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
“死”是會意字。甲骨文從歺(即死,表示枯骨),從人,像人跪坐在枯骨旁邊,會人死之意。金文的構形基本與甲骨文相同。小篆整齊化。隸變后楷書寫作“死”。
《說文·死部》:“死,澌也,人所離也。從歺,從人。凡死之屬皆從死。”(死,精氣窮盡,是人們形體與魂魄相離的名稱。由歺、人會意。大凡死的部屬都從死。)
“死”的本義為生命終止。后來擴大到指所有的動植物失去生命。死去的東西就不再動了,因此不靈活的、固定不動、呆板的東西也稱為“死”。如“死心眼兒”、“死水”。死與生不可調和,故又引申為勢不兩立。如“死敵”、“死對頭”。
人死了就沒了,故“死”引申指消失、消除。如常建《吊王將軍墓》:“戰余落日黃,軍敗鼓聲死。”又引申指力氣或程度達到極限。如“下死勁”、“氣死人”、“死守”。“死”還可以用來表示道路堵塞。如“死路一條”就常用來形容前景極壞。
上一篇:《步》字義,《步》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步》
下一篇:《殿》字義,《殿》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