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童話《任大霖·羅明明的嘴巴》鑒賞
任大霖
人往往是在變的,特別是一個孩子,不是變好就是變壞。羅明明本來是個很可愛的小男孩,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他的嘴巴變得油滑起來了;又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羅明明還學會了說粗話、臟話。好像他自己也管不住自己,一天到晚嘰哩咕嚕地盡說廢話,里面還夾著不少的臟話,什么“他媽的”,跟標點符號似的。這些“垃圾貨”有的是從弄堂口那幾個不三不四的小青年那里聽來的,有的是從馬路上吵架的人堆里聽來的,有的是從電視節目里什么“司令”那兒聽來的。羅明明挺聰明,聽來的這些話一學就會,開頭講講覺得很新奇、好玩,后來越說越有勁,竟成了習慣,莫名其妙地就說了出來。
奶奶叫他去買醬油,瓶蓋太緊,打不開,明明一邊用勁拔,可嘴巴也不閑著,一邊還說:“他媽的!老子可不是好惹的,非叫你這兔崽子乖乖地聽我的!”
妹妹在邊上聽到了,高聲叫道:“奶奶,哥哥又罵人!”
明明說:“罵什么人,老子在罵他媽的醬油瓶,你別他媽的多管閑事。”
妹妹說:“瞧,還罵,還罵,難聽死了!哥哥的嘴巴真壞!”
奶奶過來生氣地說:“小明,你剛才說什么來著?再說一遍!”
明明吐吐舌頭,說:“說什么呀?我什么也沒說。”可一轉身他又把醬油瓶在頭上一舉,油腔滑調地說:“孩兒們,在此稍等片刻!俺老孫去去就來!”說著還朝奶奶做了個鬼臉。一出門,又朝弄堂里的一群孩子大喝一聲:“他媽的,都跟老子往前沖,誰怕死,老子就斃了他!”弄得奶奶哭笑不得,搖著頭說:“唉,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這張嘴巴變壞了。整天瘋瘋癲癲的,盡說臟話。”
奶奶的這個“評價”似乎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最近,明明時常聽到別人“攻擊”他的嘴巴。
吳老師說:“羅明明各方面都不差,就是嘴巴太粗野,非好好改一改不可。”
里委會的湯阿姨說:“明明這孩子挺聰明,就是這張嘴巴不干不凈的,真不討人喜歡。”
連平時和明明很要好的同桌馬小蘋也說:“明明這張嘴巴是怎么搞的,盡亂說一氣,真討厭!”
“嘴巴”,“嘴巴”,羅明明老聽得人家對他的嘴巴有意見。“這是怎么的啦?也許,我的嘴巴毛病是不小吧?”明明想。
晚上,他睡在床上,迷迷糊糊地正想睡去,忽然聽到一個聲音在低聲說話:“唉,做他的嘴巴可真倒霉!人人都怪我,罵我,說我不好。什么‘哥哥的嘴巴真壞’,‘明明的嘴巴真討厭’,‘這孩子就是嘴巴太粗野’。哼,好像我長在他臉上就是為了受氣來的!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可現在呢,什么都是我的不好,這太叫人傷心了!我可不干了。干什么也比做他的嘴巴強。這次我是鐵了心了,非走不可!……”
是誰在發牢騷?這屋里又沒別的人。羅明明一摸嘴巴,啊,原來是他的嘴巴在說話,這可真叫“自言自語”。也只怪羅明明實在太困了,當時來不及多想,就又呼嚕呼嚕睡死過去了。要不,也不至于發生第二天那件倒霉的事兒。
第二天早上,羅明明醒來,照例第一件事就是刷牙。可是,怎么搞的,牙杯里的水盡往下巴和脖子里淌,就是喝不進去。拿起牙刷牙膏來刷吧,牙膏抹了一臉,還滴在衣服上。怎么搞的,不對頭呀,到鏡子里一照,啊呀,他嚇了一跳: 原來嘴巴不見了;鼻子底下,光光的一片,配上紅紅的小臉蛋,真像個光光的大蘋果哩!
羅明明嚇得大叫起來,可是嘴巴沒了,叫不出聲,只聽見鼻子里“哞”的一聲,像老黃牛嘆氣。奶奶聽見,在那里叫道:“小明,別裝牛叫了,油條買來了,快來吃早飯。”
這下可壞了。沒了嘴巴,怎么吃油條呀?難道從鼻子里塞進去?明明慌了,怕被奶奶看到,急忙從抽屜里找了只大口罩,戴在臉上。
怎么辦?看來嘴巴是真的跑了。到哪兒找去?明明看看鐘,快上學了,只好背上書包,趁奶奶不注意,往學校里跑。
一到學校,他就不聲不響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呆呆地發愣。
“羅明明,干嗎戴個大口罩?感冒啦?”同桌的馬小蘋說。
“唔。”羅明明回答。
“羅明明,干嗎不聲不響,像個木頭人!走,踢足球去。”同學們來拉他。
羅明明真想去踢球,可又一想,不行,一踢球就得張大嘴喘氣,沒了嘴巴,氣往哪喘?光靠兩只小小的鼻孔,不憋死才怪!
“羅明明,一塊兒來唱個歌吧,這只新歌挺好聽的!”
“唔。”他千篇一律地回答,身子卻動也不動。你想想,光有鼻子沒嘴,能唱歌嗎?
到這時,羅明明才明白,嘴巴這玩意兒還真重要,沒了它,吃不能吃,玩不能玩,唱不能唱,真是倒了八輩子的霉!可過去,自己不懂得愛護它,還拿它一天到晚說廢話,說臟話,難怪它要受不了,偷偷跑了。現在可后悔也來不及了。
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語文課上吳老師提問,偏偏就叫了羅明明。“羅明明,請你說說,時光老人送給我們一些什么樣的禮物?”
“……”羅明明站起來,什么也說不出。他心里完全知道時光老人送給我們哪幾件禮物,可沒了嘴巴,你叫他怎么說?
吳老師覺得不對頭,羅明明平時功課不差,今天是怎么啦?“羅明明,你是病啦?上課不要戴口罩,拿下來。”
羅明明無可奈何地拿下了口罩。“啊!”全教室的人,包括吳老師在內,全都驚叫起來:“羅明明,你的嘴巴呢?”
“唔……唔……”羅明明指手畫腳地說著,可大家越聽越糊涂。最后,吳老師只好把他帶到校醫那兒。
校醫怕這孩子另外還丟了什么,馬上讓他脫光衣裳進行全身檢查。檢查結果: 別的什么也不缺,單單少了一張嘴巴。校醫說:“根據這孩子的情況,既不能吃藥,打針也沒用,唯一的辦法是送到外科去,由外科大夫給他動手術,造一張‘人工嘴’。”
羅明明一聽“動手術”三個字,嚇得往外就逃。吳老師一把拉住他,安慰說:“別怕,你先冷靜下來,把昨天碰到的事,給我用筆寫出來。”
羅明明邊回憶,邊記下了昨晚睡得迷迷糊糊時聽到自己嘴巴在發牢騷的那些話。吳老師一看,說:“啊,原來你的嘴巴對你有意見,偷偷跑掉了。事情還有辦法挽救。明明,快寫一張‘找尋啟事’,態度要誠懇,要有自我批評的精神。”
在吳老師的幫助下,羅明明參考了報上登的“尋人啟事”格式,很快寫成了下面這張“找尋啟事”:
茲因本人不慎,走失嘴巴一張,闊三厘米,高一厘米,顏色鮮紅,動作靈巧。如有人發現,前來報信,因而尋獲者,本人將十分感謝。并堅決保證: 今后不說粗話、臟話,少說廢話。特此啟事。
東風小學羅明明
這啟事還真靈,貼出去不到兩小時,派出所就給學校來了電話:“東風小學嗎?羅明明是你們的學生吧。有一張嘴巴來‘自首’,說它是羅明明的。叫他快來認領。”
羅明明跟吳老師跑進派出所,在“迷童室”看見好幾張嘴巴坐在那里。一位民警阿姨從中挑出一張,交給羅明明,問:“是你的吧?別搞錯。”
羅明明高興得拼命點頭,意思是說:“是我的,沒錯!”這怎么能搞錯呢?自己的嘴巴嘛!那上頭還沾著點白白的東西,是昨天睡覺前,奶奶給他吃奶油蛋糕時沾上的。
就這樣,羅明明又有了嘴巴,又能念書、說話、唱歌、吃飯、踢足球了。那么,他那個“保證”呢,做得怎樣?粗話、臟話還說不說?廢話還多不多?我可以高興地告訴大家,最近,在文明禮貌方面,他確實進步多了。
兒童文學作品,特別是童話,追求趣味性、靈動性、活躍性,因為生命的新鮮正應該是童年的本質;同時又要把教育兒童的使命隱藏在形象化的故事虛構中。《羅明明的嘴巴》就是在出人意料的想象中追求著這兩方面的契合。
整個故事是圍繞著“嘴巴”的逃離與回歸來構思的。聰明可愛的羅明明最近越來越不討人喜歡了,他越來越油腔滑調,一天到晚嘰哩咕嚕盡說廢話、粗話、臟話,順嘴就來,簡直成了習慣。一時間,羅明明的嘴巴成了眾矢之的,奶奶、妹妹、吳老師、居委會的湯阿姨、要好的同桌馬小蘋都朝羅明明的嘴巴發起了“進攻”。傷心委屈的“嘴巴”發了一通牢騷,決心不再“伺候”羅明明,一走了之。“嘴巴”的離去,這是對羅明明不講文明禮貌的懲罰。那些和羅明明有著同樣毛病的孩子,讀到這里,恐怕會不由自主伸出手捂住自己的嘴巴吧?懲罰滲透到羅明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嘴巴”沒了,刷牙、吃飯都成了問題,最重要的是,愛說的羅明明失掉了油腔滑調的資本。吃不能吃、玩不能玩、唱不能唱,小男孩羅明明開始了生命當中也許是第一次的“反思”,后悔沒有善待自己的嘴巴。
可是僅僅“反思”是不夠的。無可奈何摘下了口罩的羅明明面對同學的驚呼、老師的追問、校醫的檢查一定是尷尬不已,這個時候,懲罰從“物質層面”上升到了“精神層面”,或許,靈魂的認識才是真正的認識?其實對于羅明明這些孩子,“嘴巴”的走失對自我尊嚴的打擊要比其他不便更強烈吧?亡羊補牢,為未晚矣。吳老師教育被害怕、恐懼和懊悔等各種情緒控制著的羅明明:“態度要誠懇,要有自我批評的精神。”羅明明終于認識到是因為自己說粗話、臟話,不講文明禮貌,導致了嘴巴的不滿,嘴巴的走失所寓示的“懲罰”已經達到了目的。嘴巴的“自首”,羅明明的認領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吃一塹長一智的羅明明究竟是個聰明的孩子,經歷了嘴巴走失這么一劫,臟話、粗話還說不說?廢話還多不多?讀了這篇童話,不文明不禮貌的孩子們該有所悟吧?
寫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這篇童話,讓人感受到那個激情與浮躁并存的年代對少年兒童的負面影響。那些羅明明們曾經從不三不四的小青年、從電視劇里、從馬路上吵架的人那里學會了粗話、臟話,可是整個時代文化的向上性對他們的浸染更大,如今,那一代孩子大都也已為人父母,他們的孩子面對的是更多元、更紛擾的文化圖景,他們將如何看住自己的嘴巴呢?這恐怕是這篇童話的現實意義所在。
(何衛青)
上一篇:中國童話《宗 璞·七扇舊窗》鑒賞
下一篇:中國童話《張士杰·漁童》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