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后人的“綠色賬戶”
孔令韜,地地道道的孔子第76代后人,一位畢業于上海大學歷史專業的80后小伙,也是和垃圾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綠色賬戶”的創始人。所謂“綠色賬戶”其實就是一個類似銀行存折大小的本子。不過,本子里記錄的不是錢,而是實名記錄著人們回收、交予廢棄物的時間、地點,以及對應的積分。
上海從1996年就開始推廣垃圾分類,2011年全市已設了近1000個小區試點,街邊小巷也有分類垃圾桶,但成功的案例似乎不多。于是,一直對環保感興趣的孔令韜就開始思考如何讓早就喊著叫著的“垃圾分類”做到更徹底更成功。經過深思熟慮,孔令韜最終想到了建立“綠色賬戶”。其實早在2007年,當孔令韜還在讀大三時,他就萌發了這個創業的想法。
“綠色賬戶”剛開始推廣時,參與的人很少。孔令韜對每種垃圾規定了一個相應的積分,比如交給孔令韜一枚廢棄的紐扣電池可以積30分,一個充電器積200分,一部壞手機積600分,然后人們可以根據積分的多少兌換不同的禮物,如布袋、紙巾等。有的人卻認為把舊東西給孔令韜換積分兌禮物還不如直接賣給廢品回收站來得劃算。于是,孔令韜就和志愿者一遍遍地向居民宣傳環保意識,電子產品放在粗糙的私人作坊里火燒,提取貴金屬后,廢棄材料被直接排放,會加重環境污染。
慢慢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垃圾和孔令韜換積分兌禮品,支持他的居民多了。為了提高群眾的熱情,孔令韜還尋求企業的贊助,購買更有價值的禮品。
孔令韜的家現在在普陀區一幢老公房的底樓里。兩個房間加過道廳,除了必要的家具,房間大部分的功能就是容納垃圾。一個箱子疊著一個箱子,成捆的舊報雜志可以臨時當椅子坐,整盒的電子垃圾快堆到天花板。乍一看,簡直就像一個廢品倉庫。隨著垃圾的增多,儲存就成了大問題。為此,他經常遭到家人和鄰居的不理解。
孔令韜只是一時沒有找到好的處理廠家,并沒有想把自己的家變成一個廢品倉庫,才不得不暫時放在家里的。他說:“必須找能善待垃圾的人家,處理得不好,就是二次污染,所有人前期的努力,等于白費。”
整整忙活了一年,雖然他的綠色賬戶小有名氣了,但是拋去企業的贊助,他的純收入只有5000元。就算即使在上海工作的中專生也是不止這樣的收入水平。孔令韜并沒有想過放棄,而是繼續尋找企業的贊助,發展他的“綠色賬戶”。
孔令韜計劃將擴大“綠色賬戶”的涉及面,包括白領或企業的辦公消耗物品詳細使用情況,是否分類回收廢棄物、水電使用情況和員工出差等。通過這些方面的計量,給出獎勵。他還將會設計出“綠色賬戶”客戶端軟件。用戶可以把軟件安裝到電腦或手機上,隨時了解“綠色賬戶”的最新活動信息,查詢最近的回收點,計算自己的垃圾分類會產生的具體收益等。
目前,“綠色賬戶”的使用者已經有2.5萬人,約占上海常住人口的千分之一。孔令韜計劃用3~5年的時間,讓“綠色賬戶”的使用者達到上海常住人口的大約1%。
上一篇:姚明: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
下一篇:孫中山的環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