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一點,善于向他人“取經”
程奶奶沒上過什么學,所以連常見的字都認不全,但是最近卻不知道怎么了,總是捧著程遠那本封面已經磨破的《成語詞典》,一個人坐在窗前,一邊看,嘴里還念念有詞,不知道說些什么。
這一天,趁著程遠寫完了作業,她急忙招招手,把程遠叫到了身邊,神秘兮兮道:“小遠,你給奶奶看一看,這個‘不止下問’是什么意思?”
“不止下問?”程遠皺起了眉頭,因為他從來沒有聽說過這個奇怪的成語。
奶奶把手中的《成語詞典》遞到了程遠的面前,指了指上面的四個大字:“就是這個,‘不止下問’。”
程遠瞇起眼睛湊近一看,禁不住笑出了聲:“奶奶,您搞錯了,這不是‘不止下問’,而是‘不恥下問’。”
“不恥下問?”奶奶撫了撫鼻梁上的老花鏡,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怪不得我總覺得這個成語好像在哪里聽過,原來不是‘不止下問’,而是‘不恥下問’。”
“沒錯,正是‘不恥下問’。”程遠擺出了小老師的架勢,“不恥下問的意思是說,即使你再聰明,也要謙虛求學,向別人請教,并且不因此而感到羞愧,這是一個褒義詞。”
“原來是這么一回事,”奶奶拿起筆在這個成語上畫了一個重點符號,喃喃道,“做人就應該老實本分,謙虛求學,不恥下問,這樣才會讓自己獲得進步。”
“奶奶,您可真厲害,”程遠向奶奶豎起了大拇指,“這么快就可以學以致用了,佩服!佩服!”
這時,剛在樓下花園里遛完鳥兒的爺爺走了過來:“又在向小遠討教學問了?這么大歲數,就別總跟自己過不去了。”
“這叫‘活到老,學到老’。”奶奶不以為然,“就算是老了,也要不懂就問,不恥下問。”
爺爺笑了笑道:“不要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總是把不恥下問掛在嘴邊,可是你知道不恥下問的出處嗎?”
這個難題可難住了奶奶,她搖了搖頭,表示并不知道。相比之下,程遠就“有學問”多了,他對著奶奶細細道來。
不恥下問
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飽讀詩書,卻一生謙虛好學,并且他認為,人并不是生來就有學問的,所以,但凡他不懂的問題,他都會打破砂鍋問到底。
有一次,孔子到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一路上,他不停地詢問“為什么”,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有的人嘲笑他“不懂禮貌”,但孔子卻說:“對于不懂的事情,只有弄明白了,弄懂了,才是尊重他人的表現。”
那時候,有一個名為孔圉的大夫,他也有著謙虛好學的優良品質,所以,在他死后,被授予了謚號“文”。當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很不服氣,他道:“孔圉并沒有那么優秀,為什么會被稱為‘文’?”
孔子回答道:“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隨后程遠道:“這就是‘不恥下問’的出處。”
“說得沒錯,”爺爺繼續道,“除了孔子勤奮好學,不恥下問,清朝有個叫張曜的武官,也是如此。”
在清朝有個叫張曜的武官,因為在戰場上表現出彩,所以被提拔為河南布政使,因他沒有什么文化,所以常常遭到官員的嘲諷,甚至有人挖苦他“目不識丁”。為此,張曜發誓要好好學習,他相信勤能補拙,自學也可以成才。
張曜的妻子飽讀詩書,于是他專門請教自己的妻子,希望她可以教他學問。妻子說:“我可以教你學問,但是你要向我三叩首,行拜師之禮,以表你的決心。”張曜聽后,沒有絲毫猶豫,他換上朝服,對著妻子三叩首,拜妻子為師。
后來,但凡閑暇時間,他都向妻子討教學問,并且,為了提醒自己要用功學習,他還專門請人雕刻了一枚“目不識丁”的印章,時刻放在身上,以自我警惕。就這樣,經過幾年的刻苦努力,他飽讀詩書,成了有學問的人。
程遠聽后感嘆道:“看來,無論是誰,都應該謙虛求學,就連孔子這樣的圣人都懂得不恥下問,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懂裝懂呢?”
爺爺點點頭:“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懂得向優秀的人學習,這樣才能讓自己獲得進步。”
爺爺有話要說
謙虛一點,善于向他人“取經”
俗話說得好:“虛心萬事能成,自滿十事九空。”由此可見,在學習和生活中,謙虛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有它相伴左右,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會給人們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謙虛如同神奇的魔法棒,當人們陷入困境時,它會幫助人們順利地解決難題;當人們感到迷茫時,它又是最耀眼的啟明星,引領人們走向正確的方向。總之,它既是良師,又是益友,它能促使一個人在前進的道路上獲得更多的進步和成就。
不要不懂裝懂,要學會不恥下問,虛心向他人請教,并且努力地改正自身的不足之處。只有客觀地看待自己,才會讓自己獲得進步,否則,只會如同井底之蛙,貽笑大方。
上一篇:請問,抱怨能夠改變得了問題嗎?
下一篇:貧窮,也是一筆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