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設一個適合孩子健康成長的家庭環境?
孩子從出生到青少年時期,絕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家庭里,家庭環境對他們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少年兒童模仿性強,這個特點決定了家庭環境對孩子有著重要影響。為此,家長們應努力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1)提供必要的物質環境
家庭環境主要包括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從物質環境的創設來說,家長應保證兒童衣、食、住、行的合理需求。
第一,給孩子活動和學習的地方。農村家庭的住房條件好了,要合理安排孩子活動和學習的地方。有的家庭蓋新房時,洗澡間、庫房、麻將室、客廳考慮得十分周到,就是對孩子的住房欠考慮。有條件的家庭要盡可能給孩子一個單獨的房間,讓孩子放上自己的桌椅、床鋪、書架,教孩子自己整理、布置自己的房間。如果住房緊張,提供不了單獨房間,也應該在房間中辟出一個角落,放上孩子的書桌、書架,讓孩子活動和學習。
第二,給孩子準備足夠的文具、圖書和本子等學習用具和資料,特別是工具書。家長不僅要舍得投資,而且要善于投資,能夠根據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科學的選擇。
孩子使用的書包最好是雙肩背式,不可太大太重,這樣才能有利于孩子身體的健康平衡發育。據一些地區的調查,小學生使用單肩背書包一年以上的,其斜肩、駝背、頭前傾等不良體態的發病率為使用雙肩背書包孩子發病率的2~3倍。文具盒要大小適中,式樣活潑美觀,但不要太復雜,同時要注意分年齡段。
(2)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際關系環境
第一,建立良好和睦的家庭關系。家庭關系和睦是家庭教育中良好精神環境的重要內容。人際關系是家庭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家庭生活環境是硬環境、顯性環境,那么,家庭人際關系則屬于軟環境、隱性環境了。良好的家庭人際關系應該是民主的、和諧的,其環境特點自然也就是寬松的、祥和的。
一般來說,家庭中良好的人際關系主要有如下特征:一是家庭成員之間互相尊重。家庭中的成員無論輩分、年齡、經歷上有多么大的差異,他們在人格上都是相同的,沒有尊卑貴賤之分,應該彼此尊重、相敬如賓。尤其是做家長的,不能把孩子當“孩子”看,動輒打罵,侮辱孩子的人格,刺傷孩子的自尊心。二是家庭成員之間互相關心、幫助。家庭中的各個成員朝夕相處,應該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家長應該對孩子傾注一腔深摯的舐犢之情,要時時把孩子的生活、學習、思想諸方面情況放在心上,經常給他們以及時的幫助,使他們能夠健康地成長。三是家庭成員之間由于教養和閱歷不同,可能在性格上有較大差異,對問題的認識和處理方式也會有各自的特點,在家庭中難免發生齟齬和摩擦。這種現象的存在應該說是正常的,關鍵是看家庭成員怎樣處理和解決這類問題。每個家庭成員都應從維護家庭團結、共創美好生活的根本利益出發,互相理解、諒解,求同存異,平心靜氣地解決分歧,而不是互相指責、抱怨,造成家庭人際關系的緊張、對立。孩子在和睦寧靜的氣氛中生活、游戲,才能精神愉快,心情舒暢,不僅能夠有效地進行各種智力活動,以獲得各種知識和發展智力,而且從家庭成員和睦相處的關系中學會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父母吵架會使孩子失去安全感。不少孩子在交談中傾注了他們的心里話:“我最害怕爸爸媽媽吵架,他們一吵架就會拿我出氣。”有的孩子天真地懇求父母“你們別吵了,我害怕”。父母吵架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那些粗野的言語和舉動,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留下可怕的創傷。父母不和會使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父母在孩子心目中原本是真、善、美的代表,但是如果經常吵鬧、互相對罵,會使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和崇敬。這種信任的喪失,不僅會使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而且會影響孩子對人對事的看法和態度,使孩子從積極變得消極。既然最信賴的父母都不過如此,其他人又能怎么樣呢?這種消極情緒和懷疑態度的產生,會極大地妨礙孩子積極正確地認識周圍世界。國內外對一些青少年犯罪的調查材料表明,家庭關系破裂,父母離異是迫使孩子走上邪路,進而實施犯罪活動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父母要發揮表率作用。人最初的道德觀念、是非標準,以及為人處世的標準是從家庭中得到的。孩子沒有社會交往的經驗,首先教他們認識周圍的人和事的是父母。父母怎樣對待生活、工作、學習,怎樣對待社會、同事、鄰里,怎樣為人處世,認為什么是好、什么是壞,等等,都在子女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響他們的認識和行為。所以,希望孩子具有什么品質、修養,父母首先應該具備這些品質、修養。
第三,父母要提高文化修養。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質量,基本的一條是提高父母的文化教育水平。有的家長在子女學習時,大聲播放電視、錄像,唱卡拉OK;有的父母滿口臟話,行為粗俗;有的父母言行不一,對工作冷淡,對朋友虛偽,等等,這些行為舉止,都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長。有文化修養的父母,必須經常不斷地充實自己,讓自己能夠在家庭教育中成為孩子的“老師”。
第四,父母要懂得正確的教育觀和方法。教育孩子是一門復雜的學問,光愛孩子并不等于教育,要掌握有關心理科學的原理和教育技巧,根據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才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一些父母總喜歡將自己的教育意志強加于孩子身上,如“你就要這樣做”“你不許那樣做”,等等,這都違背了孩子的心理發展要求,家長要多學習,才能掌握正確的教育觀念和方法。
(3)營造濃郁的家庭文化環境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家庭的智力氣氛對于兒童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兒童的一般發展、記憶,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家庭里的智力興趣如何,成年人讀些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們給兒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響。”營造良好的家庭文化環境,是家長對孩子的一種責任。在這方面,家長要做到三點:一是家中的陳設要有“文化味”。必要的文化設施自不待說,還要讓家中的墻壁、角落都會“說話”,向孩子昭示家庭的文化底蘊。更重要的是,要讓書籍成為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員”。有些家庭,高檔的家用電器應有盡有,但書籍卻寥若晨星甚至一無所有。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一種缺陷。從一定意義上說,家庭藏書的數量和質量,代表著家庭文化的水平,體現著家庭成員的人生品位。西方一位哲人說過這樣的話,沒有書報的家庭,就好像沒有門窗的房子。這話是很有見地的。家庭藏書,對孩子來說,一方面可以為他們提供精神食糧,滿足他們求知的欲求;另一方面,可以培養他們愛讀書、愛學習的良好習慣。二是在家庭中營造一種學習的氛圍。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學習化的社會,終身學習已經成為每個人的人生必需。學習不僅限于學校,工作崗位、家庭都是很重要的學習場所。在跨入知識經濟時代大門的今天,學習更具有其重要的意義。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不讀書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殘缺的家庭。”在家中,家長一方面要關心孩子的學習,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家長要率先垂范,堅持讀書學習。這既是自身提高的需要,也是對孩子的激勵。“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三是在家中經常開展一些健康的、有益身心的文化娛樂活動。孩子的可塑性很強。他們的心猶如一張白紙,“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接受家庭濃郁的文化氛圍的熏陶,孩子的心靈會更美好,孩子的氣質會更高雅。
第一,樹立良好的家風。優良的家風,是良好家庭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形的教育手段,對孩子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樹立良好的家風,要求家庭成員有良好的倫理道理觀念,要形成和睦互助、敬老愛幼、謙讓有禮、積極上進、努力學習、誠實守信、熱愛勞動、勤儉持家的好風尚。可結合當前全社會開展的樹立社會文明新風,創建文明街道、文明戶、文明家庭的活動,進一步促進和樹立良好的家風,這樣更有利于創造讓孩子健康成長的環境。
第二,形成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情趣。家長要有意識地在家庭中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如關心時事形勢,熱愛科學,愛好音樂文藝,喜歡參加體育活動,注重文化修養、語言文明等,應在家庭中避免腐朽、庸俗的東西出現,更要防止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對不文明的東西,家長要善于誘導,提高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增強免疫力。在這方面家長應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表率。
第三,搞好家庭的布置與陳設。家庭是孩子學習和生活的場所,環境的布置和陳設搞得好,能為孩子的學習提供有利條件,就會取得好的效果。房間陳設協調、環境整潔、用品整齊,會使孩子生活舒適愉快,養成學習專心、愛整潔、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家長注意給孩子創設一個學習的小天地,可以根據自身的居住條件,因地制宜。居住條件好的,讓孩子獨用一個房間,有適合孩子學習用的書桌,房間力求布置合理、整潔;居住條件比較一般的,不可能為孩子安排一個獨用房間,但可以在室內選擇一個光線好、通風好的位置,放上孩子學習用的書桌,讓孩子在學習時不易受到其他人活動的干擾,以免分散注意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吸引。孩子在做功課時,如果開著電視機、音響,甚至打麻將等,噪音很大,必然造成干擾,孩子難以專心致志地學習。這是值得家長注意的。
(4)創設自由寬松的身心發展環境
孩子是在活動中發展的,想使孩子的身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就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去接觸周圍世界。他們來到世上,對一切都感到新奇,任何事物對他們都有吸引力。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耳朵、雙手去探索,在探索中不僅豐富了知識、發展了智力,而且不斷認識了自己的力量。為了促進孩子的發展,家長不僅要在物質方面給孩子提供各種有益的活動,而且要創造一個能促使兒童積極主動從事各種活動的寬松的精神環境。
第一,使孩子從成人的強行限制和過多照顧中釋放出來。一些家庭中對孩子的強行限制太多,這也“不許”,那也“不行”,成人把孩子可貴的探索行為作為“胡鬧”而大加訓斥和限制。而在另外的一些事情中,則用過多的照顧來限制孩子,替孩子安排好了一切,“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孩子得不到活動和鍛煉的機會。長大之后連自己的生活都照顧不了,如何談得上在實踐中去創造?無論是強行限制還是過多的照顧,實質上都在行為和精神上束縛了孩子,壓抑了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的生活失去光彩,使他的創新苗頭早早地破滅。要讓孩子干自己想干的事情,不要憑自己的主觀意志安排孩子的一切。
第二,有些家長辛辛苦苦為孩子制定了各項活動,安排了時間、地點,準備好了文具,但是未必適合孩子的心愿。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喜歡干的事情,這些事情在大人看來也許是荒唐可笑的,但是孩子卻會聚精會神、津津有味地從事他們的工作。當孩子干自己喜歡的事時,他們心情舒暢,精力充沛,智力和體力都會自覺進行緊張的活動,家長只要引導得法,就會從這些活動中發現和培養孩子的才能。
上一篇:如何關愛留守兒童?
下一篇:如何判斷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