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饑寒中寫作的希頓
許多二流的文學家更是以九牛不回的毅力,一寸一寸地耕耘,生命不息,寫作不已。《美麗的英格蘭和威爾士》一書的作者約翰·希頓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希頓出生于威爾特郡金斯敦的一個窮苦人家。他父親破產(chǎn)了,受這一打擊的他瘋了。希頓也由于父親的不幸開始了不同尋常的生活。他幾乎沒有受什么學校教育,經(jīng)常是有家難歸,衣食無著,終日四處游蕩。
他染上了許多壞習慣,幸運的是他沒有被這些惡習毀掉。為了討一口飯吃,他不得不在他叔叔開的一個小飯館里干活,他把酒裝進瓶子里,把瓶塞好,然后把瓶子裝到箱子里。這一件活他一連干了5年。由于他的身體日漸衰弱,人也變得有氣無力,他叔叔把他趕出了店門。
他又開始四處流浪。望著這莫名其妙的天和地,看著這世上莫名其妙的人,他想起那瘋了的父親,眼淚撲簌簌地掉了下來。他除了這五年服務換來的兩畿尼(英國貨幣單位:1畿尼等于21個先令)之外,別無他物。漫漫的人生之路是多么凄苦,多么荒唐,他拖著瘦弱的身軀在寒風中踽踽獨行。
在此后的7年中,他飽嘗了人世間的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看慣了陰起陽落,也經(jīng)歷了難以言說的酸甜苦辣。他曾在自傳中自言自語道:“我花了18便士租了一間又陰暗又潮濕的房子,在寒冷的冬天,我生不起火,只好孤身一人躲在被子里,除了偶爾聽聽窗外的凄風苦雨之聲外,我只能在書本中尋尋覓覓?!?/p>
后來他徒步來到了巴思,被雇為釀酒工。不久他又回到了首都倫敦,這時他已不名一文,連鞋和襯衫都沒有。還好,他有幸在一家叫倫敦餐館的地方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得從早上7點到晚上11點待在地窖室里工作。為了討一口飯吃,他得慶幸自己找到這份“美差”,但長期禁閉在地窖里不見天日,加上繁重的工作,他的身體垮了下來,他只得丟下這個能茍且謀生的飯碗。
不久他又從事代理人的工作,每周賺15先令的薪水。在此之前,他曾利用許多業(yè)余時間練字,他的書法很漂亮,這是他這一次成為代理人的資本。在工作之余,他把閑暇時間都用來逛書店,他買不起書,他只能一段一段地讀、記。長年累月,他積累了深厚的文學知識。
后來他換到了另外一個辦公室,在這里,他每周可獲20先令的“豐厚報酬”——這只是對他而言。他仍然埋頭學習、研究,在28歲那年,他寫了一本《比澤奇遇》,得以發(fā)表。從那時起一直到死,在這漫漫55年中,希頓一直從事辛勤的文學創(chuàng)作。他發(fā)表的著作有87本之多,最重要的著作是《英格蘭大教堂古跡》,該著作共計十四卷,這確是一部光彩奪目的輝煌之作,也是約翰·希頓勤勞辛酸一生的紀念碑,在這塊碑上寫有兩個字:勤奮。
人們總是看到了成功作家頭上的光環(huán),總是以為作家本人就像他的主人公一樣浪漫瀟灑。而事實上幾乎所有的作家在成名之前都有過慘淡的經(jīng)歷。他們總是處于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之下。只有能夠在這些痛苦的煉獄中堅持下來的人,才會有出人頭地的一天。
上一篇:喜歡抱怨的員工
下一篇:堅信自己奪冠的貝基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