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名言篇·染蒼則蒼,染黃則黃
《所染》子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刁之徒是也。《詩》曰:“必擇所漸,必謹所漸”者,此之謂也。
【鑒賞】“染蒼則蒼,染黃則黃”的名言,比喻國家和士人,應謹慎地選擇輔佐大臣與朋友,以便受到好的熏陶與影響。“染絲”是給絲染色,比喻“國亦有染”,“士亦有染”。
這里整段話的意思是,墨子見人染絲而感嘆說,用青色染料染絲,絲就染成青色。用黃色染料染絲,絲就染成黃色。投入的染料變,絲的顏色也變。投入五種染料染絲,絲就能染出五種顏色。因此浸染不能不謹慎。不僅染絲是這樣,治國和士人也是同樣道理。朋友愛好仁義,淳厚謹慎,恪守法令,家會一天比一天興旺,自身一天比一天安寧,名譽一天比一天顯榮,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段干木、禽滑厘、傅說等人就是這樣。朋友狂妄自大,不守法度,結黨營私,家會一天比一天衰微,自身一天比一天危險,名聲一天比一天敗壞,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子西、易牙、豎刁等人就是這樣。《詩經》說:“必須正確選擇所受的影響,必須謹慎對待所受的影響”,就是這個意思。
“染”本義是染色,沾染,引申為熏染,影響。《詩經》所謂“必擇所漸,必謹所漸”的“漸”,即影響,滲透。墨子以染絲為比喻,說明國君治國,士人做事,跟周圍大臣朋友的影響密切相關。要受到良好的影響,就必須謹慎地選賢使能,任用良才。
墨子看到,創設受熏染的環境條件,對人性改造和知識素養增進具有重要意義。有意識地選擇創設良好的環境條件,能使人所受的熏染朝健康方向發展。就像染絲,人通過良好環境條件的教育熏染,改變不好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對國家人民和個人都是最佳選擇。
墨子的環境教育論,以其特有的人性論哲學為基礎。墨子認為人性“善少惡多”,人性中不好的因素居多。《法儀》載墨子說:“天下之為學者眾,而仁者寡。”墨子重視教育的熏染感化作用,主張通過教育熏染,改變人性,勸人由惡變善,“見善必遷”(見《非儒》篇)。
墨子重視教育熏染的意義,身體力行,以身施教,用執著專一的精神、精湛的論辯說服技巧,終身從事教書育人的事業。身后百年,弟子仍代有傳人,無時乏絕,譽滿天下。
秦相呂不韋召集六國辯士,編輯雜家巨著《呂氏春秋》,汲取《墨子·所染》的全部內容,寫成《呂氏春秋·當染》篇,在末尾補充些許新意,論述墨家從屬弟子眾多,無數后學顯榮天下,并梳理了墨家學術的傳承譜系:墨子→禽滑厘→許犯→田系,顯示《墨子·所染》篇對中國文化積淀、文明傳承的原創價值和巨大影響力。墨子“染蒼則蒼,染黃則黃”的名言,對當代治國育人,仍有積極的啟發借鑒意義。
上一篇:《墨子·名言篇·是久與是不久同說》鑒賞
下一篇:《墨子·名言篇·民生為甚欲》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