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心心念的東西,越是得不到想要的結果
有時想想,生活真的挺有意思:你越是怕什么,它越是來什么;你越是想要什么,它越讓你得不到。僅僅得不到還算是眷顧你,搞不好還會弄巧成拙,差錯不斷。
是不是生活故意刁難人?當然不是,問題依舊在人心。
回想過往的經(jīng)歷,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會:太渴望得到某件東西了,導致心態(tài)發(fā)生了偏頗,沒有辦法平和地面對得失,做事屢屢出紕漏。最后呢?自然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人總是注意到自己失去的東西。有些人特別渴望身體健康,結果卻疾病纏身;有些人想早點生孩子,可偏偏不能生育。事實上,人之所以有這樣的渴望,就是他們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意識到了自己不健康或生育能力存在問題,所以才越發(fā)關注,越發(fā)渴望。這樣的心理很普遍,涉及的領域也很廣泛,比如戀愛、婚姻、家庭、職場等。對于自己擁有的東西,人們往往不屑一顧,對那些失之交臂的東西,卻總是格外在意。
對于“要什么,不來什么”的情況,我們還要提一提“好奇心理”。
古希臘神話里講到,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
為什么不能打開?還絕對不可以做這件事?難道里面是稀世珍寶?潘多拉越想越好奇,也越發(fā)想知道真相。憋了一段時間后,她終于把這個盒子打開了。沒想到,盒子里裝的是人類的全部罪惡,它們通通跑到了人間。
心理學上把這種“不禁不為、越禁越為”的現(xiàn)象,稱為“潘多拉效應”。大量的經(jīng)典研究表明,探究周圍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類普遍的行為反應。對一件事物不說明原因的簡單禁止,會讓這件事有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吸引力,讓人自然地把更多的注意轉移到這件事上。
通俗地講,人們對于那些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是想得到;越是不好接觸的東西,就越覺得有吸引力;越是不讓知道的東西,就越想知道。明白了這個原因之后,但愿我們能活得輕松一點,把一些東西的得失看淡一點。更何況,有太多的結果都在提醒我們:那些你心心念的、自認為“好”的東西,也未必真有那么好,不過是沒有得到的不甘罷了。
上一篇:走過最黑暗的路,才會迎來曙光
下一篇:越是貪圖快速的,就越會花更多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