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名言篇·凡興利,除害也
《大取》凡興利,除害也,其類在漏壅。
【鑒賞】“凡興利,除害也”的名言,體現利害互相依賴、互相轉化的辯證哲理,是積極有為的實踐哲學原則。
這句話整體意思是,凡興辦對人民有利的事,都包含革除對人民有害的因素。類似的例子是,興修水利,包含革除水害。“壅”,指堵擋洪水的堤壩。
清儒曹耀湘解釋說,漏,潰也;壅,塞也;“治堤防者,所以塞水之潰溢。除水之害,即以興水之利。推之凡為人興利者,但除其害,而利自在也。”《周禮》鄭注,壅,謂堤防止水者也。
《大取》與“凡興利,除害也,其類在漏壅”表達式并列,共有13個同類例句。用公式表示,則為:“所有S是P,其類在S1。”或用《經下》的表達格式,可以說:“所有S是P,說在S1。”
《史記·滑稽列傳》載:魏文侯(前445—前396在位)時,西門豹為鄴令,先清除百姓“為河伯娶婦”之害,后“發民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使民“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給足富”。“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澤流后世,無絕已時。”這是《大取》“凡興利,除害也”命題的應用事例。用《大取》的表達格式,可以說:“凡興利除害也,其類在西門豹治鄴。”用《經下》的表達格式,可以說:“凡興利除害也,說在西門豹治鄴。”
為天下“興利除害”,是墨家學派學術活動的宗旨和目的,也是其出發點和落腳點。《兼愛下》說:“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這是墨家學派創造性和批判性的思想根源。
《魯問》載,墨子將周游列國,游說諸侯,宣傳學說。學生魏越問墨子:“您將要見到四方的君主,您將先說什么呢?”墨子說:“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憙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即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而從事焉。”
這里從“國家昏亂”到“務奪侵凌”,是墨子面臨的戰國課題,是當時社會政治倫理和宇宙人生的重要難題。其中都包含“興利”和“除害”兩個對立方面。“尚賢、尚同”是“興利”;“國家昏亂”是應清除的禍害。“節用、節葬”是“興利”;“國家貧”是應清除的禍害。
墨子選擇這十大難題,作為研究主題,提出從《尚賢》到《非命》十大論題的論證,其中都貫穿立和破、建設和批判兩個對立方面,表現了墨學“興利除害”的創造與批判精神。
上一篇:《墨子·文本篇·兼愛》鑒賞
下一篇:《墨子·名言篇·利中取大,害中取小》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