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悄然消逝,
昏暗的夜幕駭然而至。
照亮我們吧,你這真正的光明基督,
別讓我們在黑暗中躑躅。
感謝你,
災難、危險和那些備受折磨的日子,
你仁慈和父親般的真情,
讓我們享受著天使的庇蔭。
我們曾傷害過你,
你卻寬宏地對此毫不在意。
別把它計入我們的靈魂,
讓我們睡得寧靜而安穩。
請讓天使喚起我們覺醒,
千萬別讓惡敵得贏,
今夜,在恐懼、鬼神和烈火的災難里,
保護我們吧,噢,親愛的上帝。
(朱萬金譯)
【賞析】
15世紀末16世紀初,文藝復興的浪潮開始影響德國。赫爾曼就是其中一位抒情詩人。教堂贊美詩占據了詩作的很大部分,從這部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作為處于時代交疊時期的詩人的復雜特征。
這首詩作同樣是一首歌頌上帝美德和期盼上帝庇護的作品,四個詩節,使用的韻腳是a a b b。但這跟中世紀流行的教會文學不同,詩人歌頌的上帝,已經不是那個鼓吹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的上帝形象,而是更多地賦予了人文主義的精神特征,具有人文主義者博愛的美德。
第一詩節,陽光的悄然消逝和夜幕的駭然而至,已經不是具體的自然情境,而是被世人賦予了象征意義。中世紀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封建主階級和教會勢力的殘暴統治,使得整個歐洲陷入了無盡的黑暗中。因此,“照亮我們吧,你這真正的光明基督”是人們的內心呼喊,只有借助于上帝的力量才能使人們擺脫黑暗。
第二詩節,詩人陷入了回憶之中,對上帝在過去創造的功績表示了由衷的感謝。從這里,我們依然能看出中世紀贊美詩殘留的痕跡,詩人長期擔任神職,這種對上帝的虔誠和贊美使得詩歌流露出一絲道德說教的意味。
第三詩節是對第二詩節的升華。如果說第二詩節歌頌的上帝是那個在“災難、危險和那備受折磨的日子”里庇護人類的上帝,那么在這里,他的精神則更為崇高,他胸襟開闊,對傷害過他的人們“毫不在意”。對于這種寬宏的美德,詩人是加以提倡和發揚的。
最后的詩節是詩歌的高潮。中世紀教會的邪惡力量與文藝復興者產生了激烈的爭斗。處于新舊交替時期的赫爾曼,感受到這種動蕩的社會風潮,他既盼望新時代的早日到來,推翻黑暗勢力的腐朽統治,但同時也感到不安、恐懼和迷茫,這種極為矛盾的心態使得他再次向上帝祈禱,祈求他的幫助和庇護,使得人們能度過這個昏暗的夜晚。
這首詩歌表露出處于新舊交替期的現實生活和復雜的思想活動,透露出新時代的新思想——人文主義的曙光。
(汪璐)
上一篇:《銀杏·歌德》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隱藏的火焰·德萊頓》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