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效應——當對方與自己相像時,不妨推己及人
投射效應是一種認知傾向,它是指人們常常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的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從而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都投射到他人身上的認知傾向。不過這種認知傾向?qū)τ谂杂^者來說卻是有好處的,我們可以通過他眼中的世界去洞悉他的內(nèi)心。
就像照鏡子一樣,既然別人能夠通過鏡子判斷另外的人,我們也能夠通過鏡子去看他的真實面貌。北宋著名學問家蘇軾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次,蘇東坡去拜訪佛印,蘇東坡開玩笑地與佛印開玩笑說“我看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則微笑著說“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蘇東坡覺得占了便宜,得意洋洋地回家了,并向蘇小妹提起這件事,蘇小妹笑著說“哥哥你輸了,佛家講究‘佛心現(xiàn)自’,你看別人是什么就表明你自己是什么,這個偈語啞謎你輸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吹?,心機深沉的人常常認為事情“另有真相”“一定有哪里藏著貓膩”;而心思單純的人則常常會覺得“怎么會呢”。有野心的人總認為別人不可能滿足于自己給別人的;善良的人總認為大多數(shù)人是善良的,這個世界是很美好光明的。一個總算計別人的人,往往認為別人會算計他,并充滿戒備;敏感多疑的人總認為別人不懷好意;一個重視金錢的人總認為“別人做事一定是為了他的錢”;嫉妒心重的人則總是認為別人的敵視是因為對自己的嫉妒,所以通過他對事情的態(tài)度、對別人的評價能夠看透一個人的內(nèi)心,對他的內(nèi)心性格特征往往能尋找出攻心的方法。
在戰(zhàn)場上,對峙的雙方往往能夠根據(jù)對方的一舉一動來洞悉對方將領的內(nèi)心情緒或者戰(zhàn)局,以決定自己的策略。
《資治通鑒》中就記載了這樣一段歷史,司馬懿和諸葛亮在北原對峙100多天,司馬懿遵守明帝“堅壁拒守,以逸待勞”的指示,堅守不出。于是,諸葛亮派人送司馬懿女人的巾幗和衣裙,諷刺他像女人一樣怯懦,以激怒他出戰(zhàn)。司馬懿看后則認為諸葛亮之所以“出此下策”實在是到了山窮水盡、無可奈何的地步。于是,順水推舟只假裝上書請戰(zhàn),諸葛亮評論道“司馬懿本來就沒有出戰(zhàn)的意思,之所以堅持請戰(zhàn),只是為了激勵士氣而已,否則‘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必要不遠千里請示皇帝呢?”
這兩位都是可以根據(jù)纖毫現(xiàn)象洞悉他人的高手,所以幾次交鋒,互有勝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依據(jù)“投射效應”揣度他人的性情也有失準的時候,如果對方是依據(jù)客觀事實而非主觀印象來推測別人的性情或者事情的發(fā)展的話,那么對于這個人的揣測就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這個人就必定是理性的。人都有一定的共通性,所以為人分類可以看到對方的主要特質(zhì),從而能夠洞悉他的內(nèi)心,了解對方的軟肋。但是人與之間畢竟有差異,推測也總有出錯的時候,這就需要我們根據(jù)具體情況的不同而揣測出他人細微的差別之處,而不可以籠統(tǒng)地概括,否則就容易犯下大錯。
諸葛亮擺“空城計”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利用了司馬懿的多疑心理,其次還運用了投射效應的誤差性,因為平時諸葛亮用兵都是非常謹慎的,所以偶爾大膽一次才迷惑了司馬懿的雙眼。如果司馬懿能夠仔細分析、思索一下,就能夠發(fā)現(xiàn),諸葛亮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nèi)調(diào)來那么多的重兵,而他的悠閑只不過是“虛張聲勢”罷了。
心理應用:
上一篇:抓緊時間做自己想做且該做的事情
下一篇:擁有的少,反而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