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毓》人物謀略形象特點
●引經據典,借風行舟/面折廷爭,心在利民/選賢薦能,德才兼備
盧毓,字子家,涿郡涿縣 (今河北涿縣) 人,盧毓之父盧植,在社會上很有名望。盧植年輕時學于馬融,與鄭玄為同一師門而相友善。盧植剛毅有大節,不茍合取容,有濟世之才,曾任九江太守、侍中、尚書。在鎮壓張角黃巾起義時,任北中侍郎,后因失利抵罪,但不久又復為尚書。張讓劫持少帝奔小平津,盧植仗劍指斥,迫使張讓自殺。董卓議欲廢帝,眾莫敢抗,唯獨盧植正言以對。盧植以老病離職,隱居上谷軍都山,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去世。當時,盧毓才十歲。后遇本州戰亂,兩位兄長在戰亂中死去。正值袁紹與公孫瓚交戰,幽州和冀州發生饑荒,盧毓供養寡嫂和兄長的遺孤,他的學識與品行深為人所稱道。
曹操北征柳城,經過涿郡,令告太守說:“已故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楨干。”要求派遣官員修整盧植墳墓,以彰其德。曹操還說,“賢者之后,有異于人”。盧植的社會地位、曹操對盧植的追慕,對盧毓日后步入政界,無疑極有幫助,而盧植的風范,也深深地影響著盧毓。
上一篇:三國《華歆》人物謀略形象特點
下一篇:三國《衛臻》人物謀略形象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