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
《史記》出自:《史記》名言名句
《史記》譯文如下:
《史記》一書共一百二十卷,為漢朝司馬遷所著。
司馬遷一家世代在朝掌史,遷之父司馬談擔任史官時,一心一意以編纂史書為職志,不過這項事業尚未完成,司馬談就去世了。所以遷任太史公之后,遂繼續其父的事業,撰成《史記》一書。《史記》最初并不稱為《史記》,而叫做《太史公書》。司馬遷因朋友李陵受到冤屈,在朝廷上為其辯護,而觸怒漢武帝,被處以宮刑。受到此種侮辱的太史公,在憤慨之余,遂發憤著書,希望能為世間留下一部真實的歷史。
書中資料主要來自《左傳》、《國語》、《世本》、《戰國策》以及諸子類,而加以修正。如就時代而論,該書述事始自黃帝,終于漢武帝元狩元年,前后大約包括三千年的歷史。《左傳》一書成于《史記》之前,故司馬遷在著《史記》時,仿照《左傳》之處很多。《春秋》述事止于“獲麟”司馬遷亦以元狩元年狩獲“白麟”之時,做為《史記》記事的終結。
史記內容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本紀”用以記述帝王的始末興亡;“表”用以記載世系與年表;“書”用以記錄禮、樂、制度等;“世家”用以記述春秋戰國時代之諸侯及漢朝王族的興亡;“列傳”部份可分為儒林傳、刺客傳、貨殖傳等,專門收集名人的傳記。由于全書體裁以“本紀”為首,而以“列傳”為終,是以史家將其稱之為紀傳體,借以有別于編年體。中國三千年之間的二十四部正史(今日已有二十五部)
,均采用此種體裁,而《史記》便是其中第一部。歷代學者均稱贊《史記》文章為“文中之雄”、“文中之圣”,有如“老將用兵”,字字精煉,篇篇生動。
在注釋方面,劉宋斐骃所著之“集解”、唐朝司馬貞所作之“索引”、唐朝張守節所作之“正義”,一般合稱為“史記三注”。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舉鼎絕繽。》是什么意思|譯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