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墻
據說在唐朝時期,有一位不知來歷的高僧,到福建地區傳經布法,住在一所寺廟里。在寺院的旁邊,有一家菜館,時常飄出一種異樣的香味。這位高僧非常喜歡美食,走南闖北不知道吃了多少美味佳肴,但唯獨沒有聞過這一道菜肴的香味,不免有些蠢蠢欲動,把正事都忘記了。終于有一天,和尚按捺不住香味的誘惑,從墻上跳過去,一飽口福,以至于破了佛門的戒規。后來,傳說的人多了,有人便給這道菜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叫“佛跳墻”。
還有一個說法,佛跳墻這道名菜是一位叫鄭春發的廚師發明的。鄭春發是清朝人,曾經在布政司周蓮府中當廚師。有一天,當地最大的錢莊老板請周蓮赴宴,錢莊老板娘有一手絕妙的烹調技藝。這一次,丈夫特地囑咐她顯顯身手,趁機巴結一下布政司周蓮。老板娘使出渾身解數,最后還拿出了看家本領,效法古人,用酒壇子煨了一鍋菜。此菜上席后,一打開壇蓋,立刻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欲滴。眾人狼吞虎咽,風卷殘云,吃了個底朝天,仍然不想放下筷子。
回府之后,周蓮叫來鄭春發,向他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這道菜的形態和滋味。鄭春發很有心機,暗中記下了這番話,后來根據周蓮所講的用料、烹制方法和菜肴的色香味形諸般特點,反復試制,不斷調整,終于燒出了這道菜。端上桌子后,周蓮不吃則已,一吃便拍桌叫絕,連聲夸獎鄭春發心靈手巧,沒有辜負自己的栽培。不過,鄭春發并不滿足于依樣畫葫蘆般的制作,以后他又不斷琢磨,在選擇主料上不拘一格,還增添了一些山珍海味作為輔料,經過多道復雜的工序,最后用紹興酒細細煨制,效果大大超過了錢莊老板娘所做的菜。
世道滄桑,人生難料,后來周蓮丟了官,家道也衰落了。鄭春發離開布政司衙門,為了討生活,便開設了一家菜館,取名叫聚春園,并將多年研制的這道菜肴拿出來,作為招牌菜經營,不久便聲名遠播。他想給這道菜取個名字,但一直都沒有想到合適的。
有一天,幾位秀才慕名而來,點名要品嘗那道被傳得神乎其神的名菜。當店小二捧出一個陳酒壇子,請客人啟蓋享用時,幾個秀才不但不理睬,反而對著那個舊壇子嘲笑一翻。殷勤的店小二上去打開壇蓋,那足足燜了半天的香氣,頓時撲鼻而來。輕狂的秀才們立刻收斂起嬉皮笑臉的樣子,端正架勢,伸著腦袋,不停地吸著鼻子,口水流了一地,嘴里連連稱奇。
其中有一位秀才,夸張地說:“要是佛祖聞到這道菜的香味,一定也會跳墻過來,破戒偷嘗一番。”隨后問菜名,店小二答是“壇子煨菜”,秀才連連擺手搖頭,說這個名稱太俗氣,一點兒也不雅,配不上這道名菜,于是即興吟道:“壇啟菜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
眾人齊聲喝彩,從此將此菜命名為“佛跳墻”,并流傳了下來。
上一篇:《烏鴉與孔雀》故事簡介
下一篇:《傣族潑水節》故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