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明妃曲二首》詠[內蒙古自治區]·昭君冢的山水名勝詩詞賞析
(宋)王安石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①。低徊顧影無顏色②,尚得君王不自持③。歸來卻怪丹青手④,入眼平生未曾有⑤。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⑥。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⑦。君不見咫只長門閉阿嬌⑧,人生失意無南北⑨。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⑩。含情欲說獨無處(11),傳與琵琶心自知(12)。黃金桿撥春風手(13),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14),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15)。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16)。
【題解】王安石的這兩首《明妃曲》,在古代詠昭君詩中有很大影響,所以盡管不是直接詠青冢的,這里也將其選錄。兩詩作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內涵十分豐富,不僅深刻寫出昭君的悲劇,而且極意刻畫了昭君真摯的家國之思,歌頌了昭君的不以恩怨易心的品格。其中有些詩句驚世駭俗,不僅遭到誤解,也曾受到攻訐。這兩首詩揉進了一些小說、散文手法,故雖以文為詩,形象卻十分動人。
【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字介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慶歷二年(1042)進士,嘉祐三年(1058)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神宗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行新法,三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七年罷相,八年再相,九年再罷,退居江寧半山園,封舒國公,旋改封荊,世稱“王荊公”。散文列“唐宋八大家”,詩詞亦有名,今存《王臨川集》。
【注釋】
①春風:春風面。杜甫《詠懷古跡》詠昭君有“畫圖省識春風面”句。②無顏色:臉色蒼白無血色。③不自持:不能夠控制自己。《后漢書·南匈奴傳》: “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④此句說漢元帝送昭君后回宮責怪毛延壽未能如實畫出昭君。⑤此句說漢元帝認為昭君之美,乃他平生未見。⑥“寄聲”兩句,寫昭君仍然關心漢朝。塞南,即中原地區,與“塞北”相對。鴻雁,大雁,據言此鳥能替人傳遞消息。⑦“家人”兩句,承前兩句,意思是請鴻雁帶信給萬里外的家人,我在匈奴生活得很好,望家人莫要掛念。氈城,謂匈奴所在地。⑧咫(zhi)尺:距離很近。長門:漢代宮名。阿嬌:漢武帝的表妹。武帝小時曾言:如果娶阿嬌為妻,定筑金屋藏之。后來阿嬌做了皇后,即陳皇后。終因年長色衰而失寵,被打入長門宮幽閉。⑨此句言一個人的失意與否,是不分中原和塞北的。⑩氈車,以氈做篷的車子。此句指匈奴派來大隊迎親的人馬。胡姬,匈奴侍女。此句說昭君內心的話想講卻偏沒有地方可說。此句說昭君只好將心里話通過琵琶抒發出來。桿撥:彈琵琶的工具。春風手:指彈撥者手指美妙,能令人如醉春風。漢宮侍女:漢朝宮中帶到匈奴陪嫁的宮女。“漢恩”兩句,是說漢家對昭君恩澤淺薄,而匈奴對她卻恩澤深厚;人生所樂在于兩心相知,(何必分漢家和胡地呢?)此句抒寫昭君哀怨的琵琶樂曲卻一直流傳到今天。杜甫《詠懷古跡》詩: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上一篇:(唐)白居易《青冢》詠內蒙古自治區昭君冢詩詞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