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鳥王王忠德
近年來,東海漁業資源日漸衰退,漁民們都感嘆“海龍王魚倉”里的魚越來越少。然而,在中國唯一的群島城市舟山市,浩瀚的東海上有1390個島嶼星羅棋布。其中,有7座奇特的小島,人跡罕至,荒島裸巖,但萬禽盤旋,蔚為壯觀。這幾座石禿草稀的小島上集聚越來越多的海鳥,成為了一個真正的“鳥的天堂”。這其中,有一個人勞苦功高,而這個人就是被當地人稱為“東海鳥王”的護鳥人——王忠德。
當初,作為馬目鄉林科員的他只是單純地接過一份新的工作——為鳥島站崗。或許,對于當年才37歲的王忠德而言,他不會想到26年后的自己會是怎樣,更不會想到26年后的鳥島會是怎樣。
在距定海馬目7千米的灰鱉洋上,大五峙山、小五峙山、饅頭山、無毛山、龍洞山、丫鵲山、老鼠山等7座小島組成了五峙山列島。20世紀80年代中期,定海區相關部門和科研單位在調查海島資源的時候,發現五峙山列島上還“留守”著數百只海鳥,隨即將海鳥資源增殖保護列為科研攻關項目,并于1988年將“鳥島”列為定海區級自然保護區。就這樣,年年、月月、天天,王忠德就在這些光禿禿的無人小島上進行護鳥。這是他的一份工作,更是他心里卸不下的一份責任。
5~8月,通常是鳥類繁殖的季節,成群結隊的海鳥從北方飛至五峙山島。每天早上6時,天際剛剛吐白,王忠德就自備干糧,然后雇一條小機船去鳥島。從岑港出發,小機船要開1個多小時才能到鳥島附近的那些海域。晚上四五時,太陽快落山的時候,他再回來。“剛干護鳥的工作,分得清海鷗和白鷺就算不錯了。最初,島上僅有300多只海鷗和10幾只白鷺。”王忠德說。剛去的時候不知道怎么保護這些鳥,最笨的辦法就是站崗。其實,最有效的辦法也是站崗,攔住漁民上島撿鳥蛋。為了勸阻上島撿鳥蛋的漁民,王忠德沒少受過冷眼,挨過拳頭。甚至,還在鬼門關上走了一遭。
攔住漁民上島撿鳥蛋,是當時他每天的工作。對留守荒島的海鳥來說,它們的天敵除了空中的老鷹、鷂子,還包括偷偷登岸撿鳥蛋的人類。因為在那個物資緊缺、食品匱乏的年代,鳥蛋是不可多得的稀罕物,何況是從無人小島上撿來的,不要錢。
夏季候鳥產卵孵化的日子,恰值酷暑。毒辣辣的太陽將巴掌大的小島照得一覽無余,凝固悶熱的空氣中夾雜著黏稠咸濕的海風和鳥糞的腥臭,大家都躲在陰涼處使勁搖蒲扇,帶破草帽的老王卻在島上精神抖擻地數著“一個蛋、兩個蛋……”,沒有遮擋的手臂曬得黑一塊白一塊,蛻了老皮蛻新皮。看似簡單的重復勞動,責任重大。在沒有人的孤島上,王忠德與海鳥為伴,無人監督,他卻依然忠誠于崗位,日復一日地在鳥島附近的海域進行巡邏。
時值7月的一天,王忠德和往常一樣坐著那只小機船在鳥島附近巡邏,眼見天越來越暗,他尋思著出發前收聽的天氣預報說過一會兒會有一場雷陣雨,按理說不該這個時候就起風、下雨。結果是,大雨突然提前到了!小機船在海面上不停地顛簸,很快船艙內開始進水。命懸一線!狂風暴雨中,王忠德趕緊幫著船員掌舵、往外淘水,開足馬力,急速而馳,最后終于順利靠岸。
有人不理解他,罵他傻,為了看護幾只海鳥,不要命,但他看到島上鳥兒數量逐年翻番,覺得自己的付出,值!
自從有了那番驚心動魄之后,王忠德更加謹慎了,他覺得只有保護好自己才能看好鳥島,但“站崗”的任務依然被他視為最重,早出晚歸的站崗任務依然風雨無阻。
“辦理了退休手續,我還不能飛走。”王忠德說。
一件事情一個人堅持做了幾十年,即便是再普通的事情也會變得非凡。如今,26年過去了,當年的小王變成了老王,但守護鳥島依然占據著王忠德的生活,對現年已經63歲的他來說,這已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種難舍的依戀和不棄的責任。
2008年,就在王忠德堅守鳥島的第22個年頭,鳥島爆出了一個震驚世界生物界的新聞,被稱為“世界神話之鳥”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居然出現在鳥島!
全世界僅剩50只的黑嘴端鳳頭燕鷗,鳥島就有21只。這種堪比大熊貓的珍貴品種,被人們稱之為“海鳳凰”。
初次上島的人們,沒有發現遍地的鳥蛋,倒是看到了遍地被鳥糞覆蓋的礁石和草地間孵化后留下的蛋殼。遍地都是白色的鳥屎,每走一步先要看看腳下有沒有蛋殼再落腳,生怕一不小心踩著剛孵化的小鳥。礁石沿岸是密密麻麻的黑尾燕鷗群。草叢中,不時能看到一些鳥兒的尸體,有些已經被老鷹吃得只剩下了骨架,它們充分顯示了大自然弱肉強食的殘酷。而島的另一邊則是鳥兒在礁石上進行嬉戲覓食,一副生機勃勃的景象。
唧的一聲,隨著帶頭鳥一聲令下,一整群的鳥兒都尾隨著以最快的速度飛到了島的另外一側。眼尖的王忠德在黑壓壓的鳥群中找到了“海鳳凰”的身影,這樣過了10來分鐘,又是唧的一聲,飛回來一窩子燕鷗,其中夾雜的正有2只黑嘴端鳳頭燕鷗。它們背部的羽色偏白,黃色的長嘴前端有小半截黑色。一些親歷者無不是瞠目結舌,被大自然的生命奇景和“鳥類天堂”的勃勃生機震撼得簡直無法言語。
傳說古時候,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以藥封之,蛇乃能行。歲余,蛇銜明珠以報之。自古以來,動物報恩的故事就是不絕于耳。王忠德覺得,鳥島上的“海鳳凰”,就是鳥兒為他帶來的一個最好、最寶貴的禮物。
從1986年到2012年的26年間,島上鳥的數量從300多只激增到13000余只,鳥的種類從單一的海鷗、白鷺增加到各類濕地水鳥48種,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鳥類就有黃咀白、角和黑臉琵鷺3種。
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再加上王忠德的悉心照顧,這些年鳥島上的鳥類越來越多,繁殖旺季從原先的5~8月份已經延長至10月份,甚至寧波象山、臺灣金門等地的鳥類也舉家遷徙過來。
這些年,五峙山鳥島先后被列為區級自然保護區、市級鳥類自然保護區、省級鳥類自然保護區。王忠德已不僅僅局限于為鳥兒“站崗”了,他覺得只有了解海鳥的特性,才能更好地保護它們。王忠德的手邊有一個寶貝,是一本厚厚的鳥類觀察筆記,打開筆記本,字體歪歪斜斜,錯字別字連篇,但記錄的內容堪稱一本鳥類百科全書。
在周圍海域巡邏時,王忠德就把各種鳥類進島的時間、筑巢、產蛋、孵化、食性、性格等分門別類地做了詳細記錄,并且將黑尾鷗蛋、白鷺蛋帶回家進行人工孵化、喂養,而且自掏腰包購買小魚、小蝦喂養雛鳥,逐步摸索海鳥的孵化周期與生長周期。
每次上島,王忠德都倍加珍惜和鳥兒們相處的時光,隨身攜帶照相機,一旦發現新成員就給它們來張“全家福”,包括鳥巢、鳥蛋、雛鳥、成鳥,然后請教鳥類研究專家,及時發現并提供各種研究線索。
在與海鳥的朝夕相處中,王忠德逐漸發現了鳥類的很多秘密,儼然已經成了半個鳥類專家。他說,白鷺的窩多筑在一些灌木叢中,窩筑得相對精致,一窩蛋一般三四只,最多可達6只。鷗鳥的窩一般多筑在山坡草叢,也有不少干脆直接筑在裸露的礁巖之上,多用軟草為材料,筑得相對簡單。鷗鳥的一窩蛋一般3只,卻只孵化2只,另一只蛋作為“儲備的糧食”,一旦遇到狂風暴雨天無法外出覓食,鷗鳥就會啄破那只未孵化的蛋,供雛鳥食用,以維持其幼小的生命。鷗巢一律面朝大海,沒有任何遮擋,隨時準備赴海中捕食。
對人的約束是為了給鳥兒更多的自由,這26年里,有一類人一直被王忠德隔絕在鳥島之外,那是他的家人。王忠德說,鳥類很敏感,有人上島,鳥就不敢孵蛋、不敢喂食,時間一長,蛋就發臭,小鳥就要餓死。每次帶客人上島,都讓他有種負罪感,唯恐打擾了鳥兒們原本平靜和諧的生活。兒子和妻子從電視、報紙上看到鳥島的畫面、照片,總會萌發上島看看的想法,多番請求,都被他斷然回絕,以怕年幼的孫子調皮搗蛋為由,不讓他們上島觀鳥。
鳥島雖未對外進行開放,但慕名而來的國內外鳥類專家、新聞媒體可是不少,但凡去過鳥島的人都知道,王忠德的“脾氣”不小。因為每次帶客人上島之前,他總要先開個會“整頓”紀律,并且搬出他的三條“天堂法則”:注意腳下留情;上島只能待二十分鐘;勿摸蛋、勿抓雛鳥。
這二十分鐘,對王忠德來說頗為緊張,他不僅要當好解說員、引路人,還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決不允許發生“踩踏事件”。二十分鐘一到,他便下逐客令,不管對方的級別和身份,一視同仁。
鳥類專家說,海鳥的記憶力是不差的。當它選定的繁衍地受到人類過多打擾,鳥蛋經常失蹤沒有辦法孵化,它就判定這里不安全,會永遠放棄這個繁衍地。
“海鳥是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像狼群有助于優化馬群、羊群的種族一樣,海鳥也有助于提升海洋魚類的種群質量。有些魚類的繁殖數量很龐大,而海鳥就是把這里面的老弱病殘吃掉,使自然資源達到一種平衡。”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陳水華博士曾經多次到鳥島觀測,他說,我們可以在海岸線的很多島嶼上看見那些海鳥,但不同的島嶼對海鳥生存的環境功能也是不同的。有些只是為了棲息,而舟山是海鳥的繁衍地,功能特別重要。不難想象,假如物種的繁衍地被破壞,那么這個物種離滅絕也就不遠了。
誠如專家所言,要加大力度保護海鳥的繁衍地,減少人類對海鳥的干擾,我們需要更多的五峙山島。當然,也就需要更多的像王忠德那樣的愛鳥人。
為了更好地保護鳥島,就在去年,冊子鄉西堠門大橋旅游風景區在山頂會所安裝了一套遠程視頻監控系統,通過安裝在鳥島上的8個攝影頭,從而把鳥類生長、繁衍及日常生活等情景實時記錄下來,并且利用光感傳輸技術把畫面數據傳輸過來。在開放的第一天,王忠德就在會所待了整整一天,看著屏幕上熟悉的鳥兒,感到非常欣慰。
上一篇:一生與綠色結緣
下一篇:中醫與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