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點撥·對比描寫名言大全
技法解說
在寫作中,運用對比手法,有利于更好地展示人物形象。人物的個性是這個人區別于其他人的獨特性格,這種區別在對比中能顯得特別突出和鮮明。沒有對比,便沒有區別,也就難以顯示個性。所以對比法是通過人與人之間或同一人物不同方面的對比,從而突出人物鮮明個性的一種寫法。通過它可以反映出先進和落后、高尚和卑賤、優秀和不良。
如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 中的對比描寫非常精到,其中主要有于勒由窮到富,由富到窮的大起大落的對比,有菲利普夫婦對于勒三次態度的對比,前兩部分竭力渲染他們盼望于勒歸來,真是望眼欲穿,焦急萬分,恨不得立刻相見,呼之而出; 而到第三部分,當菲利普夫婦在海輪上真的見到窮困潦倒的于勒時,卻如臨大敵,視若毒蛇猛獸,躲之唯恐不及,避之唯恐不遠。除此以外,小說還安排了菲利普的懦弱無能與克拉麗絲的尖刻潑辣的對比,若瑟夫的善良誠實與父母冷酷虛偽的對比。小說通過不同角度的對比,把菲利普夫婦這對被金錢腐蝕得體無完膚的市儈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運用對比方法寫人,一般有四種情況:
第一種是同一個人前后相比,表里、言行等進行對比。例如《故鄉》 一文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刻畫人物的變化,少年閏土是一位小英雄,他活潑、勇敢、聰明能干、無憂無慮、熱愛生活,中年閏土像是一位木偶人,他衰老、麻木、遲鈍、貧窮、少言寡語。通過對比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國農村的社會現實,揭露了舊社會對人身心的摧殘,表達作者對舊社會的徹底否定和對新生活的熱烈追求。
再如《祝福》 中祥林嫂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受著反動政權、族權、夫權、神權的重重壓迫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在這些重壓之下她的境況越來越壞,她的外貌和精神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作者用對比手法表現了這種變化。當她第一次死了丈夫來到魯鎮幫工時,雖“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 第二次死了丈夫再到魯鎮時,“兩頰已消失了血色”。而當她被趕出魯家,淪為乞丐后,臉色是“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氣,仿佛是木刻似的”,眼睛也呆滯無光,已經接近死亡了。
第二種是對一個人的認識前后的對比,來說明這個人的品質。如《阿長與 〈山海經〉》 中,“我” 開始不喜歡長媽媽,認為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但通過她給 “我” 買 《山海經》 一事,“我” 深深地被她淳樸、關心孩子的一顆善良之心所感動。前后對比,表現出長媽媽的善良淳樸。
第三種是一個(類) 人同另一個(類) 人對比,突出歌頌其中一個(類) 人。如 《藤野先生》 中作者寫日本 “愛國青年”尋釁是為了和藤野先生的不懷民族偏見,真誠幫助 “我” 作對比,突出先生的高尚品質。
第四種是情節的突然轉折,能使人物形象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得到更深刻更完整的展現。
運用對比的方法寫人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要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主要特點。
第二,要寫出人物的真實表現,不要捏造事實,采用拔高或貶低的方法。
總之,對比手法具有獨特的藝術效果,是由于它根植于生活之中,是生活中的辯證規律的反映。恩格斯在評論拉薩爾的劇本時說過: “但是我覺得人物的性格不僅僅表現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現在他怎樣做; 從這方面看來,我認為如果把各個人物描繪更加鮮明些,把他們對比得更加突出些,劇本的思想內容是不會受到什么損害的。” 恩格斯的這段話啟示我們: 應該從作品的對比的藝術描寫中展示人物形象特征,反映作者的愛憎感情,表現作品的思想傾向。
所以,對比手法運用得好,確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運用時也要注意明確對比的目的,從而襯托出所要表達的主要內容,切實為中心服務。
例文點評
弟 弟
張愛玲
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點都不。從小我們家里誰都惋惜著,因為那樣的小嘴,大眼睛與長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臉上,簡直是白糟蹋了。長輩就愛問他: “你把眼睫毛借給我好不好? 明天就還你。” 然而他總是一口回絕了。有一次,大家說起來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問道: “有我好看么?” 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虛榮心。
他妒忌我畫的圖,趁沒有人的時候拿來撕了或涂上兩道黑杠子。我能夠想象他心里感受的壓迫。我比他大一歲,比他會說話,比他身體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
一同玩的時候,總是我出主意。我們是 “金家莊” 上能征善戰的兩員驍將,我叫月紅,他叫杏紅,我使一柄寶劍,他使兩只銅錘,還有許許多多虛擬的伙伴。開幕的時候永遠是黃昏,金大媽在公用的廚房里冬冬切菜,大家飽餐戰飯,趁著月色翻過山頭去攻打蠻人。路上偶爾殺兩頭老虎。劫得老虎蛋,那是巴斗大的錦毛球,剖開來像白煮雞蛋,可是蛋黃是圓的。我弟弟常常不聽我的調派,因而爭吵起來。他是 “既不能命,又不受令” 的,然而他實在是秀美可愛,有時候我也讓他編個故事: 一個旅行的人被老虎追趕著,趕著,潑風似的跑,后頭嗚嗚趕著——沒等他說完,我已經笑倒了,在他腮邊吻一下,把他當個小玩意。
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讀的時候多,難得回家,也不知道弟弟過的是何等樣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見他,吃了一驚。他變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凈的藍布罩衫,租了許多連環圖畫來看。我自己那時候正在讀穆時英的 《南北極》 與巴金的 《滅亡》,認為他的口味大有糾正的必要,然而他只晃一晃就不見了。大家紛紛告訴我他的劣跡,逃學、忤逆、沒志氣。我比誰都氣憤,附和著眾人,如此激烈地詆毀他,他們反而倒過來勸我了。
后來,在飯桌上,為了一點小事,我父親打了他一個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飯碗擋住了臉,眼淚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來道: “咦,你哭什么? 又不是說你! 你瞧,他沒哭,你倒哭了!” 我丟下了碗沖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閂上了門,無聲地抽噎著。我立在鏡子前面,看我自己抽動的臉,看著眼淚滔滔流下來,像電影里的特寫。我咬著牙說: “我要報仇。”
浴室的玻璃窗臨著陽臺,“啪” 的一聲,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彈回去了。我弟弟在陽臺上踢球。他已經忘了那回事了。這一類的事,他是習慣了的。我沒有再哭,只感到一陣寒冷的悲哀。
點評:
本文通過印象的追憶和姐弟間關系來寫人物,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對比手法的運用。文中所采取的對比,并不僅僅是姐弟兩人外貌、氣質、態度的對比,也是作者記敘中場景和感受的對比。多年游戲中那種熱烈、歡快和自由自在,與后來環境的冷酷、人物的冷漠,處處形成鮮明對照。作者寫了人物、人物的變化,更寫了人物身處環境的力量,其中不變的,唯有她對弟弟的愛。前半部分表現為直接的疼愛和寬容,后半部分則表現為氣憤、憂慮和深深的悲哀。
人,又少了一個
聶華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個骨瘦如柴的女人來到我家門前。
她頭發蓬亂,臉色蒼黃,穿著一件空蕩蕩的破舊花棉襖,和一條褪色的灰布褲子,手中提著一個白布口袋,她輕輕推開我家虛掩的大門,縮縮瑟瑟地探進頭來。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要點米。我的孩子餓得直哭!”她沒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紹下去: “我也是大學畢業的。哪,你看。” 她抖著手由內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證來。“這上面都寫著的,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過她的身份證。那是一個富態的中年女子的照片: 光亮細碎的頭發,整整齊齊地貼在頭上,淡淡的雙眉,彎在那一雙滿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還盤著一個蝴蝶花扣。
我端詳著那照片的時候,她就一個人絮絮叨叨地講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個人帶著四個孩子,飽一天,餓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錢,喝稀飯都不夠! 孩子們餓得抱著我哭,我只有厚著臉皮出來討點米。我只要米,不要錢。我不是叫花子。我是憑一雙手吃飯的人! 太太! 唉! 我真不好意思,我開不了口,我走了好幾家,都說不出口,又退出來了! 我怎么到了這一天!” 她撩起衣角來拭眼淚。
我將她的口袋裝滿一袋米。她抖動著兩片龜襲的嘴唇說道:“這怎么好意思? 您給我這么多! 這怎么好意思! 謝謝,太太。我不曉得怎么說才好。我——我真想哭!” 她淌著淚背著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見了那個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的家門前。我打那兒經過。她皺縮得更干更小了! 佝僂著背,靠在門框上。臉上已經沒有三年前那種羞怯的神情了。咧著一嘴黃牙,陰森森地笑著。用一種熟練的討乞聲調高聲叫道: “太太,做做好事,賞一點吧! 太太,做做好事,賞一點吧!”
只聽見門內當啷一響,是金屬落地的聲音。接著是一聲吆喊: “一角錢拿去! 走,走,誰叫你進來的?你這個女人,原來還自己洗洗衣服賺錢,現在連衣服也不洗了,還是討來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 “再賞一點吧,太太,一角錢買個燒餅都不夠!”
“咦,哪有討飯的還討價還價的? 走,走,在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樣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開了: “再給我一點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臟了,再多給一點!”
砰地一聲,大門被踢上了。那女人回過頭來,冷笑了一聲,然后漠然地望了我一眼。她已經不認得我了!
點評:
文章通過細節描寫和人物個性化的語言及動作的描寫,按照時間的順序,采用前后對比的寫法,形象地塑造出一個乞丐的鮮明形象,寄托了作者對于她尊嚴淪喪的悲哀及憤慨。前后對比的寫法使人物形象突出而鮮明。如對婦人在三年中的變化進行了描寫: 外貌上“皺縮得更干更小了”,“臉上已沒有三年前那種羞怯的神情”,把人的變化和所顯示的麻木,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文題演練
一、請以“發現” 為話題作文。
要求:
1. 自擬題目,自選文體。
2. 表達真情實感。
3. 600字左右。
思路點撥:
現實生活中,人人向往“發現”,渴望“發現”。在 “發現”中人類披荊斬棘,苦苦探索,在“發現” 中人類告別愚昧,走向文明。正因為有了 “發現” 與“未發現”,人類社會才波瀾起伏,人類生活才充滿喜怒哀樂。寫好本題,立意與選材是關鍵。可談“我”從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值得思考與探究的“發現”。比如發現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發現一些人道德修養的欠缺。也可寫一篇表達自己人生感悟的文章,比如“我”本來很自卑,一件偶然的事,使“我” 發現了自身的潛力。如果你選擇寫一篇記敘文,那么可著力采用對比的手法,因為我們塑造人物時,如果單純就某一性格展開塑造而缺乏對比,即使人物性格再鮮明,也無法體會它的偉大,所以,對比可以強化事物的特征,給人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
二、請以《收獲》 為題目作文。
要求:
1. 文體不限。
2. 要有真情實感。
3. 不少于600字。
思路點撥:
田野里沉甸甸的果實,是農人的收獲; 畫展上備受稱贊的作品,是藝術家的收獲; 學生的長大成才,是教師的收獲……寫作時,可講述其中的意外收獲,可用抒情散文的筆調鼓勵人用心去發現收獲,也可突出收獲的多種含義。
佳作展示
我發現女孩也可做“太陽”
一考生
應該慶幸,造物主在創造男性的同時也創造了女性,于是,冷峻與溫柔,健壯與纖弱,粗獷與細膩共存于天地之間。
不知從何時起,許多人的思想發生了改變——重男輕女,認為“男孩是太陽,女孩是月亮”,言下之意自然是: 太陽是光源而月亮不是。我心里很不服氣,每當男孩唱起《男兒當自強》 這首歌時,我的心里就在默念: 女孩也要自強!
幾個月前,物理老師告訴我們舉行全國物理競賽的好消息,希望同學們能踴躍報名。幾個成績一向很好的男生這時都失去了往日的“勇猛”,縮頭縮腦的就是不作聲。我想: 當一回 “太陽”的機會來了! 報名時,老師也投來疑惑的目光。
下課后,那幾名男生走到我桌前,“皮笑肉不笑” 地說: “有本事就拿回一個獎,要是拿不到,回家當傻丫頭!” “我會的!”我扔下一句話,我深知這句話其中的含義是什么。此后,我才體會到什么叫真正的苦。深夜,我真有些吃不住勁了,可當耳畔響起那幾位“太陽” 的聲音——“拿不回一個獎就回家當傻丫頭!”我又增添了勇氣。我要捧回獎狀證明: 我能行,女孩也可以做太陽! 于是我滿懷信心,重抖精神,繼續驗算。我從圖書館里查找一本本資料,我一次次向老師請教難題,我到實驗室里觀察一個個變化,但我并不感到苦和累,因為我始終想著: 要為女同胞爭口氣,我要證明: 女孩子也可做太陽!
學校舉行的預賽結果出來了,獲獎名單前擠滿了同學。啊,我的名字在最前面,我成功了! 物理老師投來了贊許的目光,那幾位男生和我擦肩而過,“傻丫頭” 自然不再說,對我也是刮目相看了。
我用我的行動證明了女孩子能夠做太陽,女同胞們,你說是嗎?我們既然存在于這個世上,就要勇敢地撐起這“半邊天”,不要被另外“半邊天” 小瞧!
點評:
這是一首少女自強自立的贊歌,立意新穎,標題巧用比喻,生動別致。文中 “女孩也可做太陽” 一句在文中多次出現,呼應題目,似歌曲的主旋律強烈地撞擊著讀者的心靈。對比襯托手法的運用,使主人公的自強精神和競爭意識更具光彩。語言淳樸率直,使一個活潑可愛、充滿靈氣和自信的女中學生形象活脫脫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收 獲
向 毅
先前激動的心情漸漸被失望和煩躁所代替。
我無精打采地拋下第八竿,等來的還是被魚兒吃掉誘餌的空鉤在陽光下閃爍,仿佛在嘲笑我的無知和無能。
而就在此時,在不遠處垂釣的老人又有了收獲。
我決定窺探老人釣魚的訣竅。
老人把竿倚在左肩上,用指尖從面粉團上拈下一小團穿在魚鉤上,再用指頭將面團捏扁,裹藏住魚鉤。然后,他站直身子,左手斜舉著魚竿,右手拖著魚線末端,繃緊,一彈,魚鉤帶著魚餌在空中畫出一道弧線,遠遠地落在水中。浮漂靜靜地躺著,聚集了老人的目光。
忽然,魚線似乎抖動了兩下,老人迅速揮起魚竿——空鉤,彎彎的,像掛著譏笑的嘴。
唉! 我的失望填滿了眼前的湖水。而老人卻不動聲色,又一絲不茍地裝上誘餌,拋出魚鉤。等待——目光聚集,兩道敏銳的目光鎖定了浮漂; 等待——紋絲不動,靜立如一尊塑像……
然而,幸運似乎不愿再光臨他的魚鉤,空鉤再度令我失望不已。
而老人仍是不動聲色,一如既往地拋下第三竿。
仍是空鉤。
第四竿——空鉤。
期望的綠草在失望的沙漠中枯萎,我已失去信心。老人卻仍舊淡泊、寧靜,如眼前碧綠的湖水。
無奈和失望讓我心神不定。就在我東張西望時,老人雙手一揚,一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便出現在眼前,我禁不住歡呼起來,那老人仍舊不露聲色,又拋下了第六竿。
我贊嘆,那一次又一次拋竿的耐心和意志。
我欣賞,不論成功、失敗都保持淡泊和平靜。
我才明白,并非每一次拋竿都會打開幸運之門,只有一絲不茍全神貫注地拋好每一竿,才能捕捉到稍縱即逝的機遇。
我重新拿起自己的魚竿……
點評:
文章敘述釣魚一事來表現蘊含其中的人生感悟。作者通過對老人的動作、神態和 “我” 的心理感受的描寫,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釣到魚的訣竅,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失敗和成功。永遠保持寵辱不驚,才能寧靜致遠! 這才是讀本文真正的收獲。同時,本文還運用對比手法,把 “我” 的急躁不安與 “老人” 的淡泊自如形成對比,使原本平淡無奇的釣魚跌宕生姿。
上一篇:《技巧點撥·細節描寫》寫人作文寫作技巧
下一篇:《技巧點撥·環境烘托》寫人作文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