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和”
以和為貴,“和”自古便是人們所追崇的目標。《易經》中有“中兌卦第二爻,爻辭為:和兌,吉。”;在《尚書》中“和又多指上下協調的狀態。一個“和”字凝結了待人接物的原則與智慧。
《孟子》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了人和便能得到多助,而多助之至,天下順之。是故鄰里和兮事如意,人心和兮泰山移。將相和兮趙國雄,民主和兮政策通。國共和兮則兩利,民族和兮國強盛。由此觀之人和乃成事之要。“和”又是一條無形的紐帶,連接著蕓蕓眾生。一句你和我,拉近的是心與心的距離,聚集的是千萬之力,開創的是更絢爛的未來。和無寡人間世沒有一個人是座孤島,“和”生出千萬條細絲讓你與俗世有所連系,有所羈絆,有所牽掛。讓你對這個最終不得不走的世界萬般不舍。
“和”也一直是我們所求索的治國之策。昔有孔夫子周游六國,游說四方。只為將干戈換作玉帛,終春秋之亂以求和。今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外交準則。面對美國貿易戰,5G的挑釁中國不愿打,絕不是我們怯懦,害怕,沒實力。中國早表明態度”:“談,可以!打,奉陪!欺,妄想!”但經歷了五千多年風風雨雨的中華民族,更懂得和平的珍貴;更愿追求合作共贏,以和平發展為旗幟,開創一帶一路;更知世界是一個整體要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中華經春秋動亂,始知秦和六國開盛世之貴,知唯有以和,方才能開萬世太平之理。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國語鄭語》)。我們講求的“和”不是千篇一律,如出一轍的和。而是和而不同的“和”像陰陽魚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對立統一。在文化上我們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在外交上奉行求同存異;在政策上有一國兩制皆是和而不同的體現。“和”又是中庸之智慧。在棋局中我們走出了和局,待人接物上學會了寬赦:得饒人處且饒人。風云變幻的朝堂上我們分權制衡。我們知人與人要“和”,更知人與自然也要“和”。我國自古般十分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淮南子·難一》:“先王之法,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若人為一己私欲毫無節制向自然索取,終會竭澤而漁自取滅亡。人與自然合則兩利,分則兩損。
和為貴,將心比心;和為貴,民生安樂;和為貴,干戈收庫;和為貴,天人合一;和為貴,萬物生焉;幸甚至哉!九州尚和。
――喻楊淼
作文點評:
同桌的文筆真好,寫的很棒??(ˊωˋ*)??
上一篇:孟凡輝《少年夢》敘事高中作文
下一篇:黃梓宸《引路》記敘高中作文