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shī)詞典故·璠玙
【出典】 《論語(yǔ)》(逸文):“璠玙,魯之寶玉也。孔子曰:‘美哉璠玙,遠(yuǎn)而望之,煥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一則理勝,一則孚勝。’”(據(jù)《太平御覽》卷八○四引)按:《說(shuō)文解字》一篇上《玉部》載此文,璠玙作“玙璠”。唐·杜甫《蜀僧閭丘師兄》詩(shī):“斯文散都邑,高價(jià)越璠玙。”(見(jiàn)《全唐詩(shī)》卷二一九)
【釋義】 璠玙,是魯國(guó)的寶玉,泛指美玉,詩(shī)詞中常以璠玙比喻美才。
【例句】 君知否,今番定也,顛不破璠玙。(百蘭《滿庭芳·賀晚生子》3571)這是說(shuō)生下的兒子是璠玙一樣的美才。
上一篇:典故《燔烈興歲》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短李》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