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

“芽”是形聲兼會意字。小篆從艸,牙聲,牙兼表小之意。隸變后楷書寫作“芽”。
《說文·艸部》:“芽,萌芽也。從艸,牙聲。”(芽,草木的芽兒。從艸,牙聲。)
“芽”的本義為尚未發(fā)育成長的枝、葉或花的雛體。如白居易《種桃歌》:“食桃種其核,一年核生芽。”引申指形狀像芽的東西。如“肉芽”。又比喻事物的發(fā)生、開始。如江統(tǒng)《函谷關賦》:“遏奸宄于未芽,殿邪偽于萌漸。”用作動詞,指發(fā)芽。如沈括《夢溪筆談》:“二月草已芽,八月草未枯。”
芽
“芽”是形聲兼會意字。小篆從艸,牙聲,牙兼表小之意。隸變后楷書寫作“芽”。
《說文·艸部》:“芽,萌芽也。從艸,牙聲。”(芽,草木的芽兒。從艸,牙聲。)
“芽”的本義為尚未發(fā)育成長的枝、葉或花的雛體。如白居易《種桃歌》:“食桃種其核,一年核生芽。”引申指形狀像芽的東西。如“肉芽”。又比喻事物的發(fā)生、開始。如江統(tǒng)《函谷關賦》:“遏奸宄于未芽,殿邪偽于萌漸。”用作動詞,指發(fā)芽。如沈括《夢溪筆談》:“二月草已芽,八月草未枯。”
上一篇:《蘆》字義,《蘆》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蘆》
下一篇:《繭》字義,《繭》字的字形演變,小篆隸書楷書寫法《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