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外相的限制,接受各種不同的表達愛的方式
與父母相處,也不要被外相上他們是父母我是孩子局限住,相處以雙方滿意為原則。比如和我爸相處,我經常說“我要喝水”,我爸像個店小二,屁顛屁顛就去了,端來的時候還說,“客官你的水!”他心里沒界限,不覺得女兒要怎么樣才是尊重自己。只要他高興就好,不是一定要界定怎樣才叫孝,但要考慮場合的不同。我爸在家里很享受我對他吆五喝六,但在親戚朋友面前,你就不能這樣,你要恰當地表達對他的關心。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處境的不同,父母需要我們表達關愛的方式也不同,就像媽媽在不同時期對我做家務有不同的要求,能夠做到的就去做,盡量照顧他們的想法與感受。
與人相處,也要突破血源的限制。有些人外相上不是你的父母,但他對你的愛與關懷實際就跟父母一樣,也要善加維護。我們身邊圍繞著很多不同的愛,它們各具特色,所以才讓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我的一個嬸嬸,就常為我不平:“你媽住得那么近,怎么也不來照顧你,給你拖拖地呀,打掃打掃衛生,買買菜,哪怕切好菜再走,你回來多省事呀。”她老抱怨我媽,還主動承擔了這一角色。一個人愛你,她會經常關注你的需要,她怕吵我,經常8點半打電話,“今天中午不用做飯了,我給你把包子送過去,你自己做點湯就行了。”甚至她買倆南瓜也給我送一個,說這家賣的南瓜特好吃。外相上她不是你的媽媽,但她給予的卻是媽媽般細致的愛。
當然,不要以別人愛你的標準去要求你的父母。盡管我父母沒有給我這種體貼入微的愛,但他們給我的很多人生教導卻讓我一生很受益。有時候覺得,我媽其實就是我的老師,別看她沒有文化,家里的很多事情安排得都很有見地。
突破這種外相上的限制,你就會發現,我們認識的人共同幫助我們營造出了幸福的生活,種種不同的愛融化到你的生活中,缺了哪個好像都不圓滿。但是,也沒有一個人能同時既在生活上照顧你,又在事業中指導你,還給你物質或精神上的種種幫助。他們外相上可能與你的關系不同,有的是作為父母出現的,有的是作為孩子出現的,有的是朋友,有的是同事、領導,有的是老師,但組合在一起那么恰當,缺一不可。生活就是這樣,許多不圓滿組合成了圓滿。
有些情況是爸爸更像孩子,反而需要你的照顧。有位朋友很困惑地說我們家,我媽根本不像我媽,倒像我的孩子;先生不像先生,倒像父親……這么多關系,似乎都要改。”我說你覺得關系錯位,是以大眾的尺度為標準,要考慮到個體的差異性。錯位不錯位,不是應該怎樣,而是雙方是否舒服,彼此接不接受這樣的相處方式。你媽媽享受當孩子的感覺,你就把她當孩子來愛護。如果你不確定,可以直接問問她:‘您希望我怎樣做,我哪些方面忽略了?’按照她的需要做,不是按照學來的標準做。愛熱鬧、依賴性強的父母,你就多回家看看;獨立性強、喜歡安靜的父母,就注意一下多久看他們一次合適,在他們開始想你的時候出現,過多是打攪,過少父母會覺得孤獨。”
不用被條條框框束縛住,別人的經驗、標準作為參考就好。如果你不知道應該怎么做,其實問問對方是很好的方法。與其按自己學來的、想來的,不如按對方的要求配合去演。真的,按對方要求的演簡單、舒服,按對方的要求做,你也能最大程度地愉悅他。
上一篇:真正的幸福來自無心之悅
下一篇:能體諒到父母的付出和不易,你就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