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為師身正為范——《大學該怎么讀》一書出版背景介紹
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 焦世君
我主要匯報兩方面情況:一是《大學該怎么讀》的成書經過;二是南院長在師德師風建設上的一些事例。
一、調查為證,用嚴謹和務實告訴學生“大學該怎么讀”
南振中院長有一個習慣,特別重視調查研究,幾乎可以說是“無調查,不發言”。到學院以后,他關注學生的培養質量,關心學生的讀書問題。2014年世界讀書日,由南院長倡導的《新聞與傳播學院推薦閱讀書目(200本)》正式發布;2015年寒假前夕,南院長又對我院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讀書情況進行專項調研,共收到70份問卷,學生提出了幾百個問題,其中有效問題75個,就是今天大家看到的給學生的75封回信中的問題。南院長在研究了學生的這些問題后,覺得每一個問題在大學生中都具有代表性,于是決定給每個孩子寫一封回信。一開始只是想給每個提出問題的孩子一個認真的回應,在寫作過程中,他逐漸產生了系統化地討論大學生讀書和學習問題的想法。整個寒假,包括春節,他每天凌晨三四點鐘起床寫回信。他一邊寫,一邊把寫好的部分發給學院的部分老師看,讓大家幫忙提意見。聽到南院長利用寒假給學生寫回信的消息,新華出版社張百新社長親自登門,他們相信這不是一本“暢銷書”,而是一本“長效書”;不僅在一個學校具有指導價值,對全國高校在校大學生也是一本值得研讀的書。所以,新華出版社精雕細刻,把這本書呈現給讀者!我們眼前的這本書,就是南院長的“寒假作業”。
二、德高為師,用責任和奉獻塑造其人格魅力
南院長來新聞學院那一年,已經是72歲的老人了,原計劃要在家陪陪家人,可是他依然從北京來到母校,擔任了新聞學院的院長,其背后深藏的是對母校深厚的熱愛和回報母校的責任。他說過:“母校就像母親,母親有事,孩子哪能不答應?如果不是母校,我哪里也不會去的!”他來到新聞學院之后,先是致力于尋找學院的發展特色,促成了新華社與鄭州大學共建穆青研究中心、中共河南省委宣傳部與鄭州大學共建新聞與傳播學院。除了兩個“共建”,他先后給學生做了近10場講座,開了20余次座談會,和學院的每一位老師都做過至少兩次談話。
三、訴諸筆墨,用文字促進建設學院良好的師德文化
南院長到新聞學院以后,抓了學院文化建設:
一是把穆青“勿忘人民”的精神作為院訓,植入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教學和管理中。
二是和全院教職工約定“互勉信條”:嚴謹治學,敬業愛生,以苦為樂,追求卓越;清廉從教,淡泊名利,堂堂正正,為人師表;增進理解、相互包容,同舟共濟,情同家人。48字的“互勉信條”鑄就了學院文化的基石。
三是提出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之間的“互勉信條”,強調“吃虧吃苦,任勞任怨,不爭功、不諉過”。這些《互勉信條》促使班子內部形成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的良好工作氛圍。
四、身正為范,用行為詮釋什么是良好的師德師風
關于南院長的故事和傳說很多,譬如他到哪里都不吃請,如果老師或學生們想和他一起吃個飯說說話,他會請大家一起喝“石頭湯”;譬如他招博士時的“三不原則”:招生期間不見面,不回郵件,不回短信;譬如他堅持吃食堂……
在學院內部,南院長回信的事情也在教師和同學中引起了強烈反響。有的同學說,當初填寫問卷時,根本沒有想到能夠收到回信,而且每封信都是對這個學生提出問題的具體回答。老師們也從這件事情中學習到如何關心學生,和學生建立起有效溝通的方式。現在,學院的老師,利用周末時間,義務組織讀書會,帶領學生讀書、討論。召開學生座談會,和學生進行一對一的談心,發現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問題。可以說,一個“嚴謹治學,敬業愛生,以苦為樂,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圍正在形成。
上一篇:當個“雜家”不容易
下一篇:心中別有歡喜事 向上應無快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