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朱熹的《刊誤本》及其影響
南宋的大理學家朱熹,廣注典籍,集理學之大成,其學說在明、清二代被提到儒學正宗的地位,影響很大。朱熹在《孝經》研究上有一個大膽的舉動,即作《孝經刊誤》一卷,并從古文《孝經》中別出《刊誤本》。
朱熹最初相信古文《孝經》,但后來卻認為其后面的大半部分字句鄙陋、文理不通、次序紊亂,于是提出《孝經》被纂偽之說,他說:
《孝經》獨篇首、六、七章為本經,其后乃傳文,然皆齊、魯間陋儒纂取《左氏》諸書之語為之。( 《朱子語類》)
據此觀點,朱熹作《孝經刊誤》一卷,又以古文《孝經》為本,定《經》為一章,分《傳》為十四章,同時在內容上也作了許多刪改。這是從古文《孝經》中別出的《刊誤本》。
到了元代,經學家吳澄又以今文《孝經》為本,參照了朱熹《刊誤本》所定的章目,作《孝經定本》,也定《經》為一章,分《傳》為十二章。因為吳澄所居處自名為“草廬”,世稱其為“草廬先生”,所以,吳澄的《孝經定本》又稱《草廬本》。
這樣,從古至今,《孝經》的版本,最主要的就是這么四種:
1.今文《孝經》,顏貞所獻本。
2.古文《孝經》,孔壁所出本。
3.朱熹從古文本中別出的《刊誤本》。
4.吳澄從今文本中別出的《草廬本》。
至于其他的偽托之版本,則基本上沒有太多的流傳和太大的影響。
南宋、元、明時期,不少學者信從朱熹、吳澄之說,尤其是朱熹之說,更是影響甚大。
《孝經》本來就是不足兩千字的“小”經,在《刊誤本》及《草廬本》中,《經》文僅一章,更顯篇幅短小,朱熹別出《刊誤本》的作法,實際上是取消了《孝經》作為一部經典的地位,這對相當一段時期中的《孝經》研究不無負面的消極影響。
但明末、清初,也有一些學者對朱熹之說提出反駁,如明末黃道周就指出:
《孝經》皆曾子所受夫子本語,不得自分《經》、《傳》。( 《孝經集傳》)
清初毛奇齡作《孝經問》一卷,也力排朱熹《刊誤本》、吳澄《草廬本》之非。
上一篇:孝經《朱壽昌:棄官尋母》全文|譯文
下一篇:孝經《楊香:扼虎救父》全文|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