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有哪些特點?
(1)家庭教育的概念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而按照現代觀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員(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間相互的影響和教育;聘請專門從事家庭教育的教師對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基礎,同時也是終身教育。嬰幼兒時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孩子上了小學、中學后的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它是對人的一生影響最深的一種教育,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一個人人生目標的實現。
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在我國比較流行的是“三道”教育,即為生之道、為人之道、為學之道。“為生之道”以生命健康為核心,由生理保健(健)、心理健康(樂)、安全適應(安)等三大方面組成;“為人之道”以生命價值為核心,由生命角色(本)、人格人生(志)、處世修養(交)等三大方面組成;“為學之道”以生命智慧為核心,由學習品質(學)、綜合素養(素)、自主專長(特)等三大方面組成。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并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經是中國文化的優勢資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國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結果。在轉型期的當代中國,成年人的價值觀發生巨變,家庭教育的支柱性正在崩塌,其中過去以道德為核心的價值觀遭到破壞,重智輕德成為家庭教育的普遍趨向,造成的嚴重問題亟待引起重視。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當作一種學科進行研究,在我國也就是近幾年的事情。這是時代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國民整體素質提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程,這里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離開哪一項都是不行的。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學校、兒童所在的集體、兒童本人、書籍、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家庭教育的特點
第一,家庭教育的早期性。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后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3~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人的許多基本能力都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歲時就達到了50%, 4~8歲又增加了30%, 8~17歲又獲得了20%。5歲以前是幼兒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時期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后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在歌德兩三歲時,父親就抱他到野外郊游,讓他與大自然接觸,培養他的觀察能力。三四歲時,父親教他唱歌、背歌謠、講童話故事,并有意讓他在眾人面前講演,培養他的口語能力。這些有意識的教育,使歌德從小樂觀向上,樂于思索,善于學習。歌德8歲時就能閱讀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臘語的各種書籍,14歲寫劇本,25歲時用一個多月的時間就寫成了聞名于歐洲的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再如古代以“父子書法家”著稱的王羲之、王獻之,有過1350多項發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代文學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長過程都說明了家庭教育對早期智力開發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時期由于沒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響智力正常發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印度“狼孩”卡瑪拉,從小被狼叼去,8歲時才被人發現,但其生活習慣已與人兩樣,其生活習慣幾乎與狼一樣,用四肢爬行,吃生肉,晝伏夜行。后來經過人為的訓練,兩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才可以像人一樣直立行走,四年內只學會了6個單詞。在她17歲時,智力水平僅相當于3歲孩子的水平。再如,據《中國婦女報》報道,我國南京市一姓馬的家長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生怕孩子受人迫害,便將自己的三個子女從小鎖在家中,不讓他們與外界接觸。十幾年來,致使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語遲緩,與同齡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異很大,近于白癡。所以,每一位家長絕不可忽視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第二,家庭教育的連續性。孩子從小到大,幾乎2/3的時間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著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行、談吐舉止等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范,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一生,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長稱為終身教師。這種終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幾代人,而且這種家風往往與家庭成員從事的職業有關。如“杏林世家”“梨園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時家風又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學風,學風的好壞也往往延續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如在中國近代,無錫人嚴功增補清末《國朝館選錄》,統計自清順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絕者,如蘇州繆、吳、潘三姓,常熟翁、蔣兩姓,浙江海寧陳、查兩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連續性往往對人才群體的崛起有著重要影響。在當代,隨著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需求,人們擇業面寬,一個家庭中所有的成員不可能都從事同一種工作,但都不乏這種情況,即有些家庭成員工作中屢屢出現因成績突出而受表彰的情況,而有的家庭中成員違法犯罪接二連三發生。這都與家庭教育連續性有著很大的關系。
第三,家庭教育的權威性。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確定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系、撫養關系、情感關系,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活的需求方面對父母長輩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成員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決定了父母對子女有較大的制約作用。
第四,家庭教育的感染性。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系和親緣關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發生在身邊的人與事的關系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歡樂;在家長表現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緒也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躁,都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若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變不驚、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在遇事時沉著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就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第五,家庭教育的及時性。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幼兒園、學校教育要及時。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故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就能及時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正,不讓問題過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
上一篇:什么是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有哪些特點、弊端和不足?
下一篇:什么是家校合作?家校合作的基本目標是什么?家校合作的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