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北山愚
【出典】 《列子·湯問》:“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蛾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參見“子又生孫”條。
【釋義】 古代傳說,北山愚公年近九十,決心率領子孫移走擋在門前的太行、王屋二山。他的舉動和精神驚動了山神,感動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將二山搬走。后世常用此典頌美堅忍不拔,頑強克服困難的人。
【例句】 口不能言臆對:雖扁鵲藥石難除。有要言妙道,往問北山愚,庶有瘳乎。(辛棄疾《六州歌頭·屬得疾,暴甚,醫者莫曉其狀。小愈,困臥無聊,戲作以自釋》1909)北山愚公精神感天,能為人所不能。作者活用此典,借鶴為自己指明治病的出路:去向愚公請教。
上一篇:典故《北夏門》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北山猿鶴》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