求無度,甚至因此而仇恨你。為何給得越多,反而越得到抱怨呢?這是因為人的心是貪婪的,得到得越多,奢望得就越多。
一個內心貪得無厭的人,總也得不到幸福,甚至會感到非常苦惱。只有懷著感恩之心的人,才會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心懷感激。如今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因而總是對父母索求無度。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孩子對于自己擁有的一切感恩和知足是很難的。父母如果不想讓孩子變成白眼狼,就要更加注重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換一個角度而言,孩子也唯有擁有感恩之心,才能生活得更加快樂和知足。
孩子并非生而就有感恩之心,很多父母對孩子有求必應,漸漸讓孩子的胃口變得越來越大,最終讓孩子索求無度的人。明智的父母會拼盡全力地愛孩子,卻不會傾盡所有地給孩子。隨著孩子不斷的成長,他們還會引導孩子努力爭取,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改變一切。孩子只有在親自付出和努力之后,才能意識到人生中的很多得到都是命運的饋贈,都是父母拼盡全力才為他們提供的,而并非憑空得到的。這樣一來,孩子才會更加理解父母的苦衷,也才會更加感恩父母為自己提供的一切生活條件。
當然,要想讓孩子擁有感恩之心,父母的一味說教并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最好的辦法是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以身作則,常懷感恩之心,這樣才能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漸漸學會感恩,獲得成長。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如同全能的超人一樣,對于孩子有求必應,從來不會拒絕孩子的請求。殊不知,如果父母如同老母雞一樣把孩子庇護在羽翼之下,那么孩子最終會變得什么都不會,甚至成為一個“廢人”。有人說,寵溺是父母對孩子的害,而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愛。實際上,明智的父母不會凡事都為孩子代勞,而是適當地在孩子面前示弱,求助于孩子。例如,當父母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可以讓孩子端茶倒水,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父母的愛,同時意識到父母也需要孩子的照顧。當孩子表現得過于自私時,父母還可以對孩子的表現“斤斤計較”。總而言之,不要讓孩子誤以為父母的愛理應只是付出,不求回報。否則,一旦孩子養成對父母一味索取的壞習慣,父母就會陷入被動之中,很難再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
在中國社會,大多數父母都理所當然地承擔起一切家務,甚至還有些老人在把孩子養育成人之后,依然辛辛苦苦地承擔著保姆的角色,勞累的生活非但沒有因為孩子的成長而有所改善,反而多加了一項任務,那就是照顧孩子的伴侶和孩子的孩子。可想而知,這樣的人活到老累到老,從來不會享孩子的福。在西方國家,孩子小小年紀就要為家庭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既有他們分內之事的家務,也有他們可以獲取報酬的額外勞動。可想而知,國外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懂得為家庭分擔,家庭責任感當然很強。而且他們小小年紀就有憑著勞動獲取報酬的意識,也難怪他們從18歲開始就能自己養活自己。而在中國,有很多二十幾歲甚至30多歲的人還沒有斷奶呢,還要繼續啃老呢,不得不說,這就是巨大的差距,而且是根子上的差距。幸運的是,如今很多年輕的父母已經意識到在教育方面與西方國家的差距,所以都在有意識地改變,也更加以國際化的教育思想培養孩子。
只有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辛苦,知道自己如今享受的一切并非是憑空得來的,而是父母通過萬分努力和辛苦打拼得來的,孩子才能對父母感恩。當孩子真正了解愛的本質是雙向的,并非單向的,孩子就會知道,從父母那里得到的一切都要加倍回饋給父母。中國有句古話,叫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實,當孩子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孩子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就會大大改善,也會因為感恩而更進一步。
上一篇:學會宣泄,人生不壓抑
下一篇:學會目標分解,一步一個腳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