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文本篇·城守
[備城門]禽滑厘問于子墨子曰①:“由圣人之言,鳳鳥之不出,諸侯叛殷周之國,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強執弱,吾欲守小國,為之奈何?”子墨子曰:“何攻之守?”禽滑厘對曰:“今之世常所以攻者,臨、鉤、沖、梯、堙、水、穴、突、空洞、蟻附、轒辒、軒車②,敢問守此十二者奈何?”
子墨子曰:“我城池修,守器具③,樵粟足,上下相親,又得四鄰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④。且守者雖善,而君不用之,則猶若不可以守也。若君用之,守者又必能乎守者,不能而君用之,則猶若不可以守也。然則守者必善而君尊用之,然后可以守也。”
“凡守圍城之法:城厚以高;壕池深以廣;樓撕修;守備繕利;薪食足以支三月以上;人眾以選;吏民和;大臣有功勞于上者多;主信以義,萬民樂之無窮;不然,父母墳墓在焉;不然,山林草澤之饒足利;不然,地形之難攻而易守也;不然,則有深怨于敵而有大功于上;不然,則賞明可信而罰嚴足畏也:此十四者具,則民亦不疑上矣,然后城可守。十四者無一,則雖善者不能守矣。”
“去城門五步大塹之⑤,高地丈五尺,下地至泉,三尺而止,施棧其中⑥,上為發梁而機巧之⑦,比附薪土⑧,使可道行,旁有溝壘,毋可逾越,而出挑且敗,敵人遂入,引機發梁⑨,敵人可擒。敵人恐懼,而有疑心,因而離。”
〔注釋〕①《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備蟻附》、《迎敵祠》、《旗幟》、《號令》和《雜守》十一篇,是墨家的軍事學論文,敘述墨家守城的技術方法。限于篇幅,茲選錄部分文字,集為一篇,沿用岑仲勉《墨子城守各篇簡注》(中華書局1958年版)的稱呼,名為《城守》。禽滑厘:墨子弟子。《公輸》載墨子謂“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②臨:在城外筑土山,以居高臨下。鉤:鉤城壁攀城。沖:沖撞。梯:以云梯登城。《墨子·公輸》:“公輸般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堙:填塞護城河。水:決水淹城。穴:掘穴壞城。突:突襲城下。空洞:在城墻上挖洞以攻城。蟻附:密集爬城。轒辒:用轒辒車掩護攻城。軒車:車上高懸板屋以窺城,又名望樓車、巢車。③具:具備。④持:持久堅守。 ⑤塹:護城河,壕溝。⑥棧:編板,小橋。⑦上為發梁而機巧之:在上面安裝用機械控制的活動吊橋。⑧比附薪土:依次鋪上樹枝和土。⑨引機發梁:牽引機械,挪開吊橋。
[備高臨]禽子再拜再拜曰:“敢問敵人積土為高,以臨吾城,薪土俱上,以為羊黔①,蒙櫓俱前,遂屬之城②,兵弩俱上,為之奈何?”子墨子曰:“子問羊黔之守耶?羊黔者,將之拙者也,足以勞卒,不足以害城。守為臺城③,以臨羊黔,左右出距,各二十尺,行城三十尺,強弩射之,技機擲之④,奇器投之⑤,然則羊黔之攻敗矣。”
“備高臨以連弩之車,材大方一尺,長稱城之薄厚。兩軸三輪,輪居筐中,重下上筐。左右旁二植,左右有橫植,橫植左右皆圓枘,枘徑四寸。左右縛弩皆于植,以弦鉤弦,至于大弦。弩臂前后與筐齊,筐高八尺,弩軸去下筐三尺五寸。連弩機郭用銅一石三十斤。引弦轆轤收。筐大三圍半,左右有鉤距,方三寸,輪厚尺二寸,鉤距臂博尺四寸,厚七寸,長六尺。橫臂齊筐外,爪尺五寸,有距,博六寸,厚三寸,長如筐。有儀⑥。有屈伸,可上下。為武,重一石,以材大圍五寸。矢長十尺,以繩系于矢端,如弋射⑦,以轆轤卷收。矢高弩臂三尺,用弩無數,出入六十枚,用小矢無留。十人主此車。遂拒寇,為高樓以射敵,城上以答羅矢⑧。”
〔注釋〕①羊黔:土山的基址。②屬:接連。③臺城:編連大木,從城墻橫出的守城設施。又叫行城。④技:巧。岑仲勉謂當讀如“擲”。 ⑤“投”原脫,今以義補。⑥儀:表,用于瞄準。⑦弋射:用繩系在箭上射。⑧羅:收羅。
[備梯]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①,面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子墨子甚哀之,乃管酒懷脯②,寄于泰山③,滅茅坐之④,以醮禽子⑤,禽子再拜而嘆。
子墨子曰:“亦何欲乎?”禽子再拜再拜曰:“敢問守道。”
子墨子曰:“姑無姑無,古有其術者,內不親民,外不約治⑥,以少閑眾,以弱輕強,身死國亡,為天下笑,子其慎之,恐為身災。”
禽子再拜頓首,愿遂問守道,曰:“敢問客眾而勇,堙茨吾池⑦,軍卒并進,云梯既施,攻備已具,武士又多,爭上吾城,為之奈何?”
子墨子曰:問云梯之守耶?云梯者重器也,其動移甚難,守為行城,雜樓相間,以環其中,以適廣狹為度,環中藉幕⑧,毋廣其處。行城之法,高城二十尺,上加堞,廣十尺,左右出距各二十尺;高廣如行城之法。
“為爵穴、熏鼠⑨,施答其外,機沖棧城,廣與隊等,雜其間以鐫劍⑩,持沖十人,執劍五人,皆以有力者。令案目者視敵,以鼓發之,夾而射之,重而射之,技機擲之,城上繁下矢石沙灰以雨之,薪火水湯以濟之⑪,審賞行罰,以靜為故,從之以急,毋使生慮,若此則云梯之攻敗矣。”
“守為行堞,堞高六尺而一等⑫,施劍其面,以機發之,沖至則去之,不至則施之。爵穴三尺而一。蒺藜投必遂而立,以車推引之。置裾城外⑬,去城十尺,裾厚十尺。伐裾之法,小大盡本斷之,以十尺為斷,離而深埋之,堅筑毋使可拔。二十步一殺⑭,殺有一格,格厚十尺。殺有兩門,門廣五尺。裾門一,施淺埋,勿筑,令易拔。城上希裾門而置橛⑮。”
“懸火,四尺一鉤弋⑯。五步一灶,灶門有爐炭,令敵人盡入,熏火燒門,懸火次之。出載而立,其廣終隊。兩載之間一火,皆立而待鼓,而燃火,即具發之。敵人除火而復攻,懸火復下,敵人甚病,故引兵而去,則令吾死士左右出突門擊潰師⑰,令賁士⑱、主將皆聽城鼓之音而出,又聽城鼓之音而入,因素出兵施伏⑲,夜半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惑,有此必破軍殺將。以白衣為服,以號相得⑳,若此,則云梯之攻敗矣。”
〔注釋〕①胼胝(piánzhī):繭子。②管酒懷脯:用竹筒裝酒,懷揣著肉干。 ③寄:及,至。④滅茅:壓著茅草。⑤醮:給對方敬酒。⑥約治:相約治事。 ⑦堙次:塞滿。⑧藉幕:遮幕。⑨熏鼠:借指小孔穴。⑩鐫:鑿 ⑪濟:繼。 ⑫等:齊。 ⑬裾:藩籬,柵欄。⑭殺:殺敵之所。⑮希:望,對著。⑯鉤弋:掛火具的鉤。⑰“突”原作“穴”,據岑仲勉校改。⑱賁士:勇士。 ⑲因:于是。素:數,屢次。⑳以號相得:用口號互相聯絡。
[備水]城內塹外,周道廣八尺。備水謹度四旁高下。城中地偏下,令渠其內。及下地,地深穿之,令漏泉。置測瓦井中,視外水深丈以上,鑿城內水渠。并船以為十臨①,臨三十人,人擅弩,十四有方②,必善以船為轒辒。二十船為一隊,選材士有力者三十人共船,其二十人人擅有方,劍甲兜鍪③,十人人擅矛④。先養材士,為異舍食其父母、妻子以為質,視水可決,以臨轒辒,決外堤,城上為射機疾佐之。
〔注釋〕①并船:合并兩船。②“十”原作“計”,據岑仲勉校改。方:鋤。 ③兜鍪:像今之鋼盔。④“矛”原作“苗”,據岑仲勉校改。
[備突]城百步一突門,突門各為窯灶,灶入門四五尺,為其門上瓦屋,毋令水潦能入門中。吏主塞突門,用車兩輪,以木束之,涂其上,維置突門內,使度門廣狹,令之入門中四五尺。門旁為橐,充灶狀柴艾,寇即入,下輪而塞之,鼓橐而熏之。塞突門①,以車兩輪為辒②,涂其上,以門高下廣狹為度③,令入門中四五尺維置之④,當門者客爭伏門⑤,轉而塞之。為窯容三圓艾者,令其突入伏,人伏傅突一旁,以二橐守之勿離。
〔注釋〕①由“塞突門”至“勿離”一段,舊錯入《備城門》篇,據岑仲勉校移此。“突”原誤為“門”,據岑仲勉校改。②“輪”舊為“走”,據岑仲勉校改。“辒”用以塞敵路。據岑仲勉說。③“門”原誤為“穴”,據岑仲勉校改。④“門”原誤為“穴”,據岑仲勉校改。維置:懸掛。⑤第一個“門”字,原誤為“穴”,據岑仲勉校改。客爭伏門:指敵人搶入守方已設伏的突門。
[備穴]禽子再拜再拜曰:“敢問敵人有善攻者①,穴土而入,縛柱施火,以壞吾城,城壞,城中人為之奈何②?”子墨子曰:“問穴土之守耶?備穴者城內為高樓,以謹候望敵人,敵人為變筑垣聚土非常者,若旁有水濁非常者③,此穴土也,急塹城內穴其土直之④。穿井城內,五步一井,傅城足⑤,高地一丈五尺,下地得泉三尺而止。令陶者為罌,容四十斗以上,固冪之以薄絡革⑥,置井中,使聰耳者伏罌聽之,審知穴之所在,鑿穴迎之。令陶者為瓦竇,長二尺五寸,大圍⑦,中判之,合而施之穴中,偃一、覆一,善涂其竇際,勿令泄,兩旁皆如此,與穴俱前,下迫地,置糠若炭其中⑧,勿滿,炭糠長亙竇,左右俱雜,相如也。穴內口為灶,令如窯,令容七八圓艾,左右竇皆如此,灶用四橐。穴且遇,以桔槔沖之,疾鼓橐熏之,必令明習橐事者勿令離灶口。連版以穴高下廣狹為度,令穴者與版俱前,鑿其版,令容矛,參分其疏數,令可以救竇。穴則遇,以版當之,以矛救竇,勿令塞竇。竇則塞,引版而卻,過一竇而塞之,鑿其竇,通其煙,煙通,疾鼓橐以熏之。從穴內聽穴之左右,疾絕其前,勿令得行。若集客穴,塞之以柴涂,令無可燒版也:然則穴土之攻敗矣。”
〔注釋〕①“敵”原作“古”,據王念孫校改。②“城”舊作“或”,據岑仲勉校改。 ③若:或。④直之:與之相當。⑤傅城足:接近城墻根。 ⑥冪:封。絡革:生革,據張純一說。⑦“大”舊作“六”,據岑仲勉校改。“圍”指抱。⑧若:與。
[備蟻附]禽子再拜再拜曰:“敢問敵人強梁①,遂以附城,后上先斷②,以為法程③,塹城為基,掘下為室,前上不止,后射既疾,為之奈何?”
子墨子曰:“子問蟻附之守耶④?蟻附者將之忿者也,守為行臨射之⑤,技機擲之⑥,擢之,太泛迫之⑦,燒答覆之⑧,沙石雨之,然則蟻附之攻敗矣。備蟻附為懸脾⑨,以木板厚二寸,前后三尺,旁廣五尺,高五尺而折為下磿車⑩,輪徑尺六寸,令一人操二丈四矛,刃其兩端,居懸脾中,以鐵索二縛懸脾上衡⑪,為之機,令有力四人下上之,勿離。施懸脾,大數二十步一⑫,攻隊所在,六步一。”
“為壘答⑬,廣、縱各二丈,以木為上衡,以大麻索編之,染其索涂中,為鐵索,鉤其兩端之懸。客則蟻附城,燒答以覆之,連梃、沙灰皆救之⑭。以車兩走,軸間廣大,以圉范之⑮,融其兩端以束輪,遍遍涂其上⑯,窒中以榆若蒸⑰,以棘為旁,命曰火投⑱,一曰傳燙⑲,以當隊。客則乘隊,燒傳燙斬維而下之⑳,令勇士隨而擊之,以為勇士前行,城上輒塞壞城。”
“城下足為下銳镵弋㉑,長五尺,大圍半以上,皆剡其末㉒,為五行,行間廣三尺,埋三尺,犬牙樹之。為連殳㉓,長五尺,大十寸㉔。梃長二尺,大六寸,索長二尺。椎,柄長六尺,首長尺五寸。斧,柄長六尺,刃必利。答廣丈二尺,其長丈六尺㉕,垂前衡四寸,兩端接尺相覆,勿令魚鱗三,著其后衡中央,大繩一,長二丈六尺。答樓不會者以牒塞㉖,數暴干,答為格,令風上下。堞惡疑壞者,先埋木長十尺㉗,一步一㉘。即壞,釘植㉙,以盧薄押于木㉚,盧薄長八尺,廣七寸,徑一尺,數施一擊而下之㉛,為上下釘而釘之㉜。經一鉤、木樓、壘石㉝。懸答植內,毋植外。柞格,埋四尺,高者十尺,木長短相雜,銳其上而外內厚涂之。行棧懸答㉞。隅為樓,樓必再重。土,五步一,毋下二十壘。爵穴,十尺一,下堞三尺,廣其外。轉壅城上,樓及散與池、革盆,若傅,攻卒擊其后緩失,治。熏火㉟。”
“凡殺蟻附而攻者之法,置薄城外,去城十尺,薄厚十尺。伐薄之法,大小盡本斷之,以十尺為斷,離而深埋堅筑之,毋使可拔。二十步一殺,有格,厚十尺,殺有兩門,門廣五尺,薄門淺埋之㊱,勿筑,令易拔。城上希薄門而置桀㊲。懸火,四步一枳㊳,五步一灶,灶門有爐炭,令敵人盡入,熏火燒門,懸火次之,出載而立,其廣終隊,兩載之間一火,皆立而待,鼓音而燃火,即具發之,敵人辟火而復攻,懸火復下,敵人甚病。敵引師而去,則令吾死士左右出穴門擊潰師,令賁士、主將皆聽城鼓之音而出,又聽城鼓之音而入,因素出兵將施伏,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敵人必惑,破軍殺將。以白衣為服,以號相得。”
〔注釋〕①強梁:強橫,兇暴。②斷:斬。③法程:法式。④蟻附:像螞蟻一樣密集爬城。⑤行臨:守城方在城上臨時搭制的簡易木樓,類似現今建筑用的腳手架,可以站人,居高臨下射擊。⑥技機:又叫擲車,用來拋擲殺傷敵人之物。⑦太泛:滾燙的開水或其他燃燒物。 ⑧答:簾子。⑨懸脾:懸掛的有孔木倉,掩護守城者刺殺爬城敵人。 ⑩下磿車:滑車。⑪據岑仲勉校改。⑫大數:大概。⑬壘答:可以下滑燒敵的簾子。⑭據岑仲勉校改。⑮圉范:固定箍緊。⑯遍遍:密密。⑰窒:充塞。若:或。蒸:柴火。⑱火投:投向敵方的火球。⑲傳燙:可燙傷敵人的流體物。⑳斬維:斬斷牽繩。㉑弋:阻攔人馬通行的柵欄。㉒剡:削尖。㉓連殳:撞擊兵器,竹制。 ㉔“寸”原作“尺”,據岑仲勉校改。㉕“其長”二字舊脫,據岑仲勉校增。㉖會:密合。牒:木片。㉗“長”字據岑仲勉校增。㉘“步”原作“枚”,據岑仲勉校改。 ㉙㉚據岑仲勉校改。㉛數:頻頻。㉜據岑仲勉校改。 ㉝“鉤”字前原衍“經一”二字,今刪。㉞句前原衍“為前行”三字,今刪。㉟㊱據岑仲勉校改。㊲據《備梯》篇校改。㊳枳:指懸掛火具的木樁。
[旗幟]守城之法:木為蒼旗,火為赤旗,薪樵為黃旗,石為白旗,水為黑旗,食為菌旗。死士為蒼鷹之旗,勁士為虎旗,多卒為雙兔之旗,五尺童子為童旗①,女子為姊妹之旗。弩為狗旗,戟為旌旗,劍盾為羽旗,車為龍旗,騎為鳥旗。凡所求索,旗名不在書者,皆以其形名為旗。城上舉旗,備具之官致財物,物足而下旗。
凡守城之法:石有積,樵薪有積,菅茅有積②,萑葦有積,木有積,炭有積,沙有積,松柏有積,蓬艾有積,麻脂有積,金鐵有積,粟米有積;井灶有處;重質有居;五兵各有旗;節各有辨;法令各有貞③,輕重分數各有情;主循道路者有徑。廷尉各為幟,竿長二丈五,帛長丈五,廣半幅者六。
寇附攻前池外廉④,城上當隊鼓三,舉一幟。到水中洲,鼓四,舉二幟。到藩⑤,鼓五,舉三幟。到馮垣⑥,鼓六,舉四幟。到女垣⑦,鼓七,舉五幟。到大城,鼓八,舉六幟。乘大城半以上,鼓無休。夜以火,如此數。寇卻解,輒部幟如進數,而無鼓。
城將為絳幟,長五十尺。四面四門將長四十尺。其次,三十尺;其次,二十五尺;其次,二十尺;其次,十五尺;高無下十五尺。城中吏、卒、民、男、女皆辨異衣章徽,令男女可知。城上吏置之背,卒于頭上。城下吏、卒置之肩,左軍于左肩,右軍于右肩,中軍置之胸。各一。鼓,中軍一,每鼓三、十擊之,有鼓之吏,謹以次應之;當應鼓而不應,不當應而應鼓,主者斬。道廣三十步,于城下夾階者各二其井,置鐵罐。于道之外為屏,三十步而為之圓,高丈,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巷術周道者必為之門⑧,門,二人守之,非有信符,勿行,不從令者斬。
諸守柞格者三出卻敵,守以令召賜食前,予大旗,署百戶邑若他人財物,建旗其署,令皆明白知之,曰某子旗。柞格內廣二十五步,外廣十步,長以地形為度。勒卒中教⑨,解前后、左右,卒勞者更休之。
〔注釋〕①五尺童子:十四歲以下兒童。②菅茅:茅草。③貞:定。④前池外廉:護城河外邊。⑤藩:藩籬。⑥馮垣:城外低墻。⑦女垣:女墻,供窺視用的矮墻。⑧術:城中道路。周道:大道。 ⑨勒:約束。中教:合乎教令。
[號令]安國之道,道任地始①。地得其任則功成,不得其任則勞而無功。人亦如此。備不先具者無以安主。吏卒民多心不一者,皆在其將長。諸行賞罰及有治者必出于公。王數使人行勞賜②,守邊城關塞、備蠻夷之勞苦者,舉其守帥之財用有余、不足③,地形之當守邊者,其器備常多者。邊縣邑視其樹木惡則少用④。田不辟⑤,少食。無大屋、草蓋,少用桑。多財,民好食。為內堞,內行棧,置器備其上。城上吏、卒、養皆為舍道內,各當其隔部。養、什二人。為符者曰“養吏”一人,辨護諸門。門者及有守禁者皆無令無事者得稽留止其旁,不從令者戮。敵人但至,千丈之城必郭迎之,主人利,不盡千丈者勿迎也,視敵之居曲眾少而應之⑥,此守城之大體也。其不在此中者,皆心術與人事參之。凡守城者以亟傷敵為上,其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不明于守者也。能此,乃能守城。
〔注釋〕①任:用。②數:屢。行勞賜:勞軍、犒賞。③舉:舉報,報告。 ④惡:惡劣,缺乏。⑤辟:開辟。⑥居曲:部曲。
[雜守]禽子問曰:“客眾而勇,輕意見威①,以駭主人,薪土俱上,以為羊黔,積土為高,以臨吾民,蒙櫓俱前,遂屬之城,兵弩俱上,為之奈何?”
子墨子曰:“子問羊黔之守耶?羊黔者攻之拙者也,足以勞卒,不足以害城;羊黔之攻,遠攻則遠害,近城則近害,害不至城。矢石無休,左右趣射②,壘為拄后③,望以固,厲吾銳卒,慎勿使顧④,守者重下,攻者輕去,養勇高奮⑤,民心百倍,多執數賞,卒乃不怠。作土不休,遂屬之城,以御云梯之法應之。凡待堙、沖、云梯、臨之法,必廣城以御之;曰不足⑥,則以木槨之⑦,左百步,右百步。繁下矢、石沙、灰以雨之,薪火水湯以濟之,選厲銳卒,慎勿使顧,審賞行罰,以靜為故,從之以急,無使生慮,養勇高奮,民心百倍,多執數賞,卒乃不怠。沖臨梯皆以沖沖之。”
“渠長丈五尺,其埋者三尺,夫長丈二尺。梯渠廣丈六尺,其梯丈二尺,渠之垂者四尺。渠無傅堞五寸。梯渠十丈一。渠答大數,里二百五十八。渠答百二十九。諸外道可要塞以難寇⑧,其甚害者為筑三亭⑨,亭三隅,織女之⑩,令能相救。諸巨阜、山林、溝瀆、丘陵、阡陌、郭門若閻術⑪,可要塞及為徽職,可以跡知往來者少多及所伏藏之處。保民先舉城中官府⑫、民宅、室署,大小調處;保者或欲從兄弟、知識者許之。外宅粟米、畜產、財物、諸可以佐城者⑬,送入城中;事即急,則使積門內。民獻粟米、布帛、金錢、牛馬、畜產,皆為值平價與主券,書之⑭。”
“筑郵亭者圜之⑮,高三丈以上,令倚殺。為臂梯⑯;梯兩臂,袤三尺⑰,連版三尺,報以繩連之⑱。塹再匝⑲,為懸梁。亭一鼓,礱灶。寇烽、警烽、亂烽、傳火,以次應之,至主國止⑳,其事急者引而上下之。烽火已舉,輒五鼓傳,又以火屬之㉑,言寇所從來者少多,毋淹滯㉒。去來屬次㉓,烽勿罷。望見寇,舉一烽。入境,舉二烽。射棲㉔,舉三烽、一籃㉕。郭會㉖,舉四烽、二籃。城會㉗,舉五烽、三籃。夜以火,如此數。守烽者事急。”
“候無過五十,寇至堞,隨去之,無淹滯。日暮出之,令皆為徽職。鉅阜、山林,皆令可以跡者平明而跡,無下里三人。各立其表,城上應之。候出置田表,斥坐郭內外,立旗幟,卒半在內,令多少無可知。即有警,舉外表。見寇,舉次表。城上以麾指之,斥步鼓,整旗以備戰,從麾所指。田者男子以戰備從斥㉘,女子亟走入。即見寇,鼓,傳到城止。守表者三人,更立捶表而望,守數令騎若吏行旁視㉙,有以知其所為。其曹一鼓。望見寇,鼓,傳到城止。”
“斗食㉚,終歲三十六石。三食㉛,終歲二十四石。四食㉜,終歲十八石。五食㉝,終歲十四石四斗。六食㉞,終歲十二石。斗食,食五升。三食,食三升小半。四食,食二升半。五食,食二升。六食,食一升大半。日再食㉟。救死之時,日二升者二十日,日三升者三十日,日四升者四十日,如是而民免于九十日之約矣㊱。城中無食,則為大殺㊲。”
〔注釋〕①輕意:輕視,驕慢。②趣:急促。③壘:壘石,大石。為拄后:在后支撐,做后盾。④無使顧:無使后顧。⑤養勇:培養勇敢精神。⑥曰:如果。⑦槨:包蓋,加固。⑧外道:城外大道。可:可筑。難:阻難。 ⑨害:要害。亭:瞭望亭。⑩織女之:像織女三星呈三角形排列。⑪閻術:術閻,里門。⑫舉:取。 ⑬佐城:幫助守城。⑭值:估定價值。⑮郵亭:烽燧守望之所。 ⑯臂梯:有臂之梯。⑰“袤”原作“長”,據岑仲勉校改。 ⑱報:往復纏繞。⑲“匝”原作“雜”,據岑仲勉校改。⑳主國:國都。 ㉑屬:繼。㉒據岑仲勉校改。㉓去來屬次:敵人來往行蹤不定。 ㉔射棲:敵矢可達城郭。據岑仲勉校改。㉕籃:大筐籠。㉖郭會:到外城。㉗城會:到內城。㉘田者:在田間耕作的農民。㉙旁視:四處巡視。㉚斗食:每日一斗,每日兩餐,每餐五升,一年三十六石。㉛三食:三分斗而日食其二,每餐食三升小半,一年二十四石。㉜四食:四分斗而日食其二,每餐食二升半,一年十八石。㉝五食:五分斗而日食其二,每餐食二升,一年十四石四斗。㉞六食:六分斗而日食其二,每餐食一升大半,一年十二石。㉟日再食:一日兩餐。㊱約:節約。㊲據岑仲勉校改。殺:減。
“寇近,亟收諸離鄉金器若銅鐵及他可以佐守事者①。先舉縣官室居、官府不急者②,材之小大、長短及凡數③,即急先發④。寇薄⑤,發屋⑥,伐木,雖有請謁⑦,勿聽。入柴,勿積魚鱗參,當隊⑧,令易取也。材木不能盡入者燔之⑨,無令寇得用之。積木,各以長短、小大、惡美形相從,城四面外各積其內,諸大木者皆以為關鼻⑩,乃積聚之。”
“城守,司馬以上父母、昆弟、妻子有質在主所,乃可以堅守。署都司空⑪、大城四人,候二人,縣候、面一⑫,廷尉、次司空、亭一人。吏、侍守所者,材足⑬、廉信、父母昆弟妻子有在葆宮中者,乃得為侍吏。諸吏必有質,乃得任事。守大門者二人,夾門而立,令行者趣其外⑭。各四戟,夾門立,而其人坐其下,吏日五閱之,上逋者名。”
“池外廉有要、有害,必為疑人,令往來行夜者射之,誅其疏者。墻外水中為竹箭。箭尺廣二步,箭下于水五寸,雜長短,前外廉三行,外外向,內亦內向。三十步一弩廬,廬廣十尺,袤丈二尺。百步一隊,隊有急,亟發其近者往佐,其次襲其處⑮。守節⑯:出入使,主節必疏書⑰,署其情⑱,令若其事⑲,而須其還報以檢驗之⑳。節出:使所出門者,輒言節出時操其名。閣通守舍,相錯穿室。治復道,為筑墉,墉善其上。”
“取蔬,令民家有三年蓄蔬食,以備湛旱㉑、歲不為㉒。常令邊縣豫種蓄芫、芒、烏喙、椒葉,外宅溝井可填塞,不可,置此其中。安則示以危,危則示以安。寇至,諸門戶令皆鑿而類竅之㉓,各為二類,一鑿而屬繩,繩長四尺,大如指。寇至,先殺牛、羊、雞、狗、鳧、雁、彘,皆剝之,收其皮革、筋、角、脂、腦、羽。”
“吏槚、桐、栗厚,簡為衡柱,事急,卒不可遠,令掘外宅林,課多少,若治城為擊。為鐵鈀,三隅之,重五斤以上㉔。諸林木渥水中㉕,無過一筏㉖。涂茅屋若積薪者,厚五寸以上。吏各舉其部界中財物可以佐守備者上㉗。”
“有讒人,有利人,有惡人,有善人,有長人,有謀士,有勇士,有巧士,有死士㉘,有內人者,外人者,有善愛人者,有善斗人者㉙,守必察其所以然者,應名乃納之。使人各得其所長,天下事當。均其分職,天下事得。皆其所喜,天下事備。強弱有數,天下事具矣。”
“民相惡若議吏,吏所解㉚,皆札書藏之,以須告者之至以參驗之。睨小五尺不可卒者,為署吏,令給事官府若舍。壘石、厲矢、諸材器用皆謹部,各有積分數。為軺車以枱㉛:盛矢以軺車,輪轂廣十尺,轅長丈,為三幅,廣六尺。為板箱,長與轅等,高四尺,善蓋上,治中,令可載矢。”
子墨子曰:“凡不守者有五:城大人小,一不守也。城小人眾,二不守也。人眾食寡,三不守也。市去城遠,四不守也。蓄積在外,富人在墟,五不守也。率萬家而城方三里。”
〔注釋〕①離鄉:邊境鄉鎮。②舉:查勘登錄。③凡數:總數。 ④發:征收。 ⑤薄:迫近。⑥發屋:拆毀房屋。⑦請謁:托私情請求照顧緩辦。⑧當隊:當路。 ⑨燔:燒。⑩關鼻:一端穿孔可以繩系連。 ⑪署:置。⑫面一:每面各一人。 ⑬材足:有充足的才能,有能力。 ⑭趣:快走。⑮襲:繼。⑯守節:太守之符節。⑰主節:掌管符節之吏。疏書:書寫。⑱署:記載。⑲若:如,符合。⑳須:等待。㉑湛:久雨。㉒歲不為:年景不好,五谷不成。 ㉓類竅:穿孔。 ㉔據岑仲勉校改。㉕渥:浸漬。㉖筏:排。 ㉗㉘㉙據岑仲勉校改。 ㉚解:辯護。㉛軺車:輕小便捷的馬車。
【鑒賞】《城守》選錄《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備突》、《備穴》、《備蟻附》、《旗幟》、《號令》和《雜守》等篇文字,內容屬于墨家的軍事學說,論述墨家積極防御戰的戰略戰術和守城的技術方法。
《墨子》城守篇的特色,是總結小國小城人民積極防御戰爭的規律。它通過守城戰斗的軍隊編制、武器裝備、工程構筑和戰斗過程,論述積極防御的戰略戰術,在中國軍事學說史上有重要價值。
《墨子》城守篇,是中國古代積極防御戰的經典,跟主要討論進攻戰規律的《孫子兵法》,恰成古代軍事學說中的雙璧,相輔相成,互為補充。墨家積極防御的軍事學說,在當代中國和世界,具有更為特殊的現實意義。從本質上說,人民要保衛自己的和平生活與勞動成果,只有實施積極防御的戰略戰術。
《備城門》論述的戰略形勢,是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其論敵我力量對比說:“客(敵)攻以隊,十萬之眾。”說明“守小城”的戰略抉擇,是在嚴峻的軍事形勢下被迫做出的,需要巨大的戰略勇氣和充分的戰術準備。
反映大國進攻戰規律的《孫子兵法》,屢言野戰軍調動,《作戰篇》說,“凡用兵之法”,“帶甲十萬”,“日費千金,然后十萬之師舉矣”。《用間篇》說:“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孫子兵法》所說的情況,跟墨子所說防御戰的若干細節相符。
攻者為強國大國,擁十萬精兵,守者為弱國小國,止萬家之民,這種攻守雙方力量對比的形勢,反映了當時進攻和防御戰的一般情況,具有典型性。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的戰略形勢下,最佳選擇是結成最廣泛的抗戰守城統一戰線,把小城人民保家衛國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并發揮到極致。
《備城門》論述在“大攻小、強執弱”的形勢下,積極準備,爭取防御戰勝利的戰略戰術,重點論述城門城墻的守備技術和方法。其中“引機發梁”,即用滑車牽引的活動吊橋,以及轉射機、擲車,即運用杠桿原理制造的拋射投擲機械等,頗能代表墨家手工業工匠集團的技術水平和智慧特色。
《備城門》載,禽滑厘就當時軍事形勢詢問墨子說:“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強執弱。吾欲守小國,為之奈何?”墨子時代,齊晉楚越四大國對峙,四分天下。《非攻下》載墨子說:“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節葬》也記載墨子曾說:“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齊晉之君,此皆砥礪其卒位,以攻伐兼并。”
當時齊晉楚越四大國稱霸。前45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大諸侯國有齊、秦、楚、越、韓、趙、魏、燕等八個,小國有宋、魯、鄭、衛、莒、鄒、杞、蔡、郯、任、滕、薛、曾等十多個。大諸侯國不斷進行兼并戰爭,攻城略地,矛頭指向周邊小國。在中國走向統一的過程中,這種現象雖屬不可避免,但確也給小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
戰略任務“守小國”,是墨家從“兼愛”理想出發,根據“大攻小,強執弱”的軍事形勢,采取的戰略抉擇。墨者胸懷抑強扶弱的俠義心腸,其戰略任務,是最大限度利用小國弱國的人力物力,采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削弱攻掠一方的有生力量,爭取小國弱國防御戰的勝利。
在“大攻小,強執弱”的軍事形勢下,完成“守小國”的戰略任務,必須具備主觀條件。墨家主張小國居民居安思危,積極備戰。《備城門》說,當敵人以“十萬之眾”,用“臨、鉤、沖、梯、堙、水、穴、突、空洞、蟻附、轒辒、軒車”等各種戰法,氣勢洶洶地來攻城時,應清醒分析守城戰斗的有利形勢,以及堅守勝圍的條件。
墨子說:“我城池修,守器具,樵粟足,上下相親,又得四鄰諸侯之救,此所以持也。”城墻厚高,守城器械齊備,柴草糧食儲備充足,這是物的因素。內部團結,得道多助,是人的因素。憑借人和物兩種因素,爭取守城戰斗的最后勝利。
正確認識軍事形勢,對戰略大局心中有數,做好充分的物質準備和精神準備,就可對可能發生的變故,應付自如。在“大攻小,強執弱”的形勢下,要想“守小國”,所憑借的優勢條件,就是小國小城人民人力的充分發揮,及對各種積極因素的充分調動。
《備城門》說:“敵人為穴而來,我急使穴師選士,迎而穴之,為之具內弩以應之。”“穴師”是專精開挖洞穴坑道的技師。在戰時組織各種手工業技工、技師,利用專業特長,構筑軍事工程設施,實行各種特殊的戰斗方式。
墨者注意團結內部,爭取外援,擴大守城統一戰線。《備城門》說:“上下相親”,“吏民和”、“主信以義,萬民樂之無窮”。《備城門》說:“得四鄰諸侯之救。”這是爭取外援。墨者盡人力堅守勝圍,把局部小國、小城的有限人力發揮到極致,是古代戰爭史上的奇跡。
墨家依靠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手工業技術和施工技巧,為守城戰斗設計制造了許多武器、器械,筑城墻,建城門,通過精確設計,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和消滅敵人。這是墨家積極防御的軍事思想。
墨者是工匠師、技術家的團體,是當時制造先進防御裝備的專家,發明創造甚多。如“轉射機”、“技機”、“擲車”、“射機”等,均是利用杠桿原理拋擲石彈的戰具,是古炮的原型。其他諸如城市防御工程主體城墻,城門洞,城門城閘機關,城上觀察、指揮和戰斗設施,城外圍觀察通訊設施,壕池(護城河)內外明暗障礙物“柞格”,以及在城外設置陷阱,城墻內埋設反坑道戰的監聽設施,城墻上設置收羅敵箭和必要時燒敵的“渠答”,在街巷通設置“里門崗亭”等,均匠心獨具,考慮周密。
《備高臨》,敘述擊破敵人用筑高臺攻城的方法。禽滑厘問,敵人堆土為高臺,比我城高,用柴草和土做掩體,不斷向我城靠近,用弩向我射擊,該如何?墨子說,敵人筑土臺攻城,是笨拙的戰法,“足以勞卒,不足以害城”。
只要在城上臨時搭起高臺,用“強弩射之,技機擲之,奇器投之”,敵筑高臺攻城之法便可破。其中所述“連弩車”體形龐大,結構復雜,使用帶輪軸的簡單機械牽引弓弦,回收弓矢,一次可出入弓矢六十枚,在當時是一種威力強大的武器。
《備梯》敘述抵御敵方云梯攻城的方法,修筑高于城墻的臨時設施,用拋擲器械投擲矢石沙灰,以機發劍,投擲火把,以車推引蒺藜投,并在城外置藩籬等。
《備水》敘述防備和抵御敵方以水攻城的方法:城內開挖排水溝、用船隊決堤放水等。
《備突》敘述防備和抵御敵方襲擊突門的方法:堵塞突門,鼓橐熏敵等。
《備穴》敘述防備和抵御敵方坑道戰的方法:在城內建高樓瞭望監視敵人,用“罌聽”審知敵方筑坑道的方向,鑿坑道迎擊,鼓橐熏敵,用杠桿利劍沖擊,用鐵鉤拒鉤敵,短兵相接等。
《備蟻附》敘述防備和抵御敵方像螞蟻一樣密集爬城的方法:居高臨下拋射投擲,用開水澆,用火簾燒,拋灑沙石。戰士隱藏在木倉中,用滑車牽引,刺殺爬城敵人等。
《旗幟》敘述守城軍隊的旗幟、鼓、著裝、徽章、信符等軍事符號的含義和使用方法等。
《號令》敘述“凡守城者,以急傷敵為上”的積極防御思想,以及守城軍隊的紀律、法規、禁令、獎懲辦法,人員布防和處理上下級關系的原則、方法,征集民財的措施等。
《雜守》敘述防備和抵御敵方筑土臺攻城的方法,烽火、徽幟的管理辦法,征集民財的措施,圍城危機時的節食方法,城防工程設施,以及廣納人才、充分發揮人力作用、以利守城戰斗的方法。
墨家積極防御的戰略戰術,是多層次的立體結構。《備城門》諸篇,是積極防御戰的經典,是中華民族對軍事學術的杰出貢獻。
上一篇:《墨子·名言篇·同異交得》鑒賞
下一篇:《墨子·文本篇·大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