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名言篇·儉節則昌,淫逸則亡
《辭過》凡此五者,圣人之所儉節也,小人之所淫逸也。儉節則昌,淫逸則亡。此五者,不可不節。夫婦節而天地和,風雨節而五谷孰,衣服節而肌膚和。
【鑒賞】墨子“儉節則昌,淫逸則亡”的名言,是從無數盛衰興亡的事實中總結出來的歷史規律,具有極其重要的警戒啟示作用。
原文“五者”,指衣食住行和男女(夫婦)五個方面。“儉節”,即節儉。“淫逸”,奢侈放縱。
這里整段話的意思是,對于衣食住行和男女(夫婦)五個方面欲望的滿足,圣人提倡節儉,小人奢侈放縱。提倡節儉能昌盛,奢侈放縱會衰亡。這五方面不能沒有節制。夫婦生活節制,陰陽調和。風雨調節,五谷豐收。衣服節制,身體舒適。
圣人,指道德水平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品質水平低下的人。墨子把節儉美德歸之于圣人的主張。把淫逸丑行歸之于小人的作為。而昌盛和衰亡,則是節儉和淫逸的必然結局。這個論點,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從哲學理論說,“儉節則昌,淫逸則亡”的名言,貫徹了辯證法的適度觀點。度是質和量的關節點。適度,就是適中,有分寸。“儉節則昌,淫逸則亡”的名言,出于《辭過》篇。“辭過”二字的意思,是排除過分,反對過分。“辭”,是推辭,不要。“過”,是過分,過失,過錯,錯誤,特指衣食住行和男女(夫婦)五方面的過失。
墨家中有熟悉軍民兩用手工業技巧的工匠,有時承攬防御戰工程和軍事器械制造,辛苦勞累,他們會適量喝酒,以緩解疲勞。墨子是贊同這一點的。《備梯》載,禽滑厘在墨子門下三年,體力和腦力勞動繁重,手掌足底長滿老繭,面部烏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墨子憐憫心痛,以竹管盛酒,懷揣肉干,到泰山上席茅而坐,飲酒談心。墨子問禽滑厘:“亦何欲乎?”意即還有什么欲望?
墨子強調用理智支配行為,主張適當滿足人的生理欲望。漢劉向《說苑·反質》載墨子說:“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為可長,行可久。先質而后文,此圣人之務。”吃飽、穿暖、安居,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再追求美麗快樂的享受,社會才能長治久安。
墨家適當滿足欲望的“適欲說”,主張滿足欲望要適宜有度,有節制,合分寸,蘊涵著豐富哲理。《經下》第145條說:“無欲惡之為益損也,說在宜。”《經說下》解釋,“所有欲惡都是有益的”,或認為“所有欲惡都是有損的”,這兩種論點都是不對的,論證的理由在于,欲惡的滿足要適度,有節制,有分寸。
有人特別愛吃,但吃過多粟米食品,會傷害身體,因而并非“所有欲惡都是有益的”。有些欲望滿足,不會傷害身體、減損壽命,如適量喝酒,對人有益,因而并非“所有欲惡都是有損的”。墨家批評“所有欲惡都是有益的”和“所有欲惡都是有損的”兩種論點,指出這二者會分別導致縱欲主義和禁欲主義。墨家的適欲說,指有分寸、有節制地滿足生理欲望,不會傷生損壽,有利身體健康,延年益壽。
《經上》第76條說:“訛,窮知而懸于欲也。”《經說上》解釋,人的言行之所以會犯錯誤,是由于沒有受理智支配,而受欲望支配的結果。例如某甲想喝毒酒,理智不知道毒酒的害處,這是理智的罪過。假若理智上很慎重,并沒有忽視毒酒的害處,但還是想喝毒酒,那么他喝毒酒就像吃肉干一樣,這種錯誤是由于受欲望支配,而不是受理智支配的結果。
某乙對搔馬是否會被馬踢傷,在事前不能確知,他只是想搔就搔了,理智上所持有的懷疑,并不能制止他想搔馬的欲望,這時如果他真的被馬踢傷了,這種錯誤同樣是由于受欲望支配,而不是受理智支配的結果。
某丙對到墻外去是否會受到傷害,在事前不能確知,即使去了能拾得錢幣,也不貿然而去,這是以他在理智上所持有的懷疑,來制止他想拾得錢幣的欲望,這種理智上的慎重態度,可以使他避免受到傷害。
考慮“人的言行之所以會犯錯誤,是由于沒有受理智支配,而受欲望支配的結果”這一道理,某甲吃肉干是由于欲望,而不是由于理智的聰明,喝毒酒是由于欲望,而不是由于理智的愚蠢。某乙所干的(搔馬)和某丙所不干的(不去墻外),都只是在理智上對自己行為的后果和利害有疑問,算不上深刻的智謀。墨家主張行為受理智支配,不受欲望支配,是少犯錯誤的理性方法,是認識論上的唯理論。
墨子肯定人天生必有情欲。《辭過》載墨子言,所有活動在天地間,包容于四海內的事物,天地的本性,陰陽的調和,都是自然的存在,即使最圣明的人也不能改變。怎么知道是這樣呢?圣人解釋說,天地稱為上下,四季稱為陰陽,人性稱為男女,禽獸稱為雄雌。這確實是天地間的本性,即使古代圣王也不能改變。
這是肯定從自然到社會,從無機物、動物到人類,普遍存在著矛盾、對立統一的現象,其中包括男女對立調和的本性。墨子叫“人情”,又叫情欲。狹義的情欲,指對異性的欲望。廣義的情欲,指欲望,即想達到某種目的的愿望。
墨子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權利,即生存權。《尚賢中》載墨子說:“民生為甚欲。”人民最大的欲望,是生存,生存權是廣大人民的根本權利。《非樂上》載墨子說,人民有三大憂患:饑餓得不到食物,寒冷得不到衣服,勞苦得不到休息。《尚賢下》載墨子說,賢人之道是,有力趕緊幫助人,有財盡力分給人,有學問耐心教導人,使人民饑餓時能得到食物,寒冷時能得到衣服,混亂時能得到治理,從而世代得以安生。這充分表現了墨學的人民性,滲透著以民為本的思想。
墨子說:“富貴者奢侈,孤寡者凍餒。”統治者的縱欲和“暴奪”(暴力掠奪),導致人民饑寒交迫。墨子尖銳批判統治者在衣食住行男女等方面的縱欲。穿衣,是為“適身體,和肌膚”,但“當今之主”,“其為衣服,非為身體,皆為觀好”。吃飯,是為“增氣充虛,強體適服”,但統治者“厚作斂于百姓,以為美食”。
節儉涉及的哲學理論,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生態倫理、環境倫理、處世倫理等,都關系國家、民族和個人的盛衰興亡。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歷來有提倡節儉的傳統。《荀子·富國》說:“墨術誠行,則天下尚儉。”李商隱《詠史》詩說:“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體現出墨子“儉節則昌,淫逸則亡”這一名言的深遠影響。
上一篇:《墨子·名言篇·兩而無偏》鑒賞
下一篇:《墨子·文本篇·修身》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