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清代對《孝經》的研究
前面已說過,朱熹的《刊誤本》對元、明的《孝經》研究起了負面的、消極的影響,所以并無特別的成果,唯有明末學者黃道周,反駁朱熹之說,撰《孝經集傳》四卷,以《三禮》( 《周禮》、《儀禮》、《禮記》)來解說《孝經》,立說尚為精密。
清初毛奇齡作《孝經問》一卷,力排朱熹《刊誤本》及吳澄《草廬本》之非,恢復了《孝經》原來的文本,所以清代學者治《孝經》者,基本上沒有信從朱、吳之說的(姚際恒《古今偽書考》認為《孝經》為漢儒偽作,其說已于前章作了分析,在此不贅)。
清代對《孝經》的研究,與對其他經典的研究一樣,注重考據,崇實黜虛,尤其于史料的甄別上更見謹嚴。使《孝經》“鄭注”佚而復現是清代學者的一大成績。
今文《孝經》的“鄭注”,在五代十國之亂后佚亡,世人無從見之,清代臧庸首作《孝經鄭氏解輯》一卷,開始收集散見于各種書籍中的“鄭注”,隨后,嚴可均又繼輯了《孝經鄭氏注》一卷,阮福又作《孝經義疏補》九卷,并且考證確定“鄭注”是鄭玄之孫鄭小同所續成的。另外,皮錫瑞又作《孝經鄭氏注疏》二卷,闡發“鄭注”之義,扶微繼絕,為通儒所稱道。
除復現“鄭注”之外,清代學者還通過考據,力斥“孔傳”之偽。清乾隆時期,曾有所謂的孔安國所作《孝經傳》自日本傳入,阮元在《孝經注疏校勘記》中說:“《孝經》有古文,有今文,有鄭注,有孔注。孔注今不傳。近出于日本國者,誕妄不可據。要之孔注即存,不過如《尚書》之偽傳,決非真也。”丁晏又作《孝經征文》一卷,《孝經述注》一卷,力辟當時所傳的古文《孝經》及“孔傳”都是贗本,只有今文《孝經》是可信的。丁晏所論,引據甚博。
上一篇:孝經《江革:行傭供母》全文|譯文
下一篇:孝經《父子關系與君臣關系》全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