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南轅北旆
【出典】 《戰(zhàn)國策》卷二五《魏策四》:“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聞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頭塵不去,往見王曰:‘今者臣來,見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將奚為北面?’曰: ‘吾馬良。’臣曰: “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 ‘吾用多。’臣曰: ‘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數(shù)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今王動欲成霸王,舉欲信于天下。恃王國之大,兵之精銳,而攻邯鄲,以廣地尊名,王之動愈數(shù),而離王愈遠耳。猶至楚而北行也。’”
【釋義】 季梁以欲往南方(楚)而乘車北駛,比喻行為同欲達到的目標背道而馳。
【例句】 浮生萍梗,南轅北旆,之吳之楚。(李曾伯《水龍吟·再和》2822)這里借用本典字面意義,比喻自己漂泊不定,奔波南北。
上一篇:典故《南薰》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南辰尊宿》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