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防疫高墻,做逆行英雄
沒有往日的人潮涌動,你所見到的是城市中空無一人的街道;沒有熱鬧的年夜飯桌,你所期盼的不過是忙碌奔波后的一口熱飯;沒有過多的言語表達,你所展現的是對社會對崗位對工作的無限熱愛。疫情在前,是面對未知的迷茫;生命至上,是刻不容緩的救援;大愛無疆,是逆風前行的你們沖鋒在抗疫的“第一線”,為我們筑起抗擊疫情的“隔離墻”!
2020年伊始,江城武漢如同往年一樣熱鬧。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一部分外出務工者、外地求學的學生踏上了回鄉的歸途,大大小小的車站、機場擠滿了人,他們拎著大包小包的行李,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家人、朋友團聚。人來人往的鬧市、川流不息的街道、張燈結彩的商鋪,彌漫著喜迎新春的氣氛,一切盡在彰顯著城市的繁華。然而,就在這般祥和的景象下,新冠肺炎疫情悄然而至……1月12日,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將其正式稱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1月14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召開會議,指出此類病毒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人與人之間是否會傳播,以及通過何種方式傳播,都是一個急需探究的問題,而且照這樣的形勢發展下去,不排除病毒有進一步蔓延的可能性。一時間,情況復雜。一部分人出現恐慌的情緒,紛紛奔向藥店、超市購買口罩、消毒液等醫療用品;另一部分人則安之若素,在毫不重視的情況下,未佩戴口罩隨意出入人群高度密集的場所。此時,新冠肺炎病毒早已潛伏在人們身邊,潛伏在車站、機場、超市、飯店、電影院、游戲廳等公共場所。也許是上下車時的擦肩而過,也許是飯桌上的談笑風生,也許是電梯里的偶然相遇……不經意間,全國各地開始出現感染病例,而疫情最為嚴重的地方是湖北省武漢市。
“沒有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呼吸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鐘南山教授向人們發出的呼吁。然而,1月18日晚上,一個熟悉的身影就出現在開往武漢的高鐵上。17年前,他和許多醫護人員奔赴抗擊“非典”前線,以逆行而上的英勇獲得不俗的戰績。如今已經84歲高齡的鐘南山,再次主動請纓,出征武漢,義無反顧地直奔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列車正在高速行進,因為出發緊急沒有購買上座位票,鐘南山和助手們不得不被乘務員安置在高鐵的餐車上。心急如焚的鐘南山毫不介意,他一落座就打開手提電腦,眉頭緊鎖地盯著屏幕開始工作,累了、困了就仰頭瞇一會兒。4個多小時后,鐘南山一行到達了武漢,沒有片刻休息,馬不停蹄地投入到武漢方面的研究工作。1月19日上午開完會,出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高級別專家組組長的鐘南山前往武漢金銀潭醫院和武漢疾控中心了解情況。一直忙到晚上,鐘南山又搭乘飛機去北京參加會議。當天深夜,以鐘南山為組長的高級別專家組經過認真研判,得出結論: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會出現人傳人的情況。從踏上高鐵的那一刻,滿滿當當的行程就一直圍繞著這位80多歲的老人,因為心系患者,心系危難中的城市,鐘南山始終用他沉著冷靜、科學嚴謹的姿態,支撐著全國人民的信心。
既然新冠肺炎能夠人傳人,那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切斷疫情傳播的途徑。為了防止疫情最嚴重的湖北省,特別是武漢市人員大幅流動造成其他省份感染人數的增加,1月2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立即對湖北省、武漢市人員流動和對外通道實行嚴格的交通管控。“作出這一決策,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氣,但該出手時必須出手,否則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人民生命重于泰山!只要是為了人民的生命負責,那么什么代價、什么后果都要擔當。”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無法忘記2020年的1月23日,在一天之內,所有離漢離鄂通道全線關閉,900多萬武漢人民為了顧全大局按下了暫停鍵,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城市內,救護車的鳴笛聲此起彼伏,越來越多的患者急需醫治,可是當地的醫院根本容納不了這么多的病人,當地的醫護人員也負擔不了如此巨大的工作量。眼看情況越發危急,醫療物資也所剩無幾,不容樂觀的武漢戰場,該如何打好這場惡戰?
疫情中的武漢,從來都不是一座孤島。黨中央時刻關注著武漢,把人民的安危放在首位,舉全國之力馳援武漢,千千萬萬的白衣天使正在向這座城市飛奔而來。他們中有年歲已高但身懷絕技的醫療專家,有無數次將自己推至生死邊緣、勇敢抗擊“非典”和埃博拉病毒的醫療戰士,有勤勤懇懇堅守崗位、默默無聞奉獻他人而拯救過無數人生命的主治醫師,還有那些看似稚嫩,卻能無微不至關懷別人的“90后”“00后”的年輕護士。事實上,從吹響第一聲集結號起,各地選擇報名支援湖北、支援武漢的醫務人員就絡繹不絕,這當中有一些人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是瞞著家人偷偷遞交申請的。在一份份請戰書遞交前,他們是孩子最依賴的父親、母親,是父母攬入懷中的寶貝,更是愛人眼中最重要的存在。“王月華,我愛你!”1月26日,河南省137人醫療隊馳援武漢,一個叫徐國良的小伙子站在車下哽咽地重復著“我愛你”這句話。他的妻子王月華馬上就要出征武漢了,作為丈夫的他依依不舍地向妻子表達滿滿愛意。1月28日,同樣的場景出現在四川廣元,救援隊的車已經徐徐開動,車下的人還在大聲地呼喊著:“趙英明,平安回來!你平安回來,我保證一年的家務我做。”揮手、告別,即使眼中有再多的留戀,心中有再多的忐忑,他們也無法忘記當初救死扶傷的行業初心,“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無聲的誓言,就是馳援隊伍每個人手中最鋒利的武器。
“我來了,我一定要活著走出去。”“那如果我們不去,還有誰去呢?”“我覺得我們的城市并沒有停下來,只是它的腳步很慢而已。”“只要希望存在,那么之前的艱苦都不是問題。”就這樣,一批又一批的醫務人員集結湖北,集結武漢。他們穿上厚厚的防護服,戴上沉重的護目鏡,冒著隨時會被感染的危險,義無反顧地走進了病房,來到了患者身旁。因為要做好全身的防護措施,所以人們看不見他們真實的面龐,也不知道他們確切的身份,唯一能夠用以區分的,是他們在防護服上用筆填寫上去的名字和各種加油激勵的標識。
在整個疫情暴發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是最辛苦的,他們從早到晚忙碌著,汗水一次次濕透了他們的衣裳,但由于物資有限,他們并不能隨意脫下身上的防護服。于是,吃飯、喝水、上廁所,這種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都變成了病房里面最大的挑戰。生理上的壓力是一方面,巨大的精神壓力同樣壓得他們喘不過氣。1月28日,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胡明突然接到一個電話,他的好朋友——武漢另一家醫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在連日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后,不幸被感染且情況非常危急。這個消息讓胡明當場情緒失控……片刻過后,他就擦去淚水,重振精神投入工作。同事倒下了,但是病人還需要繼續救治,患者需要他們!堅守——這是胡明唯一能作出的選擇。與胡明有同樣經歷的人和事還有很多。同一天,新聞媒體報道了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的事跡。作為湖北省第一個“無國界醫生”,張定宇響應國家號召,曾隨中國醫療隊出征,去往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等國參與國際醫療援助。2018年10月,他被確診患了漸凍癥。在疫情面前,張定宇既是醫生也是病人,但是他選擇隱瞞自己身患漸凍癥的病情,也顧不上被新冠肺炎感染的妻子,靠著頑強的毅力站在了抗疫的最前線。
在武漢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日子里,無數的暖心瞬間每天都在病房——這個離死亡最近的地方重現。為了方便工作,醫務人員剪去了漂亮的長發;為了照顧病人,他們累到忘記了害怕;為了鼓勵生命垂危的老人,年輕的護士緊握著病床上那雙蒼老的手,在老人耳畔一遍又一遍地重復:“沒事沒事,有我們呢,我們盡力給你治。”英雄——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不過是一群普通人的挺身而出,病房里的他們比任何人都堅強,病房外的他們卻同樣柔軟到需要有人呵護。金銀潭醫院南樓五病區主任夏家安的一番話被網友記錄了下來,視頻里他紅腫著雙眼深情地說:“醫生看慣了生死,但這幾天我禁不住淚流滿面。不是為我自己流淚,我是看到我的同事不能上廁所,不能吃東西,不能喝水,我們已經做了一個醫務工作者所能做的一切……”是啊,作為醫護人員,他們是真的付出了一切:護士吳亞玲的母親在昆明去世,由于她身在前線,不能及時趕回去處理后事,只能朝著窗外向去世的母親深深鞠躬;2月2日,是醫生張仕華進入隔離病區的第12天,也是他原本計劃結婚的日子,此時的他只能通過手機屏幕向愛人表達歉意;護士吳衛娟因為放心不下家里年幼的孩子,只好把孩子最喜歡的玩具帶在身邊以緩解思念之情;92歲高齡的醫學專家敖忠芳,只為這份不變的醫者初心,毅然來到疫情一線,她說:“我是醫學的戰士,死在戰場上,是死得其所。”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醫護人員在前線同疫情進行正面抗爭,而后方則是數不清的社區工作者默默堅守陣地。他們憑借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用血肉之軀為城鄉居民筑起防疫高墻。山東省壽光市田柳鎮西青冢子村黨支部書記王俊之在2019年被診斷為腎衰竭晚期,因為身體的原因,他本打算2020年春節過后向黨組織遞交辭職申請。但當疫情出現時,為了守好社區防控的關鍵一崗,王俊之不顧病痛,全力以赴,以實際行動發揮著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王俊之的帶領下,一大批黨員、群眾踴躍報名,自發加入到抗疫的隊伍中。在全國眾多的社區工作者中,一大部分人是黨員,他們秉承著“我是黨員,我先上”的崇高信念,擔負起了最危險最繁雜的工作。為了加強防疫力度,他們從早到晚堅守在防疫點,為出入過往的人員量體溫、做登記,有時還要挨家挨戶上門排查。為保證居民吃上新鮮的蔬菜,他們每天來來回回地買菜、送菜,甚至自掏腰包給獨居老人送愛心。社區工作者身上體現出來的舍小家、為大家的無私奉獻精神,構成了社區建設最美麗的抗疫風景。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所有社會群體同時吹響了“戰疫”的號角。在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工地上,數千名工人、數百臺設備爭分奪秒地施工,僅用10天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修建并通過驗收投入使用,展現了震驚世界的“中國速度”。大巴司機、外賣小哥、人民警察、清潔工等平凡的人們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以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服務著前線的醫務人員、患者,為冷清的城市添上了一抹亮色。愛心志愿者、海內外捐助者來回奔波,將好不容易籌集到的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用品無償捐獻給醫院、社區前線。來自全國各地調配的米面糧油、蔬菜水果,源源不斷運往急需的地方,保障供給……所有人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事情。回想新春鐘聲敲響的那一刻,萬家燈火通明,而他們還在病房里拯救生命,還在工地上徹夜勞作,還在道路上疾駛奔波,還在值班崗位盡職盡責,嚴防固守……
正因為這些平凡人的勇敢逆行,中國的抗擊疫情工作逐步獲取了階段性的勝利。3月6日,全國新增本土確診病例數降至100例以下。3月11日至17日,全國每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數維持在個位數。總體上,中國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新增發病數持續下降,疫情總體保持在較低水平。3月17日,首批42個援鄂醫療隊撤離武漢。
2020年4月8日零時,武漢終于迎來了解封的日子,伴隨著“5、4、3、2、1”的倒數聲,江漢關大樓的鐘聲不斷奏響,“知音號”的汽笛在城市的上空縈繞,武漢所有標志性建筑瞬間點亮。這時,距離武漢封城的日子,已經過去了整整76天。在這76天里,全國人民心連心站在一起抗疫,守望相助,不懼風雨。全國人民陪伴著武漢人民一同共克時艱,所有人“宅”在家中,閉門不出,為緩解疫情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4月10日,湖北省在院治療的重癥、危重癥患者首次降至兩位數。4月26日,武漢市所有新冠肺炎住院病例清零。
然而,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并沒有完全結束,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蔓延,牽扯著“地球村”每個人的心。曾經,身處在抗擊疫情中的中國接收到了來自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愛心救援,現在,也正是中國出力的時刻。中國生產的口罩、醫療物資被一批批輸送出去,中國的援外醫療隊繼續發揚著國際救援主義精神,奔赴到海外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書寫著援外醫療史上的新篇章。
我們堅信,因為有“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理念,因為有逆行的抗疫英雄群體,因為有全國各行各業人民的努力,總有一天,我們會戰勝新冠肺炎疫情,讓勝利的旗幟高高飄揚。
2020年8月1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11日下午表決通過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授予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作出杰出貢獻的人士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的決定,授予鐘南山“共和國勛章”,授予張伯禮、張定宇、陳薇(女)“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以國之名,向英雄致敬!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為鐘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頒授勛章獎章。
他們是勛章獎章的獲得者。同時,他們也代表著所有的抗疫戰士,接受祖國和人民給予的最高榮譽。
上一篇:百年鞍鋼,群英璀璨
下一篇:紡織戰線上的一面紅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